壹般來說,普通面粉都可以用來做月餅,也就是中筋面粉。
在超市或者商店買的沒有特殊標簽的普通面粉是中筋面粉,而高筋面粉和低筋面粉是有特殊標簽的。壹般高筋面粉袋會貼上“高筋面粉”或“面包粉”,低筋面粉會貼上“低筋面粉”、“蛋糕粉”或“糕點粉”。
當然現在市面上也有月餅專用面粉,這種也可以。此外,如果喜歡軟糯的口感,也可以選擇低筋面粉。用普通面粉做月餅,味道有點硬。用低筋面粉做月餅,口感比較軟,有點蛋糕的感覺。
擴展數據
歷史的發展
月餅是古代中秋節祭拜月神的供品,並不時流傳下來,形成了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月餅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據史料記載,早在殷周時期,就有壹種“太史餅”,以紀念中國月餅的“始祖”太史文忠。
據說起源於唐朝。《羅鐘見聞錄》曾記載:中秋節,新晉秀才在曲江設宴,唐僖宗送給秀才壹塊月餅。
北宋時,流行於宮廷,但也流傳於民間。當時俗稱“小餅”“月子團”。後來演變成圓形,象征著美好的團圓,反映了人們對家人團聚的美好祝願,也是對親人朋友的深深思念。北宋皇室中秋節喜歡吃壹種“宮餅”,俗稱“小餅”、“月團”。蘇東坡有詩:“小餅如嚼月,有酥有漿”。
“月餅”壹詞在南宋吳的《梁璐夢》壹書中已有使用,但關於中秋節賞月吃月餅的描述,在明代《西湖遊社》中有記載:“八月十五日稱為中秋,民間以月餅取團圓之意”。到了清代,關於月餅的記載更多了,制作也越來越精細。宋朝的編劇很透徹,《武林舊事》中首次提到了“月餅”這個名字,描述的是南宋都城臨安所見。
相傳元朝時,中原廣大人民不服蒙古人的殘酷統治,起來反抗元朝。朱元璋欲聯合抵抗力量,元朝官兵嚴密搜索,苦於消息無法傳遞。於是劉伯溫想出了壹個計策,命令王昭廣做蛋糕,並把寫有“八月十五日起義”字樣的紙條藏在蛋糕裏。然後分別發給各地起義部隊,通知他們在8月15日晚響應起義。因此,元朝被壹舉推翻。為了紀念這壹成就,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流傳了下來。尤其是在東北,有“八月十五大子被殺”的說法。
到了明代,中秋節吃月餅逐漸在民間流傳開來。當時,別出心裁的面包師將嫦娥奔月的神話故事印在月餅上作為食品藝術圖紙,使月餅成為中秋節的必備食品。在宮廷裏,月餅也成了常見的食物。比如《明史》、《眾神記》中記載,皇帝給大臣們送了十次月餅。
到了清代,中秋節吃月餅已經成為壹種普遍的習俗,制作技藝也越來越高。阿清朝袁枚在《隨園食單》中介紹:“酥脆月餅,餡有松子、核桃、瓜子、冰糖、豬油,不甜不香、軟不膩,非比尋常。”北京的月餅最早是前門知美齋做的。
在全國範圍內,已經形成了京、津、蘇、廣、潮五大風味系列,在拜月中秋節前後和賞月期間,也出現了許多地方民俗。比如江南的“布狀元”:月餅切成大中小三塊,疊在壹起,最大的放在下面,就是“狀元”;介質放在中間,是“第二位”;最小的在上面,是“探花”。然後全家擲骰子,誰的數字最多誰就是冠軍,吃大塊;依次是第二名,探花,玩遊戲取樂。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月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