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食用菌發展報告(二)

食用菌發展報告(二)

壹是各級各部門高度重視。多年來,我市政府高度重視食用菌生產,將其列為農民增收的主要產業。各級各部門加大資金支持力度,招商引資,引進新技術新品種,支持食用菌種子生產加工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建立和發展。保證食用菌生產的快速發展。近年來,引進福建老板在李三鎮、五裏鎮建立食用菌生產基地和菌種廠,市農科院投資300萬元建設了年生產654.38+0萬袋菌種的中型菌種廠和2017年占地654.38+0萬平方米的工廠化食用菌生產示範基地,引進各種先進的食用菌栽培設備,常年生產食用菌,創新工廠化食用菌生產技術此外,以專業戶和專業合作社為主的大型化、周年化、多品種的食用菌生產企業也在逐年增加。

二是發展快,面積大,產量高,效益好。2017-2011年冬種食用菌面積分別為70741萬平方米、882.09萬平方米、980.2萬平方米、1.201.000平方米,總產量達到71.33萬平方米總產值分別達到2.75億元、3.43億元、3.84億元和7.9億元,面積增長65438±0.7倍,總產量增長2倍,產值增長2.8倍。平均每平方米產量約為7-11公斤。2011平均年產值每平方米66元,每平方米純收入53元。

三是基地集中,農民種植食用菌積極性高。食用菌主要分布在潭塘鎮和港南區,如五裏鎮、潭塘鎮、李三鎮,201年冬季種植食用菌分別達到338萬平方米和1.63萬平方米。當地農民有種植食用菌、堆料、搭棚的習慣,管理水平高。因此,他們每平方米生產蘑菇超過65,438+05公斤,農民種植積極性很高。

第四,品種由單壹品種向多品種發展。2017年以前,我市種植的食用菌品種以雙孢蘑菇為主,約占全市食用菌面積的80%。2017以來,市農科院大力開展食用菌新品種引種試驗示範,篩選出適合當地周年生產的食用菌品種,如金夫菇、平菇、平菇、黑木耳等。目前,農科所實現了食用菌周年種植,改變了冬春季節只能種植低溫蘑菇,夏秋季節不能種植高溫蘑菇的局面,為全年食用菌生產提供了品種條件。去年以來,種植優質鮮蘑654.38+0.2萬袋,產品除內銷外,還在廣東市場大力開拓。由於質量上乘,這些產品壹直賣得很好。其中,高溫食用菌已占32%左右。五是新技術推廣加快。以前基本的種植方式是菇農推廣搭建簡易人字棚,堆壹層養分,生產成本高。近幾年采用5-7營養加粗的方法,產量提高了20%以上,降低了棚架成本。2017年以來,多地推廣大棚分層鋪撒二次發酵技術,產量增加15-20%。同時,大面積推廣果園行間周年立體套種食用菌生產技術和荔枝栽培木耳生產技術。

二。食用菌的開發2012

截止65438+2月5日,已種植食用菌1404萬平方米,比去年增加202.4萬平方米,增長16.8%。常年栽培的主要品種有金夫蘑菇、平菇、毛木耳等。冬季主要種植雙孢蘑菇。重點基地為港南區五裏鎮、李三鎮、潭塘石卡鎮、八塘鎮、平南縣大新鎮。

三。主要做法

1.依靠科技進步提高食用菌質量。

我市將加大先進實用技術的推廣應用力度,狠抓食用菌生產各項技術措施的落實,提高食用菌發展的科技含量。首先是抓良種。在繼續使用常規品種“As2796”雙孢蘑菇的同時,引進廣西科學院研制的廣生2號優質食用菌菌種,改變了過去菌種引進雜、亂、差的局面。

面條。二是把握好法。在五裏、陜北等鄉鎮,采用二次發酵技術的蘑菇組織致密,不易開傘。產量提高了35%以上。三是註重培訓和技術指導。正是農業局與縣市區農業局、鄉鎮農業服務中心緊密合作,廣泛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科技培訓、技術咨詢和科技講座,使廣大群眾掌握了食用菌生產技術,提高了食用菌生產關鍵技術的應用水平。自治區農業廳“開發菌、科技富農”宣講團到我市進行技術講座後,市、縣、區農業局和鄉鎮農業服務中心也積極開展技術培訓,潭塘山北、東龍等鄉鎮還組織村支書、主任、種植大戶到五裏鎮示範基地參觀學習,提高技術水平。據統計,2012年,全市共舉辦技術培訓班326期,18900人接受了技術培訓,發放技術資料26000余份。

2.搞活流通,開拓市場

隨著我市食用菌種植面積的不斷擴大,解決食用菌流通和加工是發展食用菌生產的關鍵之壹。壹、我市抓好信息服務,及時收集和發布食用菌產銷信息。在制定食用菌發展規劃之前,我們先去外地調查研究,了解食用菌市場的供求信息。根據市場信息,組織生產,幫助農民搞好產銷,拓寬銷售和加工渠道,確保食用菌能產能銷,實現發展食用菌的目標。二是抓產業管理。以“企業+基地+農戶”的方式發展訂單生產,努力支持食用菌龍頭企業和集體、個體企業、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參與食用菌生產、銷售、加工等經營活動,加快食用菌加工轉化,解決農民後顧之憂。目前,我市食用菌加工龍頭企業5家,食用菌專業合作經濟組織6家,註冊成員300余人,基本解決了食用菌產品銷售問題,促進了我市食用菌的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