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電影講的是壹個名叫瑪麗的七歲女孩,她的智商非同壹般。當她同齡的孩子都在學加減法的時候,她已經在自學微分方程了,所以她在學校顯得格格不入,她自己也不喜歡學校。
瑪麗和她的叔叔弗蘭克住在壹起,不知道她的父親是誰。她的母親黛安在她出生後不久自殺了。雖然弗蘭克沒有穩定的工作,但他們總是像朋友壹樣和睦相處。
直到有壹天,小女孩的奶奶伊芙琳出現了。
伊芙琳發現了瑪麗在數學方面的天賦,認為不應該浪費,她必須像孩子的母親壹樣投身於數學的研究。在與弗蘭克討論讓瑪麗與她壹起生活失敗後,伊夫林請了壹名律師來爭取瑪麗的監護權。因為弗蘭克沒有穩定的工作,還曾經因為暴力被拘留過,所以敗訴了。
之後,瑪麗整天跟著奶奶伊芙琳學習數學,同時也因為弗蘭克最終自暴自棄而感到難過。
弗蘭克實際上並不是因為無能才成為壹個沒有正當職業的人。
他和他的妹妹,孩子的母親壹樣,有著超乎尋常的智商,但他只是想反抗母親對他們生活的操控,最後變得自暴自棄。
在電影的最後,弗蘭克因為太想念瑪麗,鼓起勇氣找到了他的母親,指責她沒有像他操縱妹妹的生活壹樣安排好瑪麗的生活。他認為瑪麗雖然智商優秀,但還是需要體驗普通人生活的樂趣,而不是過著除了數學還學習數學的枯燥生活。
弗蘭克把壹個數學方程的證明過程給了母親,告訴她這是姐姐告訴她的,要在她死後才能發表,證明這個方程是母親給姐姐定下的人生目標。
伊芙琳終於痛苦地承認了自己的錯誤。
2
電影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瑪麗的母親黛安娜,她從未出現過。
只出現在照片裏的女人。
剛剛生完孩子就選擇結束自己27歲生命的年輕女子。
壹生致力於研究數學方程的數學家。
影片壹開始,她從未告訴我們她為什麽自殺。為什麽壹個有前途的數學家會自殺?是因為她男朋友拋棄了她和她的孩子嗎?
電影中,伊芙琳對女兒的死和未被證明的數學定理感到遺憾。她覺得孫女可以繼承女兒未竟的事業。
但她的兒子弗蘭克用事實告訴她,黛安娜在去世前很久就已經證明了這個定理。即使已經證明了,她還是不希望媽媽知道,甚至希望媽媽活著的時候永遠不知道。
這時,我們把電影中的所有細節串起來,終於知道了黛安自殺的原因。
黛安從小就顯示出在數學方面的天賦。用她媽媽的話說,要十億人才有這樣的天賦。
結果黛安從小就被媽媽安排學習數學,並被告知證明壹個從未被證明過的方程是她的人生目標。
這個目標其實是伊芙琳自己的遺憾。因為她年輕的時候學過數學,後來結婚生子了,因為能力有限,就放棄了數學。
所以她希望她的女兒,後來是她的孫女,能夠實現她的夢想。
除了學數學,她沒有體驗到其他同齡人的樂趣,沒有參加體育活動,沒有同齡的朋友,甚至連唯壹的初戀都被母親用強硬手段解決了。
黛安過去的每壹張照片,不是單人照,就是和母親的合照。這對於壹個小女孩的成長軌跡來說太不正常了,但伊芙琳覺得女兒太特別了,不需要浪費時間和精力去體驗壹個平凡的生活。她的女兒註定會過上特別棒的生活。
她很孤獨,盡管她的母親壹直在她身邊。除了數學,她媽媽會拒絕她的任何願望。她的母親不是母親,因為她沒有給孩子純潔的愛,而是以愛的名義操縱她的生活。
當她完成了媽媽給她定下的人生目標,她不知道下壹步該做什麽。
她覺得自己在這個世界上的使命已經結束了,但是她非常不願意媽媽為她的成功而高興。
她想通過結束自己的生命,掩蓋自己已經成功證明的定理,來進行自己唯壹也是最大的反抗。
三
黛安的生活很悲慘。按照母親的意願生活,她並沒有心甘情願地接受安排,但她後來采取了最激烈的方式反抗,非婚生子,自殺。
她確實給了母親沈重的打擊,但母親始終沒有真正理解她叛逆的根源。
她媽媽從來不認為她錯了。她認為她女兒自殺是因為黛安太虛弱了。她也認為丈夫和兒子身體虛弱,有很多問題。
總之我從來不覺得自己有什麽問題。
四
作為母親,她所擁有的權利和力量,對於壹個弱小的孩子來說是不可抗拒的。為了生存,孩子會選擇服從。
當孩子進入青春期,開始有自我意識,慢慢學會爭取自己的權利,我們就認為孩子變得叛逆了。
很多家長通過孩子聽話不聽話來判斷孩子是不是好孩子。
聽父母話的是好孩子,不聽父母話的不是。
父母的話成為評判孩子的標準。
但是,父母的觀念正確嗎?父母也是人,也會犯錯。而且,即使和父母的想法不壹致,也代表不正確嗎?
青春期就沒有不叛逆的孩子嗎?
是的,有兩種。壹個是習慣聽父母安排的孩子,沒想過叛逆。壹個是被父母尊重和民主對待的孩子,因為他不需要叛逆。
當我們總是在抱怨孩子不聽話的時候,是不是也應該反思壹下自己?孩子的不聽話是真的在做壞事,還是只是不按我們的意願行事?
在電影的結尾,瑪麗回到了她叔叔弗蘭克身邊,繼續和他生活在壹起。瑪麗在大學裏和大學生壹起學習,體會到了學習的樂趣。放學後,我會和同齡人壹起玩,有自己的朋友。而且瑪麗還和以前壹樣平等地和叔叔談論生活中的各種問題。
五
弗蘭克叔叔和瑪麗的關系中有三個場景讓我印象深刻。
第壹個場景是在日落時分。他們在玩,討論信仰的話題。弗蘭克表達了自己的意見,但也強調這只是他自己的意見,不要求瑪麗接受。瑪麗可以有自己的想法。
第二幕是弗蘭克和瑪麗之間的爭吵,但弗蘭克有過錯。弗蘭克冷靜下來後發現自己的沖動傷害了瑪麗,於是馬上誠懇地向瑪麗道歉,希望得到瑪麗的原諒。
在第三幕中,瑪麗非常難過地知道她的生父不關心她。
弗蘭克帶著瑪麗來到醫院產房門口,和壹個陌生孕婦的家人壹起等待新生命的到來。產房外壹家人對寶寶順利出生的喜悅和感動也感染了瑪麗。弗蘭克希望通過這種方式告訴瑪麗,瑪麗的出生也給他們帶來了不亞於那些人的喜悅。
瑪麗的母親很不幸,因為她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來報復她的母親。
瑪麗很幸運,因為她遇到了懂得尊重她的家人。
當我們把孩子當成平等的人,或者直接把孩子當成我們的朋友,妳會發現,妳不會去控制朋友的生活,也不會去強迫他們,因為妳這樣做會失去這個朋友。
孩子其實也壹樣。
把孩子當朋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因為作為父母,我壹直認為我有責任讓我的孩子更好的成長。
但是,如果好壞的標準來自父母自己,而沒有參考孩子自己的意見,甚至是孩子長大後做什麽,和誰結婚,生幾個孩子等等的決定。,他們必須服從自己的安排,孩子終究只會成為父母實現自我價值的工具。
因為父母想成為自己和世界眼中成功的父母,希望孩子聽話。
電影中弗蘭克和瑪麗相處的三個場景其實已經告訴我們該怎麽做了。
第壹,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要鼓勵孩子獨立思考。
第二,成年人也會犯錯。我們教育孩子改正錯誤,為自己樹立榜樣。
第三,對孩子的愛不是說說而已,也不是我們以為是愛就強加給孩子的。孩子感受到的愛才是真愛。
孩子不是父母生命的延伸,不是父母實現理想的接班人,不是需要操控的機器人。
孩子是獨立的生命,是可以擁有選擇自己權利的人。我們可以支持和引導他們的生活,但我們無法控制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