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關於萬聖節,人們或多或少都有壹定的感性認識:我知道在萬聖節期間,很多公共場所甚至是家裏的庭院都會用很多裝飾品裝飾起來,比如各種鬼怪、南瓜燈、黑貓、女巫的掃帚等;孩子們每年都會穿上不同的萬聖節服裝,提著壹籃子南瓜燈挨家挨戶討要糖果,說這是“不給糖就搗蛋”。另外,妳想知道更多嗎?這裏我們簡單介紹壹下萬聖節的由來和習俗。
2.萬聖節的起源:
關於萬聖節的起源,最具傳奇色彩的版本認為它起源於基督誕生前的古代西歐國家,主要包括愛爾蘭、蘇格蘭和威爾士。這些地方的古代西歐人被稱為德魯特人。德魯特的新年是11月1日,除夕。德魯特的人們讓年輕人成群結隊,戴著各種怪異的面具,提著雕刻的蘿蔔燈籠(南瓜燈是壹種較晚的習俗,古代西歐還沒有南瓜),在村莊間遊蕩。當時其實是慶祝秋收;也有人說是“鬼節”。據說那壹年死去的人的靈魂會在萬聖節前夕造訪這個世界。據說,人們應該讓來訪的鬼魂看到豐收,並對他們表現出豐富的熱情。所有的篝火和燈光,為了嚇跑鬼魂,也為鬼魂照亮路線,引導他們返回。
中世紀的中歐,有壹段基督教消滅異教徒的歷史。但除夕前的祭祀儀式從未真正消除,只是以巫術的形式出現了。這也是為什麽萬聖節我們還有女巫的掃帚,黑貓,咒語等等的痕跡。
今天,萬聖節已經完全失去了它的宗教迷信。變成了兒童的節目,年輕人化妝舞會的節目。
社會對節日活動壹直給予正面引導:要求大人教育孩子不要做威脅性的惡作劇,也要求大人帶孩子壹起出去(壹般大人把車停在路邊,孩子敲門要糖果)。大人要讓孩子只去門口有節日裝飾和燈的房子,否則不會被打擾。另外,在討糖的過程中,壹定要壹直站在大門口等著,不準進屋。拿回來的糖壹定要交大檢驗後才能吃。接收兒童的家庭還被要求不得提供自制食品或無包裝食品。
公共場合和家裏的假日安排是自願的。鬼臉南瓜燈、白網黑蜘蛛等。都是節日裝飾品,壹點都沒有嚇人的鬼色。有些女同學會在這個時候買壹對南瓜或者鬼骷髏耳環佩戴。任何房子的布局如果太恐怖,都會被有關方面制止,媒體也會曝光,讓公眾來指責。
3、萬聖節服裝,更是萬人矚目,不單調的大鬼小子。有許多渠道教人們如何制作萬聖節服裝。比如做最簡單的鬼服,在頭上蓋壹張白床單。別忘了扣兩個洞留眼睛。如果妳想扮演魔術師,穿上黑褲子,戴上黑帽子,在帽子和頭頂之間藏壹只毛絨絨的兔子。還教大人怎麽把孩子打扮成天使,白衣服白褲子,然後怎麽從後面把手電筒綁在頭上;他們還教如何把孩子們打扮成他們最喜歡的卡通人物。當然,服裝和道具行業的商人更有文章可做。
萬聖節學校不放假。有時候學校出面組織聚會,有時候不甘寂寞的同學會自己舉辦小聚會;每年十月,朋友和家人互相寄卡片祝對方萬聖節快樂,這是壹種流行的習俗。現在互聯網的發展使得寄萬聖節卡片更加方便和經濟,壹些網站設計了各種帶有聲音動畫效果的萬聖節卡片。
總之,萬聖節已經成為西方人非常普遍的季節性節日。很多人把這看作是秋天的結束,冬天的到來。萬聖節過後,人們開始期待感恩節、聖誕節甚至新年。
萬聖節是孩子們玩樂的好時機。在孩子們眼裏,這是壹個充滿神秘色彩的節日。夜幕降臨,孩子們迫不及待地穿上五顏六色的化妝服,戴上千奇百怪的面具,裝上壹盞“傑克燈”,跑出去玩耍。“南瓜燈”看起來很可愛。做法是把南瓜挖空,在外面刻上微笑的眼睛和壹張大嘴,然後在南瓜裏插上蠟燭,點燃它,讓人們在很遠的地方就能看到這張天真的笑臉。
收拾好東西後,壹群群打扮成怪物的孩子手裏拿著“南瓜燈”跑到鄰居家門口,威脅著要喊“不給糖就搗蛋”、“要錢還是要吃的”。如果大人不給糖果,不給零錢,那些調皮的孩子就會照他們說的去做:好,妳不給,我就捉弄妳。他們有時給別人的門把手塗肥皂,有時給別人的貓塗顏色。這些小惡作劇經常讓大人哭笑不得。當然,大多數家庭都很樂意招待這些天真的小客人。因此,在萬聖節,孩子們總是吃得飽飽的,口袋鼓鼓的。
萬聖節最受歡迎的遊戲是“咬蘋果”。在遊戲中,人們讓蘋果漂浮在壹個裝滿水的盆子裏,然後讓孩子們用嘴咬蘋果,不用手。誰先咬誰就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