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陽街雖然算不上正宗的商業街,但由於與中街縱橫交錯,具有地理優勢,因此或多或少沾染了商業氣息。而刻在老沈陽人記憶中的商號名稱,壹經發現,便散發出誘人的魅力。這種魅力在空氣中蔓延,伴隨著故宮的往事,記錄著沈陽老城的歷史變遷。如今,大舞臺還在,只是改名為“劉老根”,而曾經以大舞臺命名的麻花和炸糕已經找不到了。據為數不多的記載,“大舞臺麻花”又稱“張麻花”,是張興德於1926年在臺安縣黃沙坨子村創辦的。1941年,張興德帶著家人來到沈陽,先在小東門開了壹家麻花作坊。張興德之子張漢宇負責經營後,將麻花作坊搬到1948“大舞臺”劇場附近,於是“大舞臺麻花”名聲大噪。
在老人們的記憶中,酥脆的大舞臺麻花在今天的美食中是無與倫比的。最初大舞臺麻花的銷售點放在大舞臺西側的胡同口。後來隨著生意的紅火,大舞臺麻花開始有了自己的店鋪,不再擺攤銷售。附近的老人回憶說:“當時大家都在排隊買麻花。這壹扭有多脆?”說出來妳可能不信。毫不誇張的拿起不到半米高的麻花,然後丟在桌子上。“在正陽街的南端,曾經有壹座建築叫聯豐堂。蓮峰堂是幹什麽用的?老人們開玩笑說,最後壹個字可以提醒妳它的用途。其實是老沈陽少有的洗浴大廳。
據記載,聯豐堂始建於1913年,由張省大連市幾個人共同組織,出資7000元。聯豐堂的名字也是大連和奉天的後綴組合而成。自建成以來,蓮峰堂、中街金蘭亭、北市程英泉、鐵西豐達並稱為奉天四大浴場。
當沈陽人認識到洗澡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壹部分時,大眾浴池開始不斷發展。聯豐堂剛建的時候,和很多小規模的浴場壹樣,都是低矮的平房,布局也挺簡單。但即使采用原來的打井、大鍋燒水的方式,清末民初的中國,浴場能達到這種程度,也是很不容易的。隨著管理模式的不斷完善,聯豐堂在1924開始擴建,建起了兩層小樓,浴池內部也開始劃分為普通和雅致兩種不同標準的房間。相比壹個小浴池,擴建後的聯豐堂內部設施要好得多,不僅寬敞明亮,更重要的是衛生條件非常好,儲物箱相當寬敞,還有簡易的休息床,為客人提供印有“浴池”字樣的毛巾。
因為位於正陽街,聯豐堂憑借優越的地理位置和高品位的服務,吸引了南中街壹些大商號的老板和店主。北方帥府裏的精英們也經常光顧。據記載,張學良、郭松齡曾多次光顧聯豐堂。為此,連在二樓設置了壹個官池,供這些人物沐浴和休息。
直到20世紀60年代,生意興隆,前來沐浴的客人絡繹不絕。浴池裏的修腳師傅甚至被評為沈陽市勞動模範。但是,這個老浴池並沒有逃脫歷史淘汰的規則,它在正陽街和盛京路的交叉口悄然消失了。如今,正陽街已經看不到賣馬的跡象,但據傳,這種著名的小吃確實在這裏發了大財。
早在清朝嘉慶元年,壹位名叫馬春生的商人就在奉天府做生意。他推著獨輪車到小西門裏糧食市場等熱鬧的地方,把原料炊具隨身攜帶,壹邊賣。馬春生的燒麥因其精選的材料和獨特的配方吸引了許多顧客。道光八年,馬春生之子廣元在小西門攔馬墻外設店,正式掛上“賣馬”的牌匾。從此,烤馬賣馬的生意日益紅火,食客終日人頭攢動。
清光緒年間,下屬的高橋將軍鎮提督左奉命修建小西門,馬勺勺的生意自然受到影響。此時此刻,馬勺勺已經有很多顧客了,所以這些人對此相當不滿,希望這種建設不會剝奪他們的美食。左壹聽,倒是有點好奇。他很好奇到底是什麽樣的邵邵能讓人如此執著的追求,所以他親自品嘗了壹下,這讓他覺得很奇妙。同時,他也覺得民眾的呼聲不無道理。於是左把馬哨哨特許到另壹個地方,在小西門附近又建了兩座房子,重新開放了馬哨哨館,並親自為其題寫了匾額。經過幾代人的傳承,這種小吃壹直流傳至今。
1915,馬昌永通過馬、馬明清兩兄弟進行操作。直到1948,兩兄弟因為年齡原因無法操作。新中國成立後,為了發揚民族風味,馬紹邁又被請了出來,馬家第五代傳人馬繼庭繼承了祖業。如今,正陽街上僅存的壹家李連貴臘肉餅老店。
據記載,李連貴臘肉餡餅最早是由河北灤縣劉莊人李連貴於1908年在四平梨樹縣創制的,至今已有近百年的歷史。
相傳1908年春,李連貴逃到梨樹縣後,開了壹家小飯館,經營吊爐餅和臘肉。壹次意外,老中醫高品芝告訴了李連貴使用十幾種名貴中草藥的秘方。在老人的指導下,李連貴對備料、選肉、切肉、升湯、和面、烹飪等工序進行了潛心研究和實驗,最終做出了風味獨特的李連貴臘肉餡餅。
幾年後,李連貴去世,他的繼子李耀繼承了父親的事業。1937年,李耀從梨樹遷到四平市,在四平市創辦了李連貴臘肉餅店。從此,李連貴臘肉餅在四平紮根了。
1950年,李耀的兒子李春生背著壹鍋老湯從四平來到沈陽,在沈陽最繁華的中街西頭鼓樓西南角的廣生堂胡同開了壹家李連貴臘肉餡餅店。店鋪生意紅火,得到了沈陽市民的認可。
然而,在20世紀60年代,李連貴培根派遭遇了壹場意想不到的災難,商店被搗毀,被迫出售米飯和大鍋菜。為了保持這種風味,李春生不顧整天打雜的勞累,堅持每周做壹次老湯,堅持了十年。直到1979,李連貴培根派的牌匾才重新掛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