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有哪些最適合祛濕解毒的花茶?

有哪些最適合祛濕解毒的花茶?

夏天來了,很多人都被濕氣困擾,夏天經常需要註意除濕。那麽,祛濕解毒的花茶有哪些呢?跟我壹起來看看吧。

壹種祛濕解毒花茶

1,新梁音

做法:薏苡仁30g,藿香3g,飛機草3g,豆蔻仁3g。因為沖泡很難從薏米中提取有效成分,所以需要先將薏米用熱水煮半個小時,再用薏米湯沖泡其他三種茶料。

功效:這四種植物壹直被認為是祛濕的上品。夏天和潮濕季節服用,可以幫助脾胃化解體內濕氣。同時,薏苡仁具有滋養脾胃的作用,可以增強脾胃的抗濕能力,避免濕氣的再次入侵。

2、枸杞大麥茶

做法:薏米300克,枸杞壹把,紅棗2-3枚,冰糖和水。將買來的薏米挑出雜質,用清水沖洗幹凈,控幹水分;把約伯的眼淚放進鍋裏,鍋裏不要放油。把約伯的眼淚用小火翻炒、烘烤,直到約伯的眼淚有味道,然後關火。將紅棗切成兩半或放入茶壺中。可以抓壹把枸杞放進去。如果喜歡甜味,可以放幾顆冰糖,然後加入烤熟的薏米,倒入開水中浸泡5-10分鐘後飲用。

功效:薏苡仁是利水祛濕的常用藥,有利於消腫,健脾祛濕,舒筋除痹,清熱排膿。薏米枸杞茶養肝明目,利水祛濕,適合春季養生。

3.二花蜂蜜茶

做法:木棉10g,槐花10g,蜂蜜適量。將木棉、槐花放入砂鍋中,加入清水800ml,大火燒開,小火煮15分鐘,去渣留汁,加入蜂蜜。

功效:具有清熱利濕、涼血止痢的功效。特別適合痔瘡、大便不暢或便血的人。

4.五種花茶

做法:金銀花、菊花、豆腐、雞蛋花、木棉15g,鮮土茯苓、薏苡仁50g。將上述材料洗凈後(新鮮土茯苓要剁成細末),加適量水煎煮半小時後飲用(可加入適量冰糖調味)。

功效:均選用具有清熱解暑、利濕功效的花卉,功效不言而喻。加入具有利水、解毒、利關節作用的土茯苓,以及具有健脾利濕、清熱舒筋作用的薏苡仁,該茶具有更強的利水作用。

5.茯苓大麥姜茶

做法:茯苓15-20g,薏苡仁20g,生姜3片。茯苓、薏苡仁用清水洗凈,放壹碗水,浸泡30分鐘。加入生姜,大火燒開,小火燉30分鐘。差不多只有壹碗水的時候,關火,趁熱喝。第二次喝的時候,繼續加壹碗水,燒開煎20分鐘。可以再喝,繼續加水煎20分鐘。

功效:茯苓既祛濕又健脾胃,再加上溫胃的生姜,非常適合腸胃不好、胃寒的人食用。

6、木棉砂仁飲料

做法:木棉10g,砂仁3g。將兩種食材壹起放入杯中,倒入沸水中,加蓋10分鐘,即可食用。

功效:有健脾祛濕的功效。適用於春夏感受濕熱後腹脹、無食欲、四肢沈重者。

幫助身體祛濕的食物。

1,水芹

具有清熱利濕的功效,適用於淋證、出血、帶下等癥。

2.馬齒莧

具有清熱利濕、活血消腫的功效,適用於急性腸炎、痢疾、血尿、尿熱、黃疸、牙齦炎等癥。

3.芹菜

能清肝熱,養血。此外,芹菜還有清胃熱、活血、健齒潤喉、明目醒腦、潤肺止咳的功效。所以濕熱體質的人,熱盛,胃口不好,疲乏無力,可以常吃。

4.芥藍

具有祛痰、解毒祛風、消暑解熱、消除疲勞、清心明目、潤腸清熱、解虛火、止血的功效,對胃腸熱、熬夜失眠、虛火上升、牙齦腫痛出血等也有輔助治療作用。

5.茂根

甘寒,入肺、胃、膀胱經。具有涼血止血、清熱利尿、清肺胃熱的功效。可用於熱性胃不適、惡心、肺熱咳喘、心慌、口苦、口渴、牙齦出血等。其清熱利濕解毒功效溫和,除濕熱體質外,也適合普通人在夏季桑拿天食用。

6.荷葉

具有清暑利濕、生發清陽、涼血止血的功效。現代研究表明,荷葉還有降血脂的作用,所以很多減肥、降血脂、祛痘的產品中都含有荷葉。

祛濕排毒用什麽穴位?

1,祛濕曲池穴按摩

手肘彎曲時出現橫紋的外側斷面為曲池穴,大腸經的濕濁之氣聚集於此,也就是說,氣血之氣從四肢匯集於此。按摩這個穴位可以調理氣血,祛除風濕。

2、祛濕按摩委中穴

衛中穴在膝窩中央。膀胱經是人體排毒除濕的最大通道,衛中穴是這個通道上的排汙口。如果這裏不通暢,濕氣排不出去,就可能導致關節炎。

3、燥濕按摩陰陵泉

陰陵泉穴,屬於足太陰脾經,位於脛骨內側下緣與脛骨內側下緣之間的凹陷處,主要功能是驅脾祛濕。具有運中、化濕滯的功效。適當的按摩可以利小便,使體內的濕邪從大便中出來,有利於脾的氣機恢復。

4、祛濕按摩豐隆穴

位置:足陽明胃經穴,位於小腿前外側,外側踝尖上方8寸,距脛骨前緣兩指處。

按摩方法:用拇指和食指的關節按壓穴位3分鐘,然後順時針按摩穴位約5分鐘。

功效:調理脾胃之氣,祛濕化痰。

5、祛濕按摩足三裏

位置:足陽明胃經穴,是保健的重要穴位,位於外膝下3寸,脛骨前緣1橫指處。

按摩方法:用大拇指按壓穴位或順時針方向按摩5-8分鐘,如果有局部酸痛感效果會更好。

功效:足三裏不僅具有調理脾胃、祛風除濕的作用,還能補中益氣、扶正祛邪,有利於增強機體免疫力。

6、祛濕按摩中脘穴

位置:上腹部,前正線上,肚臍上方4寸。

按摩方法:用指尖或掌根作用於穴位,順時針按摩2-5分鐘。

功效:具有和胃健脾、降逆利濕的功效,適用於濕滯、胃脘脹滿、噯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