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端午節的習俗?

端午節的習俗?

端午節主要習俗有:吃粽子、喝雄黃酒、賽龍舟、在家門前懸鐘馗像、掛艾蒿和艾草(艾葉菖蒲)、遊百病、佩香囊、備牲醴。家人給孩子手腕纏繞五彩絲線,傳說可以續命,祈盼長命多福。《東京夢華錄》卷八“端午”條說:“端午節物:百索、艾花、銀樣鼓兒、花花巧畫扇、香糖果子、粽子、……”。

懸鐘馗像:在江淮地區,家家都懸鐘馗像,鐘馗捉鬼,用以鎮宅驅邪。

掛艾葉菖蒲:家家都以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制成人形稱為艾人以僻邪驅瘴。殷堯藩《端午日》詩雲:“少年佳節倍多情,老去誰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升平。”梅堯臣在《端午晚得菖蒲》詩雲:“薄暮得菖蒲,猶勝竟日無。我焉能免俗,三揖向尊壺。”

賽龍舟: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屍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以紀念屈原。(其實古代競渡原非壹年壹次,年宵、暮春三月、重陽也有,後來才以端午為主)

吃粽子:在荊楚地區,煮糯米飯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以後漸用粽葉包米代替竹筒。現在全國各地粽子不論造型或內容,都有五花八門的變化。如浙江的湖州粽子、四川的椒鹽豆粽、廣東的中山蘆兜粽等。

飲雄黃酒:在長江流域地區盛行。

吃餾米:在部分晉語地區盛行,餾米即黃米(黍)蒸制的米飯。

遊百病:在貴州地區盛行。

佩香囊:小孩佩香囊,避邪驅瘟、襟頭點綴。香囊內有朱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拴五色絲線。

寫符念咒:日落之前折些桃樹枝插在門窗上,或在室內掛避邪驅鬼的符咒。這壹傳統民俗現已基本絕跡。

立蛋:如在正午時將雞蛋直立起來,表示來年會有好運道。 回答者: 天漢風雲 | 三級 | 2011-6-3 19:12

吃粽子 喝雄黃酒 賽龍舟等 回答者: 看到疼 | 二級 | 2011-6-3 19:23

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是相同的。端午節是我國二千多年的舊習俗,每到這壹天,家家戶戶都懸鐘馗像,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粽子,音雄黃酒,遊百病,配香囊,備牲醴。

端午節的第壹個意義就是紀念歷史上偉大的民族詩人屈原。屈原,名平,是戰國時代的楚國人,生於楚威王五年夏歷正月初七,或謂生於楚宣王二十七年,卒於楚襄王九年。

端午節的第二個意義是伍子胥的忌辰。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後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裏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端午節第三個意義是為紀念東漢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而死。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

後抱出父屍。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詩辭頌揚。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紹興,後傳曹娥碑為晉王義所書。後人為了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為曹娥鎮,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為曹娥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