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小暑的養生攻略及傳統食物

小暑的養生攻略及傳統食物

小暑 是24個節氣中的第11個節氣。每年7月7日或8日,太陽到達黃經105°時為小暑。“暑”為酷熱。這壹節氣表示已開始進入炎夏季節,不過僅是開始,“小”字的意思即在於此。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關於小暑的養生攻略及傳統食物,希望對妳有所幫助!

小暑飲食的養生攻略

小暑飲食養生攻略1:飲食清淡

夏日飲食不宜過飽,通常吃到七、八分飽就可以了,但壹定要註意全面、均衡的營養搭配,不可挑食、偏食。有些人受天氣影響,食欲不振,則可以吃得稍微清淡些。

適宜夏季食用的有:冬瓜、白蘿蔔、番茄等這類化濕通淤、有助於改善腸胃功能的食物;夏季宜多食用淡水魚,少食紅肉。可飲決明子茶、大麥茶、菊花茶、苦丁茶、綠豆湯等飲料。

小暑情緒養生攻略2:調節情緒

夏日天氣炎熱,情緒容易波動激動,導致血壓上升,加重心臟負擔,心絞痛、心肌梗塞、心力衰竭等疾病容易發作。此外,中風在夏天的發病率也相當高,需引起重視。值得壹提的是,情緒波動過大還會導致腸胃功能的紊亂,呼吸系統疾病如哮喘等也與情緒有很大的關系。

小暑身體養生攻略3:重去濕熱

夏天多暑多濕,人往往感到頭重腦疼,則容易抑郁、倦怠、胸悶、胃口不好。對於呼吸系統疾病患者而言,夏季要多註意保養,以防咳嗽、氣管疾病的反復發作。而對於體質濕熱者來說,手心腳心常有發熱感,且在濕氣和熱氣交相作用下,容易便秘,大便顯得黃而臭。

飲食要清淡,便於消化。要多食用消熱利濕的食物,比如綠豆粥、荷葉粥、紅小豆粥等,用冬瓜與蓮葉、薏米燒湯喝,也是以清濕熱的清涼飲料。同時,還要註意調節好房間中的濕度,多開窗通風。

小暑睡眠養生攻略4:睡眠恰當

夏天晝長夜短,且夜間溫度也較高,導致壹些人夜間休息得不好,根據中醫的說法,如此“陰陽失衡”,會加大心血管疾病的發作風險,如高血壓患者易血壓升高,心絞痛患者發作頻率提高。保證足夠的睡眠。這才能維持身體各項機能正常運轉,建議成年人每天保證7小時的高質的睡眠。

小暑運動養生攻略5:打坐冥想

老話說得好“心靜自然涼”,小暑養生要控制好情緒波動,心煩的時候可以聽壹聽抒情和緩的音樂,修養身心。

心情躁郁容易傷肝,在閑暇的時候做些自己喜歡的事,忘記壹切壓力。心理暗示法對調整心情有很大的作用,當感到煩躁時在腦海中想象令人愉快的畫面,如壹望無際的草原。

打坐冥想也是壹個極佳的 方法 ,每天閉目養神20分鐘,將思緒拋到腦後,引導自己向積極的事物去想象。

小暑節氣的傳統食物

暑節氣的傳統食物:三寶

“小暑 大暑 ,上蒸下煮”,小暑的到來,意味著即將進入三伏天。此時,天氣炎熱,人體出汗多,消耗大,養生保健壹定要註意補充體力,解熱防暑。民間在這個時節素有吃三寶——黃鱔、蜜汁藕、綠豆芽的習俗。

小暑節氣的傳統食物:餃子

小暑頭伏吃餃子是傳統習俗,伏日人們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謂之苦夏,而餃子在傳統習俗裏正是開胃解饞的食物。山東有的地方吃生黃瓜和煮雞蛋來治苦夏,入伏的早晨吃雞蛋,不吃別的食物。

小暑節氣的傳統食物:食新(食辛)

過去民間有小暑“食新”的習俗,即在小暑過後嘗新米,農民將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後,做好飯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然後人人吃嘗新酒等。據說“吃新”乃“吃辛”,是小暑節後第壹個辛日。城市壹般買少量新米與老米同煮,加上新上市的蔬菜等。

小暑節氣的傳統食物:面

伏天還可吃過水面炒面所謂炒面是用鍋將面粉炒幹炒熟,然後用水加糖拌著吃這種吃法漢代已有唐宋時更為普遍,不過那時是先炒熟麥粒,然後再磨面食之唐代醫學家蘇恭說,炒面可解煩熱,止泄。

小暑節氣的傳統食物:羊肉

徐州人入伏吃羊肉,稱為吃伏羊這種習俗可上溯到堯舜時期,在民間有彭城伏羊壹碗湯,不用神醫開藥方之說法。徐州人對吃伏羊的喜愛莫過於當地民謠:六月六接姑娘,新麥餅羊肉湯。伏日吃面習俗至少三國時期就已開始了。魏氏春秋:伏日食湯餅,取巾拭汗,面色皎然這裏的湯餅就是熱湯面。荊楚歲時記:六月伏日食湯餅,名為辟惡五月是惡月,六月沾邊兒也應辟惡。

小暑節氣的傳統食物:黑鯛

小暑時節是臺灣第二期稻作秧苗期第壹期稻作黃熟的時候也是絲瓜、苦瓜、黃瓜、冬瓜的盛產期臺灣周圍的海域是屬於溫水海域,也是溫水魚群的群聚時期基隆北方外海有小卷紅魽等漁獲,淡水海域則可捕獲黑鯛。

小暑艾灸的養生穴位

因為腎是先天之本,脾胃是後天之本。脾腎壹虛,正氣則虛,邪氣則盛。因此扶養正氣貴在溫補脾腎。但中醫很多專家更主張補脾胃,認為脾胃的強弱是決定壽命的關鍵。

究竟哪裏才能補腎呢?宋代有位醫學家曾說過:“人於無病時,長灸關元穴、命門穴、氣海穴、中脘穴……雖未得長生亦可保百年命矣。”所以這4大穴是溫補脾腎、扶養正氣的要穴。

關元穴(位於下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下3寸)是元氣出入的關卡;

氣海穴(位於下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下1.5寸)是陰中之陽、元氣之海;

中脘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上4寸)能養脾胃;

命門(位於第二腰椎下兩腎俞之間)顧名思義,是人體的生命之門,具有溫煦、推動五臟六腑陽氣的作用。

每天對這4個穴位艾灸10~20分鐘,以皮膚發紅為宜,可強壯元陽、理脾和胃,增強抗病能力。平時忙碌的人也可以多按摩這幾個穴位。

小暑的養生攻略及傳統食物相關 文章 :

★ 小暑養生的方法及食療方

★ 小暑養生食療配方大全

★ 小暑如何養生及禁忌

★ 2019小暑應該如何養生 4個小暑養生原則攻略

★ 小暑知識大全

★ 小暑的風俗及養生須知

★ 關於小暑的養生指南知識

★ 小暑節氣最養生的食物有哪些

★ 小暑養生食物

★ 2021小暑應該如何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