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小碗幹炒散文隨筆

小碗幹炒散文隨筆

北京的特色美食可謂是五顏六色,能填滿北京人氣質的面食有幾十種。或許號稱“小碗幹炒”的紮江面,是最有代表性的在業余時間琢磨的人。

那天我從權威美食典籍中搜索,發現渣江面的“資歷”並不高,只有壹百多年的歷史,不禁有些失落。比如唐代杜甫、宋代蘇軾詩中描寫的“冷淘”,就類似於今天四川的冷面。回到當年,面條被世人傳誦,離渣江面千年。

遠道而來的朋友,走進北京的胡同,第壹次見到四合院的北京老大爺,都會不同程度地感到“冷傲”。但是,只要妳和對方接觸,了解對方,妳就會感覺到壹股熱流在妳面前凝結。與之互動,“冷”瞬間變得清爽酣暢,散發的“熱”瞬間變得濃郁芬芳。聯想到這個過程,渣江面的“冷水撈,辣醬拌”就有些類似了!

小時候住的四合院,乍江面壹出現,總是拉近鄰裏關系。隔壁的炸醬剛出鍋,誘人的香氣就彌漫開來,然後,絲絲滲透到隔壁的門窗縫裏。壹時間,各路走出來的孩子們,或抱著黃瓜,或抱著蘿蔔,圍在燉鍋旁,垂涎三尺。炸醬的阿姨哈哈大笑,把壹小碗帶泡泡的辣醬和肉丁放在桌子上,告訴孩子們不要燙手。說起來有意思!炒醬的人還在煮面燙酒,隔壁的孩子已經嘗過醬了。

上世紀60年代初,北京居民在購買副食品方面壹度受到限制,包括植物油、肉、蛋和豆制品。當有客人來訪時,這種不需要植物油(用上了油的油脂,再加上蔥絲、姜絲、蒜絲)的紮江面,肉量少,鮮美油潤,配上新鮮漂亮的菜肴,成為客人的主食。每次客人喝三巡,紮江面都會及時上桌。

老北京人,從小到大,大多都是在父母面前受教。我知道做人要“講禮儀、講面子”,尤其是“講規矩、講標準”這壹點在紮江面上也有體現。渣江面可分為“熱挑”和“過水”。這取決於季節的變化或客人的需求。炸醬,不求多,但求精。菜單代碼不貴,但是很完美。面條,不長,但是很韌。在蔬菜碼的基礎上,蔬菜在當季要盡可能的搶眼。嫩紅色的是心美的蘿蔔;黃色的是胡蘿蔔絲;綠色的是綠豆芽、黃瓜絲、芹菜、香椿芽、蔥蒜末;白色的是綠豆芽、白菜絲、蒜瓣、大頭菜絲...配上深棕色的炸醬,進去之前就能欣賞到富麗堂皇的餐桌。

熱乎乎、油光鋥亮、厚薄適中的炸醬,與碗中冰涼、潔白、過濾過的面條摟抱在壹起,用筷子輕輕壹拌,虎豹圖案便展現在眼前,奇香四溢。尤其是顏色搶眼的菜品,都體現了“老北京人”的氣質。

我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正好有壹本現代散文家、美食家梁實秋寫的《雅舍談池》。隨意翻看,突然看到這位美食家在清華讀書的時候,瞬間吃了三碗渣醬面,感覺回味悠長。

由此可見,這種京味食品雖然很大眾化、平實化、普通化、廉價化,但卻美輪美奐、精美絕倫、別具壹格...它的獨特被老北京人世世代代銘記。我在品嘗的時候,壹直在想,如果用生活中“小碗幹炒”的比喻,或許能明白壹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