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寒潮頻繁南下,是我國大部分地區壹年中最冷的時期。風大氣溫低,地面積雪不融化,呈現出冰天雪地的寒冷景象。在嚴寒天氣中,大氣環流相對穩定,環流調整期在20天左右。在此期間,鐵路、郵電、石油、海運等部門要特別註意采取措施,盡快防範大風、暴雪等惡劣天氣。
大寒分為三期,標誌著大寒節氣的迎來。
中國古代把大寒分為三個階段:“壹個階段是雞乳;第二,鳥病的癥狀;三遍,水強。”也就是說到了大寒節氣就可以孵小雞了。鷹等獵鷹處於捕食能力極強的狀態,在空中盤旋尋找食物補充身體能量抵禦寒冷;壹年中的最後五天,水域的冰已經凍到了水的中心,而且是最結實最厚的,所以孩子們可以在河上盡情地滑冰(日平均氣溫只有連續幾天在-5℃以下才能進行,這種活動壹般出現在黃河以北)。另外,大寒的花信風癥狀是“瑞香、蘭花、明礬(生於江南)”。也可以作為判斷嚴寒的重要標誌。
嚴寒的飲食習慣
嚴寒季節是臺灣省高粱成熟的季節。特別是對於金門地區專門種植高粱的農民來說,收獲的高粱大部分都會被用來做高粱酒,金門高粱酒的品質是有口皆碑的。
在臺灣省東北部的蘇澳沿海,可以捕捉到黑皮箭魚和白皮箭魚。柳丁和草莓是臺灣省嚴寒季節常見的水果。
在中國南方廣大地區,有嚴寒吃糯米飯的習俗。這種習俗雖然聽起來簡單,但卻飽含了以前人們積累的生活經驗,因為在嚴寒的天氣裏非常寒冷,而糯米是壹種熱量極高的食物,具有極佳的防寒功能。
天津人會在臘月最冷的時候蒸臘米。所謂蒸臘米,就是在寒冷的季節,家家戶戶拿出壹些上好的大米,洗幹凈,蒸熟,然後鋪在蘆席上,冷卻後徹底晾幹,存放在幹凈的瓷缸裏,哪怕保存幾十年。夏天吃這種米可以避免痢疾;老年人或體弱者用蒸過的糯米煮飯。對脾胃有好處。
在北京,有壹個傳統習俗,全家人可以分享祛寒餅,這是壹種年糕。食用後有溫中散寒、潤肺健脾胃的功效。而且,在這大寒之日吃祛寒餅,也有吉祥如意、壹年四季平安、步步高升的寓意。
與大寒節氣相關的習俗和活動
魏的豐盛美食
大寒節氣是二十四節氣中的最後壹個,民間有“大寒過後又是壹年”的說法。大寒尾奢食是閩南民間傳統節日,壹般指商家壹年活動的“結束”,企業的“尾牙”指“年會”,也是老百姓春節活動的“第壹聲”。
祭天祭祖
因為大寒節氣臨近歲末,有些地方的族譜、祖宗雕像、牌位等。將在家中的上廳提供,並放置桌子、香爐和供品。也有祭祀和崇拜神靈和土地神的地方,以祈求來年風調雨順、家庭和睦和繁榮昌盛。
大寒中的節氣往往與歲末相吻合,所以大寒期間到處都有濃濃的年味。這個時候,農民除了按照節氣幹農活,還要繼續為春節做準備。在舊社會寒冷的街道上,人們經常爭相購買芝麻莖的影子,這意味著“芝麻開花節節高”。它意味著新的壹年已經開始充滿活力,等待時間的流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