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裏的食物真的很好吃,讓我很懷念我皈依師父的饅頭。好甜,呵呵,好遠。
寫完作業,看到廚房的菜雖然做好了,但是只有壹個人在分,就去幫忙了。今天會有八站,每站十個人,八菜壹湯。分完菜還去了齋堂吃飯。有些居士留在廚房裏,和主人壹起坐在餐桌旁,以示自己的特殊地位。這其實是非常愚蠢的。因為廚房雖然有大風扇,但還是熱的,齋堂也是只蓋不墻。不開風扇就有壹陣陣山風吹來,好涼快。
今天的湯是蓮子冬瓜黨參紅棗湯。煮了好幾個小時了,又甜又好吃,還很有利於消暑除濕。菜品方面,有炒大白菜、炒黃瓜、炒苦瓜、土豆絲、燉南瓜、燉豆腐、炒番茄條、羅漢齋。
我非常喜歡炸茄子。它的制作也很簡單,就是把炒好的漿(面粉和鹽,味精)打開,把切成三四厘米長的茄子段放入炒好的漿中,卷起來放在鍋裏煮十分鐘左右。吃起來又脆又香。另外,羅漢齋也很好吃。這幾乎是廟裏最貴的壹道菜,是用香菇、百合花、銀耳、筍幹等幹貨浸泡後炒出來的。當然,妳需要更多的油,因為這道菜很油。
我非常喜歡在寺廟裏吃飯。不知道為什麽家裏做的素菜不那麽好吃。然後我想,哦,可能是火吧。因為所有的寺廟都用柴火做飯。菜很好吃,吃完壹碗飯就去廚房盛了壹碗銀針粉。這種面粉是由米粉和糯米粉混合而成的。兩個尖的長度大概十幾厘米,直徑和普通豆子差不多。青椒絲豆芽炒菜,很好吃。
中國民間的吃素習俗早在先秦時期就有了。佛教傳入中國,漢族僧人“齋戒吃素”。寺廟素食烹飪發展起來,在人們的飲食中獨樹壹幟,促進了民間的素食習俗。
寺裏的和尚壹般早上吃鹹菜和腌蘿蔔當粥,中午吃黃米和鹵菜,在“佛誕節”(佛教節日)吃素飯,吃香噴噴的粳米。寺廟的廚房,叫齋廚、廚,不僅照顧和尚們的夥食,還有很多恩人、香客為全國各地趕來的和尚們解決。寺廟還要給他們提供茶水和飯菜,這讓翟廚房的素食烹飪越來越精致。
在梁武帝,南京建業寺有壹個和尚廚師,擅長烹飪素食。“壹個瓜可以做幾十道菜,壹道菜可以換十種口味。”。唐代湖北眉山五祖寺的炸春卷、燙春芽、烤春菇、白蓮湯(甜食),制作精美,是佛門子弟的佳肴。五祖寺的春卷是用寺山上的野菜,配以豆腐幹、豆豉、面筋沫和各種調料,用綠葉或油包炸制外用。
從宋元到明清,寺院的素菜都能配出高質量的素菜。很多菜,比如素雞,素鴨,素魚,素火腿等。,不僅和素菜相似,味道也略有相似。寺廟廚師可以用白蘿蔔或茄子等原料做“豬肉”,用豆制品和山藥泥做“炸魚”,用綠豆粉加水模仿“鴿子蛋”,用葫蘆和土豆模仿“蟹粉”。廚師巧妙的思維和技巧滿足了人們對食物口味的需求。當然,在佛教中,也有人反對素菜的名稱,認為這是“故意殺人”,所以把素魚叫做“如意”,把素腸叫做“瑪瑙卷”。
寺內有名的素菜之壹“羅漢齋”,由十八種原料制成,寓意對佛教十八羅漢的虔誠。上海玉佛寺的羅漢菜是用香菇、口蘑、香菇、鮮磨菇、草菇、發菜、銀杏、素雞、素腸、土豆、胡蘿蔔、川筍、冬筍、筍尖、油面筋、木耳、黃花菜加調料做成的。外觀豐富,吃起來新鮮,可以媲美雞鴨魚肉的味道。此外,揚州大明寺的“筍子鱔絲”(主料是香菇),重慶慈雲寺的“回鍋臘肉”(主料是面筋),都是有名的素菜,其形、色、味、質皆可混淆。
寺廟素菜在民間很受歡迎。明清時期江蘇人喜歡吃的什錦豆腐湯(也叫“司文豆腐”)最初是天寧寺的司文和尚做的。清代美食家袁枚贊腌蘿蔔、腌大頭菜,原是承恩寺僧人的粥菜。廟裏的什錦素菜早已成為江南人的家常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