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絲燕種類大致有15種,會制造“燕窩”的燕子在生物學上被歸類為:動物界,脊椎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鳥綱,雨燕目,雨燕科,金絲燕屬,種有:褐腰金絲燕、灰腰金絲燕、爪哇金絲燕、方尾金絲燕、短嘴金絲燕、白腰金絲燕、小白腰金絲燕、白喉針尾金絲燕、 白腹金絲燕、小白腹金絲燕、戈式金絲燕等。成年金絲燕平均的身厚(含毛)約4cm,身長約10cm,雙翅展開約22cm,重約20g,腳短且軟,四個腳趾都朝前方無法抓握,所以不像壹般的鳥類三個腳趾朝前壹趾朝後,能棲息在電線上或在地上行走, 金絲燕只能用四趾鉤住掛在垂直的墻壁或巖壁上。金絲燕對回音有很好的定位感,能在漆黑的環境中自由飛行並找到原來的棲息點。成年金絲燕每年會有三次產卵, 每年4月、8月、12月是金絲燕的產卵高峰期,每次產兩個白色的卵,長約2.0cm,寬約1.2cm,重約3.5g,每次產卵前約30天開始築巢,每次築巢都是雌雄燕壹起築需約30天, 卵的孵化期約20天,小金絲燕孵化出後雌雄金絲燕會壹起哺育,約40天後小金絲燕即能自行飛翔覓食且另行尋找棲息點,不再使用此巢,從築巢到小金絲燕飛離需要90天。
物種名稱:短嘴金絲燕
圖片作者:Karen Phillipps. 00351 281 325590
物種特征
體型略小(14厘米)近黑色金絲燕。兩翼長而鈍,尾略呈叉形。腰部顏色有異,從淺褐至偏灰色,下體淺褐並具色稍深的縱紋。腿略覆羽。
亞種innominata較指名亞種腰色更灰。亞種inopina色最重。亞種rogersi體型比指名亞種略小,且腰部色彩僅略深於背部,下體較白,腿無羽被。虹膜-色深;嘴-黑色;腳-黑色。
叫聲:chit chit作叫及低音的、似織針在頭梳上橫拉而過的嗒嗒聲。
分布範圍
喜馬拉雅山脈至中國中部、東南亞及爪哇西部。
分布狀況
指名亞種見於西藏東南部;innominata在華中繁殖,泰國越冬;inopina繁殖於雲南東部、四川及華中地區。亞種rogersi為僅見於雲南西南部永德的罕見留鳥,與 inopia和innominata相連分布(參見鄭作新,1987; 1994)。習性:結群快速飛行於開闊的高山峰脊。營巢於巖崖裂縫,巢以苔蘚為材,不可食。
註:有些著者將印支金絲燕C. Rogersi、 [中國] 金絲燕C. innominata視作獨立種。M. de Shauensee(1984)所列的 [大金絲燕] C. maxima maxima事實上是此種的標本錯定。這導致了壹些文獻上的混亂 (見Yan et al.,1996)。
物種名稱:戈式金絲燕
物種特征
描述:纖小(12厘米)的深色金絲燕。尾略呈叉形。上體黑褐,腰灰白、色淡,而尾部色深。下體灰褐,腹部具淺色橫斑。虹膜-深褐;嘴-黑色;腳-紫紅色。
叫聲:高調的tscheerrr聲,常在繁殖地附近作叫。
分布範圍
印度支那、馬來西亞及北婆羅洲。
分布狀況
種群數量稀少。指名亞種繁殖於海南島東南部的大洲島,三個山洞充其量有200余巢。也可能在中國南海的壹些島嶼上更為常見。
習性
繁殖於海濱巖崖裂縫。淡黃色透明唾液而成的燕窩被采來做羹湯。此燕能以聲波定位。
物種名稱:爪哇金絲燕
爪哇金絲燕分布在我國西南部、泰國、馬來半島與中南半島等地,全長約120毫米。上體黑褐色;頭頂、兩翼和尾羽更為暗濃;腰帶斑較淡;下體為灰褐色,羽軸略呈暗褐色。我省的大洲島上的爪哇金絲燕可生產食用燕窩,加上歷年采窩,數量並不多。
註:有些著者把此種歸入爪哇金絲燕C.fuciphaga(參見鄭作新,1987)。可將本種歸入Aerodramus屬。
作者:馬敬能、菲利普斯、何芬奇2000《中國鳥類野外手冊》湖南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