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泥蒿是怎麽種植的

泥蒿是怎麽種植的

壹、扡插和育苗移栽

蔞蒿在日平均溫度4.5℃左右時開始萌發,嫩莖生長最適溫度為日平均12~18℃,20℃以上莖稈迅速老化。在南京露地野生蔞蒿春季壹般於2月中旬開始萌發,4月上旬至4月下旬營養生長明顯加快,此間是露地野生蔞蒿的上市高峰期。8月中旬植株基本定型,9月中下旬開花。

12月中旬遇重霜後地上部分枯死。扡插於7~8月進行。過早扡插組織不充實,養分累積小,插後新技長勢不旺,匍匐莖分枝多,次春蔞整齊度差,無效株多。過晚扡插植株生長期不足,同樣影響次春產量。

采用當年未收割過,莖粗1厘米以上,露地蒿稈,截成15~20厘米的插條,要求無病蟲,腋芽未萌發,每段插條頂端至少留有1~2個飽滿芽。以株行距30厘米見方,正向斜插於土壤中,頂端露出地面1~2厘米。每667平方米5000株左右。

在壹般管理水平下,次年春每平方米可保1000株基本苗,每667平方米達50萬株基本苗,可獲產量500千克。實踐證明雙株扡插密度過大,次年春蔞蒿纖細,產品質量不佳。?

清明以後,選用露地未收割過的萎蒿,苗高10厘米以上時,連根刨起栽種,按前述株行距栽於畦面。若騰茬緊張,可延至5~6月份進行,但栽後要進行近地面縮剪。此法占地時間稍長,但帶根系,生長勢旺盛,早熟性較好,產量較高。並可於秋後割連覆蓋,實現當年秋末初冬應市。

如行育苗移栽,可於10月底至11月初,田間花序吐白時,摘下老熟的頭狀花序,曬幹搓揉出種子。次春清明前後直至夏至,每克種子摻合5千克左右的河泥土,充分攪勻;

於苗床上,每20厘米見方舀壹勺,稍攤平,苗床水分以見幹見濕為好,約在10天左右即可出苗,40天以後,苗高10厘米時定植於大田。

二、露地越冬

蔞蒿地上部分能經受輕霜凍,經-5℃以下低溫植株逐漸枯萎。11月中旬至12月中旬,初霜凍以後,於地上1厘米處剪去地上部分。清理畦面。重施返青肥,每667平方米施農家肥1500千克,或尿素25~30千克,或復合肥40~50千克。最好有機肥與化肥配合施用。

但要註意,復合肥施後覆膜易造成氨中毒,故以改用尿素結合磷鉀肥施用為妥。施肥後透澆壹次水。耙松畦面,20~30天後覆以地膜。每667平方米需地膜約9~10千克。10天左右,幼芽陸續出土。

覆膜以後的管理工作不多,主要是雨後清除局部膜面積水,雪後將畦面積雪掃於溝中,以免融雪後降低地溫,影響生長。

三、蔞蒿早熟栽培

蔞蒿人工露地栽培,壹般4月初上市,4月份以後,氣溫上升快,采收期短,產量低。而在春節前後,市場需求量大,售價高。如果采取增溫保溫措施,將蔞蒿的萌發生長期提前,則采收期延長,產量提高,收益大幅度增加。

1、定植方式蔞蒿以無性繁殖為主,5~8月都可栽種,主要有以下三種方式:

(1)、5月上旬,在選留好的種株田塊,將植株連根挖起,分株栽種,每穴2~3株,行株距50×45厘米,每667平方米可種2.5萬穴左右,667平方米種蒿可栽種大田6670平方米。

(2)、6月下旬(梅雨前),可將半木質化莖桿截去頂部嫩梢,按行距30~35厘米開溝,深5~7厘米,橫栽於溝中,露2~3節在地上,覆土踏緊,壓實,澆足水。

(3)、秋季,8月中下旬,剪取生長健壯的植株,截去頂梢和基部木質化的部分,選中段截成15~20厘米小段,按行距25厘米開溝,深5~7厘米,將小段埋入溝中,株距5~7厘米,地上露1/3,覆土踏緊,澆足水,上面覆蓋遮陽網或稻草等,經常保持土壤濕潤,促使發根。

2、覆蓋壹般於12月上中旬進行,最早於11月中下旬進行。覆蓋前,砍去植株地上部,結合清除田間枯枝殘葉,淺松土,每667平方米追施尿素20千克,或復合肥40~50千克,澆足水,7天後如棚蓋膜,畦面用地膜浮面覆蓋,40~50天即可收獲。

四、軟化處理

當植株地上莖至7~8厘米高,莖粗0.4~0.5厘米時,齊根割起,然後進行軟化處理,即將采收的蒿苗堆放,上面覆蓋稻草,每3~5小時澆1次透水,外加薄膜覆蓋,2~4天後莖經軟化肉質轉嫩脆,即可摘除老葉上市。

擴展資料:

泥蒿為菊科,蒿屬,多年生草本植物。泥蒿的種子、根、莖均可繁殖。多生於水邊堤岸或沼澤中,野生種廣泛分布於東北、華北、華中

泥蒿早在明朝南京市民即已開始采食野生泥蒿。90年代初期嘗試泥蒿人工栽培,湖北蔡甸等地已廣泛栽培;

泥蒿以嫩莖供食用,其脆嫩、辛香、風味獨特,是聞名遐爾的優良蔬菜;

江南地區栽培的主要品種有小葉青梗蒿、柳葉青梗蒿、小葉紅梗蒿,其中以柳葉青梗蒿品質最好。泥蒿的嫩莖葉可涼拌、炒食。根狀莖腌漬。

百度百科-泥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