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的起源
清明節的名稱與此時的天氣氣候特點有關。西漢《淮南子·天文訓》中說:“春分後十五,鬥指乙,清明風將至。”“清明風”是壹種清爽、清澈的風。《我在100個問題的時候》說,“萬物此時生長,幹凈明亮。所以叫清明。”雖然清明作為壹個節日,只是在唐代才形成,但清明節氣作為壹種時間順序的象征,早已為古人所知,在漢代也有明確的記載。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古代天文學家和人民在生活生產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氣候規律,恰如其分地反映了壹年四季的氣溫、物候、降雨等變化,對人們按時安排農事、養蠶等活動具有不可或缺的指導意義。到了清明,氣溫轉暖,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好季節。因此,清明是古代農業生產的重要節氣。農諺說“清明前後,點瓜種豆”“種樹無非清明”,正是這個道理。東漢崔莽《四人月令》記載:“清明節令壹蠶妾待蠶室……”據說他就是在這個時候開始準備養蠶的。“清明節”只是壹個節氣,不是節日。
清明節氣在時間和天氣方面為清明節習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條件,這個節氣被認為是清明節的起源之壹。
介子推的傳說
據傳說,春秋時期,晉朝的兒子重耳為了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流放途中,在壹個荒無人煙的地方,我又累又餓,再也站不起來了。找了半天,也沒找到吃的。大家都急得不得了的時候,我帶著介子推去了壹個僻靜的地方,從大腿上割下壹塊肉,煮了壹碗肉湯給公子喝。重耳逐漸恢復了精神。當重耳發現肉是被介子推從他腿上割下來的時候,他感動得流下了眼淚。
十九年後,重耳成為君主,也就是歷史上的晉文公。他即位後,文公壹開始獎勵了陪伴他流放的功臣,卻忘了介子推。很多人抱怨介子推,勸他佩服。然而介子最看不上那些爭功的人。他收拾行囊,和老母親悄悄去綿山隱居。
晉文公聽了,羞愧難當,親自帶人去問介休,但介休已經離家去綿山了。綿山山高且險,樹木茂密。很難找到兩個人。有人提供了壹個方案,從三面燒綿山,逼壹個介子推出去。大火燒遍綿山,卻不見介子推的蹤影。大火被撲滅後,人們發現介子推背著他的老母親已經坐在壹棵老柳樹下死去了。晉文公哭著說。下葬時,我在樹洞裏發現壹條裙子,上面寫著:“願我主永遠清明。”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壹天定為寒食節。
第二年,晉文公帶領大臣們爬山祭奠。當他發現老柳樹死而復生後,就給它起了“清明柳”的稱號,並告訴世人,寒食節的後壹天被定為清明節。
清明節的習俗
1,放風箏
放風箏也是清明節最受歡迎的活動。在清明節期間,人們不僅在白天穿上它,晚上也穿上它。晚上在風箏下或穩風拉線上掛壹串彩色小燈籠,像閃爍的星星,稱為“神燈”。以前有人把風箏放在藍天上,然後剪斷線,讓微風把它們送到天涯海角。據說這樣可以消除疾病和災難,給自己帶來好運。
2.去郊遊
徒步也叫春遊。古稱探春、荀春。三月晴空,春回大地,大自然處處呈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踏青的好時節。我國民間壹直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著名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描繪了宋代清明時節京都百姓踏青、趕集的熱鬧景象。
3.蹴鞠
蹴鞠是世界上最早的足球活動,起源於戰國時期。蹴鞠是古代清明節非常流行的遊戲。到了漢朝,蹴鞠已經成為壹項非常專門的運動。唐宋時期,蹴鞠技術有了很大提高,也成為壹項大型活動。在法庭上,經常有數百人參與。
4.掃墓
掃墓是清明節的壹個古老習俗。在這壹天,人們會為死去的親人掃墓和燒紙,在壹些地方,土墳會被填滿和加固。也有壹些地方不燒紙不燒香,這和現在的環保要求有關,但也有寒食節禁火的原因。在這些地方,人們把錢、紙和絲綢掛在墳墓的樹枝上。
5.吃壹個透明的球
清明節吃團圓飯是江南的傳統習俗,歷史悠久。在古代,清明節前有壹個寒食節。江南人不生火做飯,只吃事先準備好的綠球,表達對祖先的懷念。千百年來,青團的形態壹直沒有改變。如今,它作為祭品的功能已逐漸弱化,成為春季的時令小吃,風靡全國。
“燕子來通訊社,梨花在清明後。”二十四節氣中,清明節是唯壹的節日。這壹天,人們繼承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傳播的文化傳統,祭奠祖先,紀念逝者,表達感激和思念。另外,清明還有壹個意義,就是踏青,出門春遊。充滿生機的綠色,讓人對生活生出無限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