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播海參!這壹點壹定要註意!為什麽?因為如果圈養海參摻假,刺狀會變得很粗!(如下圖,北京壹位先生發的照片)。
如何鑒別海參是否摻假?
不管妳有沒有買閩南人參!或者大連養殖人參,或者大連底播人參!妳壹定要判斷這個幹海參是不是摻假?很多家庭想買野生淡幹海參,結果往往買的是閩南海參或者大連養殖海參!而且是摻假的。這樣的事情太多了!如何鑒別?如果真要把這個問題說清楚,我估計還需要很長時間。我只簡單介紹幾種鑒別方法!
1.發泡率的鑒定
首先,發泡率有兩層含義。
壹樓:“幹海參泡到10到15倍是海參入味的最佳時間”?泡海參的時候,要把海參煮熟。在烹飪的過程中,妳可以通過調整烹飪時間來獲得不同的味道。比如有的人喜歡吃緊實有嚼勁的味道,這個時候煮的時間可以短壹些。有些人喜歡口感柔和,可以適當延長烹飪時間。煮的時間越長,口感越軟,起泡率越大,好的海參耐煮。也就是說,幹海參中的發泡率與蒸煮時間直接相關。很多賣家喜歡講泡沫率,講到了極限!放壹個幹海參,再放壹個泡過的海參。相比之下,似乎發泡率很高。其實這和烹飪時間的長短有直接關系。煮的時間越長,起泡率越大!裏面有很多空腦袋。
(如下圖:泡好的兩個海參)同壹批純光幹海參,在壹個生長海域,都是深海野生底播,大小壹樣。沸騰的時間不壹樣,起泡的速度也不壹樣!
泡率第二層意思:幹海參有沒有摻假?純淡幹海參的發泡率是多少?
1.閩南淡幹海參發泡倍率在13 ~ 14倍之間。
2.大連養殖淡幹海參發泡率約為15倍。
3.大連底播幹海參的起泡率約為16倍。
優質大連純淡幹海參的發泡率在十五六倍左右。發泡率能檢測出加不加料的問題嗎?答案是:不壹定,為什麽?如果在這個海參中加入10%到25%的配料,從發泡率來說幾乎是看不見的,這就涉及到加工工藝的問題,也就是說如果加入少量的配料和特殊的加工工藝,發泡率其實是看不見的。什麽樣的添加?微料?幹海參正常泡發大概可以12、13倍,但是12、13倍和15、16倍的差別其實不太大。這種差別肉眼幾乎看不出來,所以壹定要用電子秤!另外,如果長時間泡海參,配料少的幹海參可以泡十五六次。這種配料少的幹海參,市面上隨處可見。
但是如果加上呢?重料,就是料多的幹海參?從發泡率很容易看出,發泡率不大,可能在七八倍左右或者更少。
其實大連野生底播幹海參不容易泡,需要註意的地方很多,因為肉質太厚太緊,泡好不容易!如果煮的時間短,肉會很硬,根本不會起泡!煮久了,往往海參外面煮的很透,裏面卻沒有煮好!主要原因是野生底播海參肉質過厚過實,而大連圈養海參和南方海參稍煮三四十分鐘就容易冒泡。
我幾乎沒見過顧客把野生海參泡得這麽好。理論上,野生海參可以泡到15、16次。其實如果是最好的傳統工藝加工的淡幹海參,妳泡到10倍基本不容易。為什麽?生長周期長,肉質過緊,密度高。如果妳覺得長了四五年以上的野生海參很容易煮熟,就像壹根長了五六年的竹子,怎麽可能?很多人盲目追求泡沫率,賣家走向極限。悄悄相反,養殖海參因為生長周期短,密度低,肉質不太緊實,稍微煮壹下就容易冒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