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河幫也就是以成都和樂山為核心的蓉派菜系,其特點以親民平和,調味豐富,口味相對清淡,多傳統菜品。蓉派川菜講求用料精細準確,嚴格以傳統經典菜譜為準,其味溫和,綿香悠長,同時集中了川菜中的宮廷菜、公館菜之類的高檔菜,通常頗具典故。精致細膩,多為流傳久遠的傳統川菜,舊時歷來作為四川總督的官家菜,壹般酒店中高級宴會菜式中的川菜均以成都川菜為標準菜譜制作。 川菜中的高檔精品菜基本集中在上河幫蓉派,其中被譽為川菜之王,名廚黃敬臨在清宮禦膳房時創制的高級清湯菜,常常用於比喻廚師廚藝最高等級的「開水白菜」便是成都川菜登封造極的菜式。老成都公館菜也是川菜中清淡高檔菜的代表,“壹菜壹格,百菜百味”的“禦府養生菜”,代表菜如香橙蟲草鴨、醪糟紅燒肉、劉公雅魚等等。 著名菜品有開水白菜、麻婆豆腐、回鍋肉、宮保雞丁、鹽燒白、川式粉蒸肉、青城山白果燉雞、夫妻肺片、螞蟻上樹、蒜泥白肉、芙蓉雞片、鍋巴肉片、白油豆腐、燒白(鹹燒白、甜燒白)、魚香系列(肉絲、茄子)、鲃泥鰍系列(石鍋鲃泥鰍)、鹽煎肉、幹煸鱔片、鱔段粉絲、酸辣鴨雪、東坡肘子、東坡墨魚、清蒸江團、蹺腳牛肉、西壩豆腐、魔芋系列(雪魔芋、魔芋燒鴨)、簡陽羊肉湯、幹燒巖鯉、幹燒桂魚、雅安雅魚全席宴等,涉及到的上河幫火鍋吃法有串串香、冷鍋魚,幹鍋有盆盆蝦、盆盆雞等。川北綿陽廣元的飲食風格與成都樂山完全兩樣。 近些年,上河幫以海鮮食材及東部河鮮為原料創制了新派川菜,如香辣蟹,碧綠椒麻桂魚、卞氏菜根香的泡椒墨魚仔和泡菜半湯桂魚;以四川山珍為主的山珍川菜,譬如 石渠白菌燉土雞、松茸素鱈魚卷佐素魚香茄子、松茸鴨翅。 四川各地小吃通常也被看作是川菜的重要組成部分。川菜小吃主要以上河幫小吃為主,以川西壩子為中心,諸如四川泡菜系列、涼粉系列(川北涼粉、傷心涼粉)、川北米粉(如綿陽米粉、綿竹羊肉粉)、紅薯粉系列(酸辣粉、肥腸粉)、鍋盔系列(鹵肉鍋盔、肺片鍋盔等)、豆花系列(泉水豆花、譚豆花、牛肉豆花、饊子豆花、冰醉豆花、酸辣豆花)、面食系列(擔擔面、香辣牛肉面)、青城山老臘肉、川式香腸、蛋烘糕、銀魚烘蛋、葉兒耙、黃耙、丁丁糖、三大炮、泡椒鳳爪、冒菜、鹽邊牛肉、冷鍋串串、鹽包蛋、樂山甜皮鴨/彭山甜皮鴨、怪味雞塊、棒棒雞、百味雞、青椒雞、九味雞、缽缽雞、鹽水鴨、夫妻肺片、樟茶鴨、怪味兔頭、紅星兔丁、陳皮兔丁,以創始人姓氏命名的賴湯圓、龍抄手、鐘水餃、吳抄手、老麻抄手、蔣排骨、韓包子、溫府豆湯飯、老媽蹄花、廣漢纏絲兔、青城山老臘肉等。 火鍋,作為川菜的壹個極為重要的分支,發源於下河幫的重慶川菜,在川菜各派系中均各有特色火鍋,上河幫由於口味略溫和,火鍋主要為清油火鍋、鴛鴦火鍋、梭邊魚火鍋,著名的冷鍋魚(源於瀘州宜賓,在成都發揚光大至全國各地)
(2)小河幫
小河幫以川南自貢為中心的鹽幫菜,亦稱以自貢和內江菜為主;其特點是大氣,怪異,高端(其原因是鹽商)。自貢鹽幫菜又分為鹽商菜、鹽工菜、會館菜三大支系,以麻辣味、辛辣味、甜酸味為三大類別。鹽幫菜以味厚、味重、味豐為其鮮明的特色。最為註重和講究調味。除具備川菜“百菜百味、烹調技法多樣”的傳統之外,更具有“味厚香濃、辣鮮刺激”的特點。鹽幫菜善用椒姜,料廣量重,選材精道,煎、煸、燒、炒,自成壹格;煮、燉、炸、溜,各有章法。尤擅水煮與活渡,形成了區別於其他菜系的鮮明風味和品位。在鹽幫菜的嬗變和演進中,積澱了壹大批知名菜品,人見人愛,其中壹些菜品更不脛而走,納入了川菜大系,擺上了異地餐桌,清末鹽商李瓊圃撰著了《瓊圃菜譜》,便記載了各色鹽幫菜的烹飪要訣,惜已失傳。鹽幫菜的代表性菜品不下百種。這裏僅列舉其中部分:水煮牛肉、火鞭子牛肉、冷吃兔、富順豆花、火爆黃喉、牛佛烘肘、粉蒸牛肉(或名牛肉蒸籠) 、風蘿蔔蹄花湯 、芙蓉烏魚片、無汁蔥燒鯉魚(又名“合浦還珠”) 、火爆毛肚、謝家黃涼粉、鄭抄手、酸辣沖菜、李家灣退鰍魚、冷吃兔、冷吃牛肉的冷吃系列、富順豆花、跳水魚、鮮鍋兔、鮮椒兔、牛佛烘肘等等。 除了自貢鹽幫菜,其它川南城市也各具特色,例如內江有著名的球溪鯰魚系列,宜賓則是冷鍋魚、兔火鍋的發源地,小吃也非常有名,宜賓特色:宜賓燃面、竹海名菜、李莊白肉、葉兒粑、泥溪芝麻糕、柏溪潮糕、兔火鍋。瀘州特色小吃:白糕、倫敦糕、黃粑、豬兒粑、窖沙珍珠丸、兩河桃片、合江烤魚、姜氏鹵菜壹絕、老牌鴨子、朱氏雜醬 小河幫同時也是水煮技法的發源地,自古就有水煮牛肉的吃法。水煮技法經由下河幫川菜派得以發揚光大,成就了水煮魚、水煮肉片等水煮系列精品川菜。 火鍋,作為川菜的壹個極為重要的分支,發源於下河幫的重慶川菜,在川菜各派系中均各有特色火鍋,小河幫則發揮的重辣的特點,火鍋有鮮鍋兔火鍋,同時發明了冷吃做法,譬如冷鍋魚,在引入到成都後,經由這個飲食重鎮發揚光大成了壹個非常流行的新吃法。
(3)下河幫
下河幫以重慶、達州、南充為中心,下河幫川菜大方粗獷,以花樣翻新迅速、用料大膽、不拘泥於材料著稱稱,俗稱江湖菜。達州南充川菜以傳統川東菜為主,如酸蘿蔔老鴨湯、燒公雞。重慶川菜則結合了川東精品川菜的影響,加上長江邊碼頭文化,生發出不拘壹格的傳揚風格。同時,受到了民國時期和三線建設時期大量江浙移民的影響,部分重慶菜口味相對四川川菜,帶有淮揚菜和上海菜濃油赤醬的特點。部分渝派川菜易學易做,開胃下飯,因其平民和能大開胃口的特點,近幾年來在全國範圍內大受歡迎,不少的川菜館主要菜品均為渝派川菜。 其代表作有酸菜魚、毛血旺、口水雞、幹菜燉燒系列(多以幹豇豆為主)、水煮肉片和水煮魚為代表的水煮系列、辣子雞、辣子田螺、豆瓣蝦、香辣貝和辣子肥腸為代表的辣子系列、泉水雞、燒雞公、芋兒雞和啤酒鴨為代表的幹燒系列。 我國的火鍋花色紛呈,百鍋千味。著名的如重慶的麻辣火鍋,麻辣醇香,名揚天下;廣東的海鮮火鍋,打邊爐、鈣骨火鍋食而不膩,味美無窮。風靡海內外的麻辣牛油火鍋發源於重慶碼頭,是川菜中的「重頭戲」,在海內外享有盛譽。麻辣火鍋從重慶起源,在川菜各派系中均有特色,除了下河幫重慶起源地的牛油火鍋、毛肚火鍋、老竈火鍋、鱔魚火鍋,還有上河幫的清油火鍋、鴛鴦火鍋,小河幫的兔火鍋、冷鍋魚。 下河幫十分過癮的味感,不拘壹格的選材和慷慨的用料為人稱道,以重慶為名則意味著味道很霸道過癮。譬如成都壹家老板發明了盆盆蝦做法,卻取了重慶盆盆蝦的店名。這道菜是店老板的原創,之所以叫重慶盆盆蝦並不是因為這道菜師從重慶引入成都,而是取了重慶火爆的含義,與重慶川菜以慷慨的辣出名不無關系。由此可見下河幫川菜已經以其精彩的辣深刻影響了川菜發展。 下河幫小吃主要是以達州、南充等傳統川東歷史名城為中心,譬如達縣燈影牛肉、閬中張飛牛肉。
經典口味
川菜的味相當豐富,號稱百菜百味。其中最為著名的當數魚香、麻辣、辣子、陳皮、椒麻、怪味、酸辣諸味。調制這些復合味有很大的難度,但若掌握了它們的配方及調制方法,基本上也能學得八九不離十。現在分別介紹如下(按其重量比例作為單位)
魚香味
蔥姜蒜泥1.泡椒0.5.四川豆瓣醬2.糖1.5.醋1.5.醬油、酒、味精適量。調法是先煸蔥、姜、蒜、泡椒,再煸豆瓣醬出紅油,與其他調料混合。色紅味甜、酸、辣均衡,都不算太濃。可做魚香肉絲、魚香茄子、魚香蘸汁等。
麻辣味
花椒0.5或花椒粉0.2.幹辣椒0.3.四川豆瓣醬3.糖1.醋1.蔥、姜、蒜、酒、醬油、味精適量。調法是先將幹辣椒段炸至褐色,再下花椒炒香,煸蔥姜蒜之後下其他調料。為取麻味,還可加些花椒粉。(油炸花椒起香,麻味來之於花椒粉)。特點是色澤金紅,麻辣鮮香,有輕微的甜酸。可制麻辣魚丁、麻婆豆腐等。
辣子味
四川豆瓣醬1.糖0.3.醋0.3.蔥、姜、蒜及醬油、味精、酒適量。調法是先下蔥姜蒜煸香,再將豆瓣醬煸炒出紅油,下其他料調和。特點是鮮辣中帶有極微的甜酸味。可制辣子雞丁,辣子魚丁等菜。
陳皮味
花椒0.5.幹辣椒1.四川豆瓣醬3.糖2.陳皮2.醬油、味精、蔥、姜、蒜、酒適量。調制法為先將幹椒炸焦,再煸花椒出香味,如用陳皮塊,亦加煸炒,若用烤幹的陳皮碾成的粉,可在烹調近完畢時灑入。煸蔥、姜、蒜出香味後再煸瓣醬,隨後下料加湯及其他作料燜燒原料。口味特點是麻辣鮮香,有陳皮特有的芳香味,可制陳皮牛肉、陳皮雞等。
椒麻味
蔥白10.花椒2.醬油12.糖2.醋2.味精、鮮湯少許。制法是將花椒用酒浸泡壹夜,然後與蔥白壹起剁成細泥,加醬油、糖、醋等其他料調攔而成。特點是麻香鮮鹹。可用於調攔椒麻允片、椒麻肚片等菜。
怪味
四川豆瓣醬1.芝麻醬1.糖0.8.醋0.8.花椒粉0.05.油1.蔥、蒜泥各0.1.醬油、鮮湯適量。制法是先以油煸四川豆瓣醬至油變紅,用鮮湯調開芝麻醬,再加上所有作料調攔均勻而成。特點是辣、麻、甜、酸、鹹、鮮、香諸味融為壹體,味覺非常豐富。可調制怪味雞丁、怪味鴨片等等。
酸辣味
辣味有用於炒爆菜和用於燴菜之分,前者比例為:四川豆瓣醬1,糖0.6,醋0.9,蔥、姜、蒜及酒、醬油、鮮湯、紅油適量。制法是先煸蔥、姜、蒜和豆瓣醬,再調和其他味料。後者比例為白胡椒粉0.8,醋6,蔥花香菜末6,麻油少許。前者特點是酸辣而香,微有甜味,後者酸辣爽口,上口鹹酸,下咽時始覺辣味。用於炒爆菜如酸辣魷魚卷、酸辣魚片;燴菜如酸辣湯、酸辣燴雞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