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面粉問題
面粉的白度是決定包子白度的最主要因素,沒有之壹。
從面粉加工理論上講,面粉加工精度越高,面粉越白,色素含量越低。壹般來說,面粉粒度越粗,麩星越大,顏色越黃;面粉粒度越細,麩星越小,面粉越白,亮度越高。
做包子選擇面粉時,盡量使用加工精度相對較高的面粉,同時避免使用新小麥磨出來的面粉來制作包子,這壹點非常重要。
2. 水質問題
除了面粉,做包子用量最大的物料就是水。每個地區的水的質量是不壹樣的,有些地區的水質偏堿性,用這樣的水做出來的包子,就容易出現發黃的現象。
如果遇到這樣的情況,可以在水裏加些白醋,來中和水中的堿性。還有的地區,水質不是很好,雜質較多,這種情況下,用水前最好過濾壹下再用。
二 配方、工藝問題
1. 和面工藝的問題
從理論上講,和面的時長是控制面團面筋生成核心工藝。和面時間過短,面筋生成的條件不充分;和面時間過長,會破壞面團的面筋結構,嚴重的面團內部還會有滲出;和面時間過短,過時面團沒有達到適合面筋擴展的狀態,做出來的包子就會出現泛黃的情況。
2. 壓面問題
壓面的目的是使面團中的氣泡消失,出現緊密的層次結構,以便利於後續醒發過程中產生均勻的氣孔。如果壓面此處不足,面團中的空氣不能徹底排除,孔洞則不夠細膩,再次發酵時,包子內部其中就不夠均勻,蒸熟的包子就會出現泛黃的情況。壹般壓面在8-10次左右,壓面次數不要過多,也不要太少。
3. 醒發時間過長
醒發時間過長的話,面裏會有酸味,做出來的包子就會發黃。如果是醒發面團,醒發時間過長的話,可以使用堿中和;如果是醒發生坯包子,時間偏長的話,可以在壓面時提前放入小蘇打,這樣既可以解決快速發酵的問題,也可以在壹定程度上中和醒發過了帶來的酸味,還可以起到增白的作用。
4. 醒發濕度過大
理論上來說,醒發濕度應該控制在60%-75%之間,如果醒發濕度過大,空氣中的氧氣就會和包子表面結合,形成氧化層,這樣蒸出來的包子,就會出現泛黃的情況。可以買個溫濕度計測測醒發周邊的溫度,如果濕度過高的話,適當的降低濕度。
5. 堿使用方法問題
從理論上來說,面團的酸堿度對包子的質量影響是非常大的,面團的pH值在6. 4左右時包子的效果最好,狀態最佳,也是最白的。當面團pH值隨著加堿量的繼續增大,面團逐漸呈堿性時,由於堿性環境影響面團中酵母的發酵作用,包子色澤開始變暗,發黃。
所以,堿的用量和使用方法,是很重要的,壹般將堿用水化開,然後逐漸的和到面裏,這樣做的主要目的是將堿分次加入,且每次加入的時候要將堿與面團充分的和勻,否則就會出現花堿的情況。
6. 泡打粉用量和方法問題
由於泡打粉是堿性物質,所以泡打粉放多了,也會發黃。使用泡打粉時,壹定要將泡打粉和面粉拌勻再和面;如果是壓面的時候加泡打粉,切記要壓勻揉勻再下劑成型,否則都會出現黃斑的情況。
7. 蒸制時間過長
蒸包子時,蒸制時間越長包子就會越黃,原因是面粉中的澱粉和空氣會發生氧氣反應,會導致蒸熟的包子發黃,建議,盡量縮短包子蒸制的時間,壹方面可以節省燃料的成本,另壹方面,可以保證包子的質量。
8. 加水量過少
這種原因,通常出現在壹次發酵或是速發面上,因為二次發酵或是發酵時間較長的話,發酵過程中會有水份生成,所以由於加水量過少導致的包子變黃還不是非常明顯。
加水量過少,面團會出現幹硬的情況,這樣的面團如果醒發時間較短的話,包子內部的氣孔很難達到細膩均勻的狀態,孔洞結構的粗糙會導致暗斑出現。相對應的,較高的加水量會促進面團的醒發,是面團或是包子內部出現細膩均勻的氣孔狀態,這種狀態又進壹步的增加了光線的反射使包子看起來相對較白。
三 設備問題
蒸籠、蒸屜、屜布不幹凈
蒸籠如果沒有刷幹凈的話,在蒸制時有可能會滴上水珠,甚至是汙漬,蒸出來的包子表面會有水滴,或是其他東西。出現這種情況時,建議,清洗設備壹定要清洗幹凈後擦拭幹凈,且清洗設備或工具時,盡量不要用堿性的洗滌液,比如:純堿、洗衣粉、去汙粉等。盡量用中性的。
用屜布或是用草墊來蒸包子時,盡量少刷油,或是不刷油,因為刷油過多會使包子底部發黃。
蒸汽壓力過高
這壹點很多朋友都不註意,這個問題也會導致包子蒸熟後泛黃。在蒸制包子的時候,有可能用的不帶孔的整盤或是蒸屜或是蒸汽的阻力過大,有朋友蒸包子,喜歡墊好幾層草墊,然後再墊上矽膠屜布,這種情況下,蒸箱或是蒸屜內的氣壓會增大,包子表皮會出現燙傷的情況,有點像是烤糊了的感覺,在這樣的環境下蒸出來的包子很可能出現燙斑,局部壹片壹片的泛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