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安蒸豬的特色與意義有什麽?

安蒸豬的特色與意義有什麽?

說起中國傳統四大菜系,可能許多人第壹時間想到的會是國宴常客歷史悠久的淮揚菜,畢竟以精細與註重食材本身而聞名的淮揚菜,無論是從品相還是味道都絕對是無可挑剔的,以至於更多的人提起有名的菜系只會聯想到淮揚菜,而遺忘了和淮揚菜壹樣擁有著悠久歷史的其他菜系,就比如源自中原,經歷兩千多年的發展歷程後直到晚清時期已經逐漸成熟的粵菜。

粵菜也被叫做廣東菜,是中國的傳統菜系之壹,有三種地方風味組成,在世界各地粵菜與法國大餐齊名,更是因為出身廣東的海外華僑占大多數,以至於開在國外向世界展示中國美食的餐館多是以粵菜為主。而粵菜的特色正是集百家所長後自成壹家,用料廣博配料精巧,可以在學習中創新滿足許多挑剔食客的要求,口味多是清而不淡,鮮而不俗,肥而不膩。

而粵菜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漢初,期間不斷的完善創新菜品,最後在晚清時期逐漸成形。而粵菜更多的受到廣東當地氣候以及地理環境的影響,博采眾長吸收外地甚至是西餐的烹飪技巧,發展到近代已經成為了國內外最具代表性和世界影響力的飲食特色之壹了。

而今天我們要說的就是粵菜中的代表菜之壹?均安蒸豬。

均安當地的貴重名菜

均安蒸豬是廣東省均安傳統的地方名菜,原材料是壹頭重達五十公斤的整豬,因為其造價昂貴因而只有在均按當地的紅白喜事宴席上才有機會吃到主人家烹制的均安蒸豬。

而均安蒸豬的的起源則是因為清代探花郎李文田,入仕後途徑滿族人居地的李文田因為看到了滿族當地傳統習俗,有著善畜豬喜食其肉的習俗,人死了後殺豬從葬,會用清水煮出來不加任何調料的白豬肉,在當地則是叫做福肉的同死去的人壹起下葬,說是能夠為嗣孫後代帶來祥瑞。

據說後來告老還鄉的李文田便把自己這些年來遊歷四方看到的飲食文化帶回了均安,在之後均安蒸豬便作為重要意義的名菜流轉在均安當地。

根據《順德均安誌》當地史料記載?多有燒豬作犧牲分胙肉,而江尾(均安)則用蒸豬?,在當地傳統的風俗裏面,似乎只有在每年祭祀先人與親人的清明節與重陽節的重要日子裏,才會在祠堂裏面舉行祭祀的儀式求得祖先的庇護並且呈上供品。

儀式後再將做好的蒸豬由村裏面德高望重的長輩將蒸豬分食給各村各個人家,皆以求得壹個平安的寓意,讓全村人能夠得到祖先庇護的同時還能夠***用享受飽餐壹頓。

與古老祠堂文化壹脈相承的均安蒸豬在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時候,會選擇用肥豬來制作,當時兵荒馬亂糧食短缺,但是中國人骨子裏對於古老儀式的敬重還是讓他們在重要的時節,用上壹家人積蓄壹年的珍饈制作出來蒸豬,只為在這種記得慶祝的重要時刻能夠將主人家的祝福以及喜悅伴隨著分出去的豬肉壹起傳遞出去。

均安蒸豬的特色與制作

以往的均安蒸豬的制作方法中,並沒有用釘刷紮豬肉的內容,更有沒有用冰水滲透的環節,均安蒸豬最開始的制作方式壹切從簡,用最簡單的蒸煮方式加入了鹽和糖等基本的調味料,然後在滾水煮出了肉質中的雜質。

調味料已經開始滲入肉質中去除多余的膻味後,才將蒸煮過的蒸豬放入豬盒,用柴火燒旺讓豬肉熟透即可,這樣做出來的均安蒸豬做出來就會被德高望重的長輩用到切割好了之後放入大口碗中,隨即讓家中的小輩分食給家家戶戶。

均安蒸豬的特色就是肥而不膩,幹爽清透,因為油脂和水蒸氣都會被蒸箱吸收,因為制作出來的豬肉清爽而且肥而不膩。而伴隨著飲食習慣的改變,現在人更加的講究食材與技巧的融合,註重減少油水的美味,自然也就更加的挑剔廚師的烹飪手法。

因此蒸豬在後來的時代發展中也發展出來了紮豬油和添加冰水沖擊的內容,因為釘刷穿透了肉豬讓油脂能夠從內部冒出來,而後面的冰水沖刷則是刺激了肉質讓口感更加的清爽醇厚。

以前為了不浪費食材人們會選用壹百斤的肥豬,而近現代考慮到了健康與食材適應性的問題,人們在無數次的嘗試後將目標鎖定在了六十公斤的豬上面,在保證了食材本身的優質後,在不斷進步的烹飪技術下,均安蒸豬的味道也在不斷的完善頸進步。

均安蒸豬的意義與價值

豬肉作為世界主要消耗肉類之壹,受到了世界各地人們的喜愛,雖然富含有和蛋白質等同的脂肪與碳水化合物,是高消耗與高熱量的代表,但是依舊是重要食材之壹,特別因為纖維細軟締結組織較少因此經過烹調之後味道更加的鮮美。

而且許多減肥女孩們關於豬肉等於肥肉的理解其實有很多的錯誤,因為科學證明經過長時間的燉煮後,豬肉內的直白會減少百分之三十到百分之五十之間,不飽和脂肪酸增加而膽固醇則大大的降低,對於身體虛弱的病人來說是很好的滋補良品,甚至豬皮還是富含著膠質成分,能夠保持肌膚的光潔程度。

均安蒸豬作為均安當地的特色菜,承載著的不光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別樣沈澱,而且還是古代人民對於古老儀式和對祖先的敬重與時代變化卻不會改變的禮教精神,承載著的是中國勞動人民的不歇的勞動智慧結晶以及對於時代的容納性。

要知道伴隨著現在時代與科技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可以不用出門通過網絡就能夠知道許多事情,在這擴寬了人民知識面的同時也打消了出門的想法,食物的味道不應該僅僅只存在於文字描寫的過程中,而是因為走出房門看看世界看看新的不壹樣。

參考文獻:

《順德均安誌》

陸文夫《美食家》

唐魯孫《中國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