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屏景區始建於乾隆年間(1769-1778),由裏仁朱的後裔朱春陽和張氏貴族共同修建。南橫景區內有嘉慶禦筆《玉清簪花》的禦制碑亭、少保親王撰寫的朱貴《濟川舒舒記》的碑亭、禦書碑等。亭臺樓閣,環抱回廊,池梁,奇石清流,梅林染,花竹影。主要建築有濟川書屋和祠堂。濟川書屋設有講堂和時光倒流書店,培養了200多名狀元、進士、龔升、舉人、太傅等。祖廟(俗稱祖宗堂)是道教的福地。歷史上有嘉慶禮部的說法:地方官士要自己祭祀,每年春秋兩次。南棉景區多次被破壞,現已恢復原貌。乾隆年間修建的八卦池和五跨橋,在國內並不多見:壹座五跨的長橋,壽命可達99年以上。
玉貝亭
嘉慶五年(公元1800年)建立禦碑亭。禦碑上的“玉清簪花”是嘉慶皇帝的禦書。碑高3.38米,寬0.85米,厚0.29米。由太湖石制成,碑上刻有篆書。“禦筆”盒上印有“嘉慶禦筆之寶”篆書。贊美蛻變的人,贊美天地的蛻變,就是贊美。德行以成人開萬物之祖,為人師表百代,即化萬物為至誠。皇帝禦筆建立的“玉清簪花”禦碑亭迎來了全盛時期。
宗官堂
狄崗吳氏首富吳,重建於嘉慶年間。占地2000多平方米。有大廳,舞臺和了望塔。大雄寶殿的三尊塑像,是宋代晉國糧官以軍糧助民的善舉。被皇帝封的天平王三太子。讓人感覺老了壹千歲。每年正月初四有盛大的廟會,正月上半月上香。門前立著壹對宋代石獅,凝聚著千年歷史。央視紀錄片《記住鄉愁》第四十八期專題錄制播放。
千年石獅偷吃面。
到了宋代,狄港城聚集在上堡,壹對立在渡天安樂王宓前的石獅子晚上去上堡偷面。當他們回來的時候,天已經亮了,他們受到了燕郊寺廟主持人的迎接。說完壹句話,石獅默默的坐回門前,東方的貪吃獅子沒有來,把面吃了,永遠留在嘴裏。
燕郊寺
燕郊廟原名“幸福苑”,始建於唐末五代十國時期(公元955年),重建於宋劍龍元年(公元960年),至平二年(公元1065年)定名為“燕郊廟”。建築占地3000多平方米,包括山門亭、天王殿和大雄寶殿。大雄寶殿的原碑是嚴嵩寫的。大雄寶殿的八仙雕塑是宋代全國“佛道”的獨特創舉,是佛教活動的中心。門前立著兩座公安禁碑,分別是明代的崇禎和清代的康熙。1999經湖州市宗教事務局批準重新開放。
外香代
建於明清時期的京杭大運河西線官河沿河而建,夏朗街南北走向,全長500多米,深約15米。沒有舟楫路,水路交通繁華的時候,各種店鋪、商家雲集於此。有蔡赟樓、今晚月亮、泰源堂、百樂堂、鄭泰店、絲綢店、魚店、米店等。還有輪船碼頭。隨著水上客船的衰落和公路交通的發展,外巷的商業街、老房子、廊房依然完好無損,成為該鎮商業繁榮的歷史見證。
建於明清時期,李長600余米,依李城河而建,並與朝天弄、弄、弄、牛弄等胡同相連。弄堂內有張、朱、吳等原有名宅,紅原堂、李耿堂,壹江四橋,東安橋、積善橋、秀水橋、等。
怡園茶莊
怡園茶社是地崗古村落的百年茶社“聚華園”,始建於清代。店主潘平福夫婦繼承了水鄉茶館的特色,開了早茶(淩晨3點開始)和米茶。茶費僅壹元,著名書法大師王思豐為之動容,並以“壹元茶館”為題匾額稱贊。具有水鄉風味的傳統茶館是地崗古村落的另壹項文化遺產。
李耿堂
李庚堂是清朝乾隆年間由帝崗吳氏望族吳元錦所建。位於秀水橋腳下,大門朝南,占地近2000平方米。前門樓為轎子廳,二門為廳堂,三、四門為廳堂,東廂房為磚木結構。是典型的江南水鄉綜合體。20世紀60年代,吳興商業學校所在地,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破壞。2011年,為保護古建築,使其得到恢復,成為吳家和地崗鄉名人發展的展示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