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好的故事》中的哲學思想(閱讀筆記)

《好的故事》中的哲學思想(閱讀筆記)

“景雲書房”專題交流:

宋士廣:魯迅曾對章衣萍、蕭軍等青年人說過,自己的哲學思想都體現在《野草》中。那麽《好的故事》作為《野草》中的選篇,裏面有沒有魯迅的哲學呢?我覺得是有的,而且這個問題恰恰是《好的故事》放在六年級是不是合適的壹個爭議焦點。不知道大家是否從中是否體會到了壹些魯迅的哲學?

周容:壹談到魯迅的哲學,大家好像都很害怕,都不敢說。在我看來,哲學家並非是不可親近的學者,可能他們比壹般人看得更透徹,但是他們把還原出來的話,他們還是壹個真實的人的形象。所以魯迅的哲學我覺得還是壹種對生活的看法,魯迅對於為人處事的認識。《好的故事》中提到“朦朧”,那麽這種“朦朧”是壹種什麽樣的狀態?我的理解是也許就是他種半醒半睡的狀態。在這種半醒半睡的狀態之下,他能夠看見壹個好的故事,但我想說的是他為什麽會在這種“朦朧”中看見壹個好的故事呢?

文中第壹段其實提到,這是壹個“昏沈的夜”,“鞭爆的繁響在四近”。為什麽他能聽到“鞭爆的繁響”?按照《魯迅全集》的記載,這個時候是1925年1月28號,農歷正月初五,外面肯定在放鞭炮。在這個萬家慶祝過年的時候,魯迅“捏著《初學記》”看書,然後在半睡半醒的狀態下做了個夢,他沒有去參與到別人的過年的氛圍中。那麽我很自然會想到也許他很孤獨,再聯系到他之前兄弟失和,搬離八道灣,許廣平還沒有介入他的生活,所以說魯迅這段時期應該說是孤獨而又痛苦,這就是魯迅當時的狀態。

孫雷聲:哲學這個詞非常大,是西方傳統哲學,還是我們常說的生活哲學或人生哲學?我們應該怎麽樣對其裁剪,戴到魯迅頭上?如果單從這篇文章來看的話,剛剛幾位老師的看法跟宋老師有不壹致的地方,就是對“碎散”怎麽理解?宋老師說“碎散”的也是好的,他尤其欣賞碎散,比如“邊緣都參差如夏雲頭,鑲著日光,發出水銀色焰”,明顯是作者喜愛的景色。我同意這壹點。在故事真正開始的第7段裏有:“在壹瞬間,他們又將退縮了。”退縮之後是最美的時候,當所有的美景開始碎散的剎那,魯迅覺得這個故事已經達到了高潮,他說:“我所見的故事清楚起來了,美麗,幽雅,有趣,而且分明。青天上面,有無數美的人和美的事,我壹壹看見,壹壹知道。”他似乎在告訴我們,當景物交織碎散之際就是故事最為清晰之時。

這種類似於幻象的破滅,然後轉歸於現實的表述,在佛教道教裏是有的,當然我不是說他信奉什麽宗教。魯迅在夢境最美的、最好的時候,他選擇醒來。好夢易醒,彩雲易散。中國傳統思想裏有這種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但同時又對立足之境有著清醒認識,這種想法不知道能不能稱為哲學。

對於背誦內容,學生怎麽背誦才合適呢?我覺得學生應該要慢慢背,魯迅不厭其煩細述心事,每壹個意象都和壹件故事關聯,他要把自己心裏面最美好的東西壹壹道來,慢慢背才能背出每壹個意象背後的故事。到第7段之後,我們發現意象發生了變化,“茅屋,狗,塔,村女,雲”是從第5段裏十幾個意象裏面選擇幾種,這幾個意象集中之後,讓我們想起的首先不是魯迅的故事,我想到的是沈從文的《邊城》。兩個人的寫作風格我們感覺迥乎不同的,魯迅給的感覺是冷硬,沈從文的風格是溫軟,但是我認為天下的情愫是相通的,魯迅未必不會在做夢的時候想到這些,想到這些的目的是是回到自己的過去,回到自己的故鄉。故鄉能給人什麽呢?

他這種講故事的方式不是第壹次,在《故鄉》裏面他看到閏土時候,他腦海裏面跳出了壹些詞,而不是壹些事情,跳出是“角雞”、“跳魚兒”、“貝殼”、“猹”。他也是用壹些點狀的詞匯來代替所謂的故事,因為每壹個詞後面都有壹大堆故事,這些故事是什麽呢?我想這個故事並不是壹些我們以為的有情節的、讓人難忘的具體故事,而應是壹些非常平常的甚至是非常無聊的故事,但恰恰是這種故事最能夠給在黑暗中前行的人以放松或者慰藉。我感覺今天來景雲裏非常合適,“景雲裏”三個字就是我們今天的答案,整個故事是“景”,主要意象是“雲”,“裏”就是故鄉。

這樣看,所謂魯迅的哲學也可能是:好的人生應是詩意的人生。

宋士廣:我這裏還找了壹些材料,我們壹起來看看。魯迅曾經和當時還是他學生的許廣平討論《過客》,他們探討《過客》時候,關鍵詞就是“將來”和“希望”,魯迅曾經引用裴多菲的名言:“絕望之為虛妄,正與希望相同。”在《吶喊》裏他也說:“是的,我雖然自有我的確信,然而說到希望,卻是不能抹殺的,因為希望是在於將來,決不能以我之必無的證明,來折服了他之所謂可有,於是我終於答應他也做文章了”,那麽在《好的故事》中,魯迅有沒有將“將來”和“希望”這組概念蘊含於文章呢?這篇文章有沒有他對現在、將來、過去之間的思考呢?

鐘正德:我覺得還是比較明顯的。第11段中,魯迅說:“我真愛這壹篇好的故事,趁碎影還在,我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這三個短句就很明顯地可以看出他對自己夢境的美好追求。我覺得對美好夢境的追求是我們要探討的壹個重點,因為它越美好,就越能夠表現出對這種夢境的壹個追求。所以我剛剛在宋老師提出的壹個問題——《好的故事》“好”在何處的時候,我其實是有壹些保留看法的。因為我們教授的對象是初中生,如果上升的高度太高的話,初中生不壹定能夠理解,反而因為會因此產生對魯迅文章的恐懼感距離感。我們是不是能夠從語文的角度能夠做出壹些解讀,能夠讓他們信服,我覺得這是很重要的壹點。比如剛剛老師們都關註到的句子:“兩岸邊的烏桕,新禾,野花,雞,狗,叢樹和枯樹,茅屋,塔,伽藍,農夫和村婦,村女,曬著的衣裳,和尚,蓑笠,天,雲,竹”,這些意象之間他用的是什麽標點符號,我覺得這個是作為初中教師可以介入來關註的。他用的是逗號,為什麽用逗號?我覺得他可能想強調的是這些東西每壹個都是單獨的個體。

我們再回過頭去看第五段倒數第二行:“諸影諸物,無不解散,而且搖動,擴大,互相融和;剛壹融和,卻又退縮,復近於原形。”“諸影諸物相互融合”,這就是說這些單獨的個體和諧相處,而後面這壹句“卻又退縮,復近於原形”,幾位老師覺得這是壹種悲傷。我倒不這麽認為,我覺得“剛壹融合,卻又退縮”,關註點是不是能夠放在後面的“復近於原形”,“原形”是什麽?“原形”不就是又回到了之前看到的“兩岸邊的烏桕,新禾,野花,雞,狗”,壹直到後面的天,雲,竹,也就是說這些非常富有代表性的農村的文化建築也好,人也好,景也好,他們是單獨的個體,但他們之間也會有相互聯系,而這恰恰就是人和人、人和自然在農村最和諧的壹種相處方式,這讓人感到是非常向往的。

而且我覺得第5段“我仿佛記得坐小船經過山陰道……”,這應該是魯迅對於小時候的壹種情境的回憶。小時候美好的情境,其實對於長大成人之後經歷世間的苦難的人來說,仿佛就是壹種最好的慰藉,這是壹種能夠讓人在困難當中保持壹顆赤子之心的記憶。所以我覺得第5段和第7段是我們研讀的壹個重點。第5段童年的經歷,某種程度上造就了第7段對於這樣壹個夢境的還原,而這其實恰恰就是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宋士廣:鐘老師認為這裏面表現的是壹種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與陳天琦老師提到的山陰道的風光之美之間有壹種呼應關聯。我覺得《好的故事》裏流露的情感或者思想,可以用三個詞來概括:思鄉、懷舊和仿徨。魯迅在《野草·希望》裏面說:“希望,希望,用這希望的盾,抗拒那空虛中的暗夜的襲來,雖然盾後面也依然是空虛中的暗夜。”所以說當我們讀到“我真愛這壹篇好的故事,趁碎影還在,我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我們會發現,當夢的碎影壹點點散去的時候,魯迅努力地去抓住它,抓不住就記得它。我覺得這裏傳遞的是壹種執著。他雖然沒有想清楚路在何方,但他努力保留自己的希望,沒有徹底絕望。我特別欣賞《野草》裏的這幾句話;

在這樣的境地裏,誰也不聞戰叫:太平。

太平……。

但他舉起了投槍!

這就是魯迅的形象,它非常形象地表現出魯迅當時雖然處於仿徨迷茫但仍保持戰鬥的姿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