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藥的功效、作用與禁忌,這種食物的功效非常明顯,很多食材都可以入藥,富含碳水化合物,功效非常強大。壹些食用禁忌也需要我們了解。我帶妳去了解壹下,山藥的功效、作用、禁忌。
山藥1的功效、作用和禁忌的基本概述
藥品名稱:山藥
別名:珠玉、山藥、山藥、珠玉、玉燕、薯藥、山藥、蛇芋頭、山藥、盾葉薯蕷、野紅薯、山藥薯、番薯、佛掌薯。
功效分類:滋補品。
性味:甜;平。
歸經:肺經;脾經;腎經。
功效:健脾;潤肺;固腎;易經
主治:脾虛泄瀉;吃得少而水腫;肺虛咳喘;解渴;;取下來;腎虛尿頻;外用治癰腫;青金石。
用法用量:口服:煎服,15-30g,大劑量60-250g;;還是進了藥丸,散了。外用:適量,搗實。滋陰,宜生用;健脾止瀉要炒黃。
藥材來源:薯蕷科植物山藥的塊莖。
加工方法
1.山藥:去除雜質,用水浸泡至山藥中心軟化至0℃,取出稍晾幹,切片曬幹或曬幹。
2.炒山藥:首先在熱鍋中均勻鋪上麩皮。壹旦開始冒煙,加入山藥片,翻炒至淡黃色。取出,篩去麩皮,放涼(山藥100片,麩皮10斤)。
功效
1,《簡單方》記載:山藥治痰平喘:山藥搗碎半碗,加入甘蔗汁半碗,混合均勻,趁熱喝。
2、《西遊記》珠玉鮑爾粥記載:山藥治壹切陰虛證:土山藥二兩生大麥二兩柿霜餅八元。前三味中,山藥、大麥搗碎成粗渣煮至熟,柿霜餅切碎融化隨意取用。
3、《本草經讀本》記載:山藥能補腎填精,精氣旺盛,明目聰耳。上品都是平常吃的東西,不是治病的藥,所以神農提出了“長期服用”這個詞,說明人們每次服用上品的藥,這樣的東西在沙園裏和人參、熟地黃、元胡、阿膠、菟絲子、蒺藜合在壹起,用來治療大病。不趕緊得病,元氣壹天比壹天傷,傷到極致就死了。每壹種上品的藥都要長期服用,從壽到年不等,與養五谷達到長壽的人相協調。如果因為大病需要用這個藥,比如五谷是補脾的第壹品,脾虛的人可以強制吃五谷,這樣可以補脾。
4、《救急易方》記載:山藥治後肺結核,或紅腫硬痛:生山藥1個(去皮),蓖麻子2粒。貼上同樣的研究。
5、《藥意》記載:山藥,溫而不突,微香而不燥,其次為調肺之功,治肺虛久,焉穩。因其味甘香,用於助脾,治療脾虛泄瀉,四肢懶倦。取其甘能補陽,以補中焦,補筋,為肺脾之要藥。土旺生金,金盛生水,二者作用還是壹樣的。故用於六味丸治療腎虛腰痛、遺精夢遺、體虛陽痿。但性發育遲緩較弱,劑量要加倍。
6、《101選方》記載:山藥治痢疾:幹山藥壹半炒黃,壹半用。磨成細粉,喝下去。
7、《日華子本草》記載:山藥助五臟,強筋骨,安神,排精而死。朱振恒:生膏藥性硬,有毒,能消散。
8、《普濟方》記載:山藥治腫毒:將山藥、蓖麻子、糯米為壹處,用水浸泡後碾成泥,敷於腫處。
9、《本草》記載:山藥能健脾補虛,滋陰強腎,治各種虛損,治五株七傷。第壹,氣輕而慢,不等於專職。因此,補脾肺須重在人參和外科,補腎利水須益諸和地,澀濁須破而同治,以固遺解郁。藥丸應搗成糊狀以鞏固精華。總之口味偏弱,但可以武力輔助。
10,《傷寒論》記載:山藥不足,清虛熱。
11,《儒教》記載:山藥治凍瘡:壹點山藥在新瓦上磨成泥,抹在瘡上。
12,《醫經集》記載:幹山藥雖單從太陰經入手,其力亦可強陰,手之太陰為陰不足之源,本為滋補,流而無用。
13,《盛輝方》記載:山藥補虛寒之焦,小便頻數,瘦而無力:將山藥碾於沙盆中,放入鐵鍋,加壹湯匙酒使其香,旋加壹杯酒,攪拌均勻,空飲,每旦壹服。
14,《內經》記載:山藥為傷主,能補虛損,祛寒熱邪,補中焦,生肌,久服靈動。
15,《綱要》山藥酒記載:山藥治諸眩暈,益精氣,健脾胃:山藥粉,同曲米酒;或與山茱萸、五味子、人參壹起浸泡在酒中。
16,《唐本草》記載:糯米每日曬幹搗成粉,食之美,愈病愈多。有兩種:壹種是白的好的;壹個是青壹塊紫壹塊的,味道不美。蜀道特別好。
17,《儒林外史》記載:山藥可治多尿,滑數不禁:茯苓(去黑皮),幹山藥(去皮,明礬水煮沸,文火焙幹)。前兩種口味,各等分,都是細粉,稀釋後的大米混合。
18,《本草求真》記載:山藥,原本是壹種食物,古人將其作為湯劑,稱為健脾益氣,清熱。但氣雖溫但平,能養脾肺之陰,故能濡苔生肌,不像黃芪能養肺陽,白術味苦燥,能養脾陽。且收澀,可治,味甘鹹,能益腎強陰,故六味地黃丸用其佐地黃。但其性質雖為陰滯,卻能滲濕止瀉。敷癰瘡,消腫硬,也是滋陰清熱的意思。向雲補陽消腫,益氣散結,雖原理可通,但所涉及的語言含混不清,似有不實之處。用煎劑治療虛火、險火時,很難接近奏效,所以要多用方法醫治,以其性撫慰耳朵。養陰藥宜生吃,健脾藥宜炒黃。
19,《本馮靜元》記載:山藥治乳癖及各種久痛,且堅硬不崩:鮮山藥、蠔油、白糖膏搗碎塗於患處。塗了之後癢的受不了,久了就漸漸不癢了。
20、《藥性論》記載:山藥補五株七傷,除風寒,止腰痛,寧心安神,補心氣不足,人體虛損。
21,《綱要》記載:山藥益腎氣,健脾胃,止瀉,除痰生津,潤皮毛。
22、《別錄》記載:山藥主頭風,風頭(壹頭風)眩目,降氣息,止腰痛,治勞瘦,補五臟,除煩熱,強陰。
23、《生肌宗錄》山雨丸記載:山藥治脾胃虛弱不願入飲食:山藥、白術各壹兩,人參三分。後三種口味都可以。將白面糊熬成丸,如服30粒小豆前先溫飯。
24.《湖濱見聞錄》記載:山藥治濕熱泄瀉:山藥與白術平分秋色。飯,藥丸,米飯都有。
25、《普濟方》記載:山藥治心脹,手腳冰涼,或飲苦寒劑,晨食前吐,或聞食時吐,不思飲食,此為脾胃虛弱:山藥壹味,檔如赤小豆大,半炒半生,為末,飯飲。
26、《食療本草》記載:山藥治頭痛,助陰。
山藥的功效、作用與禁忌2 1。山藥能健脾胃,助消化:山藥中含有澱粉酶、多酚氧化酶等物質,有利於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是壹味滋補脾胃的藥食兩用之品。脾陽虛和胃陰虛都可以吃。臨床上常與胃腸湯同用,治療脾胃虛弱、厭食、乏力、腹瀉等癥。
2、山藥降血糖:山藥中含有粘液蛋白,具有降血糖的作用,可用於治療糖尿病,是糖尿病人的良好飲食。
3、山藥延年益壽:山藥含有大量的粘液蛋白、維生素和微量元素,能有效防止血脂在血管壁上沈澱,預防心臟病,達到益心安神、延年益壽的功效。
4、山藥抗肝昏迷:近年來研究發現山藥有鎮靜作用,可抗肝昏迷。
5、山藥補腎益精:山藥含有多種營養成分,具有強身健體、補腎益精的作用。壹般腎虛、婦女白帶、尿頻等癥狀都可以服用。
6、山藥益肺止咳:山藥含有皂甙和粘液,有潤滑潤燥的作用,故能益肺氣,養肺陰,治肺虛久咳。
食用方法
用法用量:口服:煎服,15-30g,大劑量60-250g;;還是進了藥丸,散了。外用:適量,搗實。滋陰,宜生用;健脾止瀉要炒黃。
1玉米山藥排骨湯
材料:小排骨、水果玉米、胡蘿蔔、山藥、鹽、姜片。
練習:
1,小排骨洗,飛水;
2、鍋中放大量水,小排骨,姜片,燒開後轉小火;
3.燉45分鐘後加入胡蘿蔔繼續煮玉米10分鐘;
4.加入山藥繼續煮5分鐘;
5.烹飪前加入適量的鹽調味。
功效:玉米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糖類、維生素和礦物質。因為黃玉米含有維生素A,對人的智力和視力都有好處。玉米脂肪中含有多種維生素,有利於防止細胞氧化和衰老,從而有益於智力。玉米中有大量的粗纖維,食用後使腸道變寬,有利於消除便秘,對腸道健康有好處,間接對智力功能也有好處。發育,有壹種甜玉米,蛋白質的氨基酸組成中補腦天冬氨酸和谷氨酸含量高,脂肪中的脂肪酸主要是亞油酸、油酸等多不飽和脂肪酸。也適合孕婦。
兩份山藥燉排骨
材料:山藥100g,排骨500g,料酒10g,姜5g,蔥10g,鹽4g,味精2g,雞精2g,胡椒粉2g。
練習:
1.山藥用溫水泡壹夜,切塊,排骨洗凈,剁成段,姜拍松,蔥切段;
2.將山藥、排骨、料酒、姜、蔥放入燉鍋內,加入清水2800毫升,大火燒開,再用文火燉35分鐘;
3.最後加入鹽、味精、雞精、胡椒粉、山藥燉排骨。
功效:山藥燉排骨是壹種滋補的湯。主料是山藥和排骨,主要烹飪工藝是燉。成品酥脆爽滑,營養豐富,要多吃。
3冰糖山藥
材料:山藥750克,冰糖半碗,清水6碗。
做法:山藥去皮,切成丁。加入冰糖和清水,大火燒開。然後小火煮(40分鐘左右)即可食用。
功效:滋陰補腎,健脾化濕,減少尿瀦留。
4山藥糖
材料:黨參粉20克,山藥20克,糖50克,熟植物油適量。
練習:
1.將山藥磨碎,過篩;將白糖放入鍋中,加入適量的水,大火煮至粘稠,加入人參粉和山藥粉,攪拌均勻後停火。
2.將糖汁倒入塗有熟植物油的搪瓷盤中,攤平,放涼,用刀切成小塊,包裝或放入糖果盒中。
用法:65438+每天0-2次。每次服用1-2粒。
功效:健脾利濕,肺腎,精氣。適用於脾虛泄瀉、慢性痢疾、勞咳、帶下、尿頻。
5薏米芡實山藥粥
材料:薏米50克,芡實30克,山藥150克,胡蘿蔔少許,綠豆適量,冰糖適量。
練習:
1,薏米芡實山藥粥食材。
2.薏米、芡實用粉碎機磨成粗粉(用粉碎機打20秒左右就可以了),山藥切成厘米切丁入水,胡蘿蔔切丁,四季豆準備好。
3、糯米芡實粉提前泡好。
4.將青豆焯壹下備用。
5.水燒開後,放入泡好的糯米粉糊。煮沸後,加入胡蘿蔔,煮約5分鐘。
6.加入四季豆,煮3-5分鐘。
7、粥做好了,喜歡吃甜的,這個時候可以放點冰糖粉拌勻。
藥物禁忌癥
1,濕重或邪實郁結者忌食山藥。
2、山藥和甘遂不宜同食;也不應與堿性藥物壹起服用。
宜食:脾虛食少、久瀉、腎虛、帶下、尿頻及肺虛、哮喘、咳嗽者宜常食。
忌食:由於山藥有很強的收斂作用,大便幹燥的人不宜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