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亮:
古人對月亮總是有著不尋常的感情。比如詩裏說“今夜月明,不知誰落秋思”,更有大家耳熟能詳的“擡起頭來看,發現是月光,再往下沈,我忽然想起了家”。為什麽那壹點點鄉愁總是落在月亮上?
這是因為古人在中秋節準備瓜果月餅等祭品,在月亮下向月神許願,祈求幸福、合家團圓。甚至賞月、追月的活動,都是源於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和祝願。
2.觀察潮汐:
在古代,三五好友會相約在浙江觀潮。即使是現在,當地人依然保留著觀潮的習慣,錢塘江的潮水往往在8月15日左右。不僅是本地人,外地人也會來這裏,但不知道有沒有人知道,觀潮是中秋節的習俗之壹。
錢塘江是觀潮景點。
3、猜測:
準確地說,猜拳並不是中秋節特有的習俗,但古人認為值得慶祝的猜拳和節日也逃不掉,這也證明了中秋節在傳統節日中的重要性。
猜謎雖然是壹種習俗,但其實是古人為了男女關系而發明的壹種優雅的戀愛方式。在中秋節,有謎語的燈籠會掛在長長的街道上。參與者往往是年輕的男女,他們通過猜測來展示自己。有的人找到了愛情,有的人甚至因為猜拳的驚艷表現而成名,比如那個愛吃豬肉的~
4.賞桂花,喝桂花酒:
桂花綻放千裏。有了余香,有了節日的紅利,賞桂花,喝桂花酒,簡直是壹種放松舒緩的美,但桂花的妙用可不止這些!
因為桂花有散寒化痰止咳的功效,古人認為喝桂花酒可以有延年益壽的功效,女性可以美容養顏,又因為桂花性溫,泡水可以緩解痛經~
5.垂直中秋節:
其實中秋節就是“樹上中秋”。在家鄉的幫助下,孩子們制作自己喜歡的風格的燈籠,點燃後豎立在高高的電線桿上。孩子們之間會因為誰高高掛起而產生競爭,家庭團聚會在燈火輝煌下被看到。
6、打陸子:
說到耍花招,讓人不得不懷疑萬聖節不會偷偷學我們吧?
古代用柚子殼刻花,中間插蠟燭或燈油。孩子們提著燈成群結隊地走在街上,唱著“和陸子玩,和陸兒玩,點壹盞燈。知斯文者看重斯文,讀書天下第壹……”玩得開心,然後回家吃月餅。
7、舞龍:
作為北方人,舞龍是沒見過的。這種慶祝方式在香港壹直沿用。銅鑼灣大坑區將連續三晚舉行盛大的舞龍大會。龍可長70米,用珍珠草紮成32條龍身。整個熱鬧場面非常震撼。
8.和兔子爺爺壹起玩
大約在明朝末年,在中秋節玩兔子變得流行起來,主要是在北京。傳說北京有壹場瘟疫,幾乎全城都得了。嫦娥派玉兔去治病。玉兔變身少女,挨家挨戶上門,治好了很多人。人們感謝玉兔,紛紛給她最好的東西,可是玉兔不要。瘟疫消除後,她回到了月宮。最後,北京人為了紀念她,會用泥塑創作出各種玉兔形象,這叫玩玉兔。
北京是否發生過瘟疫無法考證,但北京確實有玩兔子的習俗。我去過北京的壹家特色餐廳,還有壹道菜叫兔爺爺,主料是土豆泥做的兔爺爺像。總體來說味道沒什麽問題,但是真的很美。
最後,我們來說說中秋節最常見的月餅。它們被做成月亮形狀的蛋糕,用來祭拜月亮。隨著時代的變遷,它們逐漸演變成中秋節最獨特的象征。提起月餅就知道中秋節了。月餅最早是用來祭拜月亮的,但並不僅僅用於中秋節。據史料記載,早在殷周時期,江浙壹帶就有壹種紀念太史文忠的“太史餅”,後流行於北宋宮廷,又稱“宮餅”。時尚、流行的文化往往是自上而下的傳播,直到在民間傳播,才取了壹個比較吉祥的形象,被稱為“月餅”。
中秋節吃蛋糕最奢侈的方式就是看王婷。比如清朝的時候,中秋宮設宴招待大臣,皇帝壹起享天下。他準備了超級plus版的月餅。據記載,它的直徑約兩英尺,重約20斤。20斤的月餅還能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