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什麽時候是長夏,長夏是什麽意思?

什麽時候是長夏,長夏是什麽意思?

每年的五月五日或六日是農歷的長夏。“鬥指東南,次元長夏。這裏萬物生長,故名長夏。”這時,太陽的經度是45度。天文學上,長夏說,告別春天,是夏天日子的開始。在氣溫明顯升高、酷暑來臨、雷暴增多、農作物進入旺季的時候,人們習慣把長夏作為壹個重要的節氣。

節氣概述

漫長的夏日約會

長夏節氣的由來:每年5月5日或6日,太陽到達黃經45度時為“長夏”節氣。

古代長夏信息

這個季節建立在戰國末年(公元前239年),表示季節的變化,是古代根據農歷劃分四季夏季的日子。例如,《伊周樹詩訓解》說:“長夏之日,聲如蛐蛐。第五天,蚯蚓出來了。又五日,王瓜生。”也就是說,在這個節氣裏,首先妳能聽到田裏有袋鼠(也就是蟋蟀)在呱呱地叫(也就是青蛙),然後妳能看到蚯蚓在土裏刨土,然後甜瓜的藤蔓開始攀援,迅速生長,這就描述了初夏的物候景象。《二十四節氣》說:“也是立夏之初,立夏之時,假,此時萬物皆假。”這裏的“假”,即“大”,是指春天播種的植物已經直立生長。

事實上,按照氣候學的標準,日平均氣溫穩定上升到22℃以上,就從夏季開始。“長夏”前後,我國只有福州-南嶺壹線以南地區是真正的“夏日樹影深,陽臺倒影如塘”,而東北、西北部分地區剛剛入春,全國大部分地區平均氣溫在18 ~ 20℃左右,正是”。在漫長的夏天,萬物欣欣向榮。明朝人寫的《八章荷生》中寫道:“夏夢之日,天地始合,萬物皆美。“此時夏收作物進入生長後期,冬小麥開花灌漿,油菜接近成熟,夏收作物當年基本已成定局。所以農業諺語有“長夏見夏”的說法。水稻種植和其他春播作物的管理也進入了繁忙的季節。因此,中國壹直非常重視長夏節氣。據記載,周朝時,長夏之日,皇帝親自率領文武百官到郊外“迎夏”,並指示司徒雷登等官員到各地鼓勵農民努力勞作。

漫長夏季後的氣候

漫長的夏季過後,江南正式進入雨季,降雨量和雨天明顯增多。連續的陰雨天不僅對農作物造成了濕害。還會造成很多疾病的流行。小麥抽穗開花期是最易感染赤黴病的時期。如果預計未來會出現溫暖但多雨的天氣,那麽從初花期到盛花期都要密切註意噴灑藥劑。南方棉花在連陰雨或乍暖還寒的天氣條件下,常引起炭疽病、猝倒病等病害暴發,造成大面積死苗缺苗。應及時采取必要的增溫降濕措施,並結合化控,保苗,爭取壯苗。“長夏多種秧,滿倉多收粟”,長夏前後正是大江南北早稻插秧的紅色季節。“滿月苗可以種,滿月草不能播”。這個時候,氣溫還是偏低的。栽苗後要立即加強管理,早追肥,早耕田,早治蟲,早促發展。中稻播種時要密切註意掃尾。這個時候茶樹的春梢發育最快。如果忽視它們,茶葉就會變老。俗話說“谷雨少摘,長夏不摘”,要集中力量,分批突擊收獲。

長夏前後,華北、西北氣溫回升較快,但降水仍然不多。此外,春季風大,蒸發強烈。大氣幹燥和土壤幹旱往往嚴重影響農作物的正常生長。特別是小麥灌漿和乳熟前後的幹熱風是導致減產的重要災害性天氣,適時灌溉是抗旱防災的關鍵措施。“長夏鋤頭遍地三日”,此時雜草生長迅速。“壹日不鋤草,三日不鋤。”中耕除草不僅能除草、抗旱、防澇,還能提高地溫、加速土壤養分分解,對促進棉花、玉米、高粱、花生等作物苗期健壯生長具有重要意義。

漫長的夏季過後,正是大面積種植早稻的關鍵時期,而這壹時期雨水的到來和雨量的多少與未來的收成密切相關。農諺說得好:“長夏不下,犁頭高掛。”“長夏無雨,頭無米。”還有壹種民間習俗,稱體重怕暑熱。據說這壹天稱體重後,不怕暑熱,不會減肥,否則會被疾病困擾。江西還有長夏喝茶的習俗,說不喝長夏茶,壹夏都苦。早在古代,國王們經常在夏初壹天出城迎夏,迎夏之日就是立夏。

《禮記·月令》解釋了長夏的說法:“蟲出,瓜長,苦菜顯。”說明這個時候,青蛙開始叫囂著夏天的來臨,蚯蚓也在忙著幫農民松土,田埂上的野菜也在爭先恐後地出土。清晨,當人們在初夏的陽光下漫步在鄉間田野和沙灘上,妳會從這溫和的陽光中感受到大自然的深情。

相關農業

氣候:人們習慣以長夏作為立夏,但實際上各地氣溫不壹,入夏時間其實也不壹致。根據氣候學,五日平均氣溫高於22℃為夏季的標準。比如長夏前後,川南盆地剛入夏;其余盆地氣溫20℃左右,仍處於“門外無人問落花,冉冉綠蔭遍天下”的晚春時節;而川西南的低海拔山谷早在4月中旬就感受到了夏季的炎熱,長夏的氣溫已經達到了24℃以上,可謂炎炎夏日。

農業:各地要充分利用好天氣,抓緊插秧。我縣有“長夏耕種半分田”的說法,同時註重田間管理。長夏季節,春季花卉作物進入黃熟期,成熟的春季花卉作物應及時采收。

蔬菜栽培概述

長夏至小滿期間氣候異常,忽冷忽熱,並伴有沙塵天氣,給各保護區種植的農作物帶來不利影響。壹是病害多,冬茬瓜類、茄果類死苗現象較為頻繁,蔓枯、枯萎、青枯、霜黴病、疫病時有發生;二、茄果畸形生長不均勻,空果、畸形果多,瓜類多有苗蔓、尖嘴瓜、彎瓜。所以在管理上,晴天要掌握24℃通風,中午不要超過32℃。晚上溫度太高的時候,留個通風口。底風吹時,在棚前加壹層約60-80 cm高的迎風膜,減緩通風時對農作物的影響(再次固定壓膜繩,防止強風損壞棚膜)。使棚內晝夜溫差達到10-15℃以上,早晨最低溫度保持在12-15℃,有利於農作物的正常生長。死苗超過三分之壹的大棚要用土消毒,然後換茬。土壤凈化劑(石灰氮-氰氨化鈣)加入稭稈或植物藤蔓,土壤深耕25-30厘米,起壟,覆蓋塑料薄膜,溫室內灌溉密封,高溫消毒20-25天,可有效防治土傳病害(根結線蟲)和連作障礙引起的生理性病害。

1.將要種植或飼養的作物。

長夏前後,種了半夏黃瓜、豇豆(豆)、麥茬後茄子、冬瓜。

4.害蟲防治

在育苗過程中,要註意對各種保護設施栽培的各種作物進行粉虱、蚜蟲、美洲斑潛蠅的防治,特別是溫室內的害蟲要在5月初集中在棚內,減少向露地遷移,造成更大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