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11)遠征高句麗(下)

(11)遠征高句麗(下)

臨行前,魏軍滅了丸都。吳把剩下的幾百個高句麗家族帶回中原,魏把他們安置在滎陽(今河南鄭州市滎陽市,據徙和戎論)。雖然吳撤回了他的軍隊,但戰爭還沒有結束。

前有太守劉茂、方太守龔尊,引本郡官兵出征。半島中部的百濟看到了樂浪郡的空虛,趁機掠奪了壹些人。劉茂回來很生氣,邀請龔尊壹起報仇。於是,兩郡出兵攻打高句麗的屬國靈洞(發音:回鶻,古代少數民族,靈洞在今朝鮮妙香山以東)。

樂浪帶著士兵馬不停蹄,拿下了圓周率。魏軍已經包圍了嶺東的大本營——乃城。頭領大驚,開城投降。接著,劉茂、龔尊奉命北上南沃州。魏軍搗毀了沿途城鎮,殺了三千多倭居人。耀武揚威之後,第二縣調兵遣將。

這次軍事行動導致了三個結果:第壹,嶺東向魏國進貢,其領導人被封為不寬容侯,後來被提升為不寬容王。第二,百濟害怕了,馬上把搶來的人都還了。第三,東川王聽說魏軍要來了,像驚弓之鳥壹樣從南沃州逃到北沃州(今圖們江以北的俄羅斯遠東地區)。

公元245年,農歷二月,杏花開春。

幽州刺史邱劍知道了東川王的下落,便命太守玄土去追捕王琦。王琦率領隊伍再次穿過丸口,然後轉向東北方向。魏軍長途跋涉,到達北蝸居(《三國誌紀》、《子簡》、《三國誌》誤寫246年,本文根據《吳功績碑》、《三國誌·吳東夷傳》、《北高麗傳》)。

面對壹望無際的大海,王琦問當地老人:“大海的東邊有人嗎?”

老人們七嘴八舌地說:“是的!是啊!那壹年,壹個漁夫出海,被風浪吹走了。十多天後,他漂流到了壹個島上。島上的人聽不懂他們說的話,但在7月份他們把小女孩扔進了海裏。後來,小船隨波漂流;裏面有壹個人說著奇怪的方言。有趣的是他的脖子上有壹張臉。他餓死了,因為他不吃我們的食物。”

根據地圖,老狼估計倭居的漁民漂流到了日本海。漁民們有幸遇到了都島夏衣(日本海的古代土著)。至於夏天人殉的習俗,是關於祭祀波塞冬的。

漂浮的人脖子上有臉,或者某種紋身。《三國誌》上說“所有男人,無論大小,都有紋身的臉。今日本人善沈釣蚌,文身亦厭大魚水鳥,以為飾遲壹點。”紋身在日本代代相傳,至今仍被推崇。

那麽,東川王呢?東川王崩千裏,王琦追不上。據《三國誌》記載,高句麗人用欺詐性的投降計劃暗殺了姜維,並擊敗了追兵。老狼認為這是不可信的。

首先,(齊)本人不可能被殺;因為長壽,所以活到晉朝。

其次,假設王琦的人被殺了,遠道而來的魏軍會願意放過這件事嗎?繼續向北追擊東川王,直到蘇申(今俄國濱海邊疆區)的南部邊界。如果有敵情,他怎麽可能半途而廢?事實上,王琦四處打聽,擔心沒有高句麗人的消息。

五月,陽光正好,微風不燥。

找不到東川王,魏軍回到宣土縣;路過丸道山城,王琦刻了壹個碑立功。

1600多年後,這塊石碑在吉林集安被發現。可惜石碑已經破碎殘缺,只剩下上半部分。這塊石碑被命名為“邱劍紀公碑”,現藏於遼寧省博物館。

武邱劍濟公碑正面鐫刻隸書漢字,莊重、厚重、精致、古樸。碑上碑文寫道:“始高句麗叛亂三年,祁衙門巡撫乞美判五年,六年五月復辟。”

國學大師王國維對此碑進行了考證,並提出魏軍在蘇深、丸戶山城、乃城南界石上的題字(《吳偉邱劍丸戶山紀公石刻跋》)。可惜目前馬魯多山城只有半方石碑,沒有俄羅斯邊境地區和朝鮮妙香山兩處石刻的消息。老狼希望將來能找到這兩塊石碑,以完成吳和濟公的紀念碑。

根據碑刻和文獻記載,老狼認為,公元244-245年的烏秋澗東征,由良口馬魯多之戰、兩縣攻倭、東川王追擊三部曲組成。

前五年,遠征高句麗。魏軍在良口擊敗東川王,攻占丸部山城。六年初,魏軍攻嶺東、南臥居,逼降天氣阻力;此外,宣土太守還把東川王追擊到北臥舉和肅慎南疆。碑文之後,討伐結束。

吳東征是穩定邊疆的有力措施,魏國及時消除了潛在的危害。在隨後的幾十年裏,高句麗暫時遏制了自己稱霸的野心。奈奈原為西漢時期的臨屯縣,曾被中原所棄。東征後,該地區被重新分配到樂浪縣和岱坊縣。魏國的勢力範圍遠達今天朝鮮半島的中部和俄羅斯的濱海邊疆區。

戰鬥結束後,老狼談到了四個配角的結局。

東征之後,臥居的戰敗,百濟的恐嚇,劉茂和公尊都沒有放棄。樂浪郡管轄百濟以東的陳晗,因此樂浪官員將陳晗的八個部落劃給樂浪。陳漢是秦朝時由流民所建,語言和風俗與當地不同。陳翰總司令以翻譯不清為借口,煽動民眾暴動。陳漢民北湧,圍攻代坊縣炮臺。

劉茂、龔遵隨叛軍出陣南下。龔尊求勝心切,不幸去世;劉茂很生氣,打敗了陳翰。後來陳、韓殘余又生新羅。

教主和陳翰都輸了,百濟趁機成長。為了穩定邊疆,朝廷讓王琦做首領。王琦安撫了海東國家,和平相處了很多年。十多年後,王琦參加了滅蜀的戰鬥。由於他的長壽,他的仕途壹直繁榮到晉朝。

寇樓敦早年跟隨烏桓王塔盾。塔頓被曹操斬首,寇樓頓隨盟友袁尚逃往遼東。袁尚被公孫勝俘虜斬首,寇樓頓投降。隨著公孫政權的即將崩潰,婁底敦帶領5000人到邱劍避難。另壹方面,如果妳沒有壹些資本,妳是沒有辦法投降的。由於他的提交,寇樓頓被安置在右北平縣。

難道邱劍東征,寇樓頓派兵幫助。討伐結束,寇樓頓長命百歲,最終淡出史書。不得不說,寇樓頓是名副其實的大克星;他追隨的大哥都被殺了。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三位主角的命運。

東川王是高句麗第11世君主,慣於狩獵、欺淩和野蠻。高句麗與公孫家族發生矛盾,東川王積極參加遼東戰役。隨著公孫政權的崩潰,司馬懿強行遷走了四萬人。遼東空虛,周邊少數民族趁機擴張。其中東川王尤為激進。

高句麗因占領安平縣而遭到血的報復。東川王東躲西藏,躲過了魏軍,他小心翼翼地回到丸國,只看到壹片廢墟。東川王在山腳下修內城,勉強度日。三年後,他走到了生命的盡頭。東川王野心勃勃,但能力有限。他給自己帶來恥辱,最後悲慘地結束了。

相對來說,魏軍主帥吳是壹個文化人。年輕時,吳和曹植壹起在珍貴的青銅器上刻字。曹植被譽為才子,可見吳的知識水平。當還是太子的時候,吳是東宮的文教官員。有了這層關系,他很快升到了最高層。

吳邱劍助司馬懿平定遼東,領兵討伐高句麗。厭倦了升職,邱劍被調到淮南。他反對司馬氏為維護曹魏而篡權。東征十年後,吳在淮南籌義。司馬師控制朝政,集結全國各地兵馬反擊。實力不濟,淮南軍大敗。在逃跑的路上,邱劍被箭射死了。如果野心得不到滿足,壹顆星星就會墜落地面。

慕容慕巖在遼東遊獵,自得其樂;加入東征軍,既是偶然,也是必然。作為遊牧部落,慕巖不能參與紛爭;作為曾經的戰友,出兵同樣義不容辭。

慕巖沒有袖手旁觀而參加了對高句麗的遠征。根據吳紀拱北上的銘文,或許是慕容擔任衛寇將軍和杜將軍;如果是真的,將填補史書空白。

浴血奮戰,慕容部加強了與中原政府的合作。慕巖不僅鞏固了雙邊關系,而且積極參與遼東事務。慕巖用實際行動宣告,慕容系是遼東地區壹支不可忽視的政治力量。

之後慕容在史書上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