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關於葡萄酒基本知識?葡萄酒有哪幾種?如何分別葡萄酒的好與不好?葡萄酒有多少個等級?

關於葡萄酒基本知識?葡萄酒有哪幾種?如何分別葡萄酒的好與不好?葡萄酒有多少個等級?

葡萄酒的種類

以葡萄為原料經發酵或部分發酵而釀成的酒為葡萄酒。

國際葡萄與葡萄酒組織(OIV)將葡萄酒分為兩大類(1978),即葡萄酒和特殊葡萄酒。

(壹) 葡萄酒

1. 根據葡萄酒的顏色區分

(1) 紅葡萄酒:用紅色或紫色葡萄為原料,經破碎後,果皮、果肉與果汁混在壹起進行發酵,使果皮或果肉中的色素被浸出,然後再將發酵的原酒與皮渣分離。多為紅寶石色,酒體豐滿醇厚,略帶澀,適合與口味濃重的菜肴配合。

(2) 桃紅葡萄酒(或粉紅葡萄酒):這種葡萄酒的釀造方法基本上同紅葡萄酒,但皮渣浸泡的時間較短,或原料的呈色程度較淺,其發酵汁與皮渣分離後的發酵過程完全同白葡萄酒。顏色呈淡淡的玫瑰紅色或粉紅色,既有白葡萄酒的方向清新,也有紅葡萄酒的和諧豐滿,可以在宴席間自始至終與各種菜肴配合。

(3) 白葡萄酒:將葡萄原汁與皮渣進行分離後單獨發酵制成的葡萄酒。酒的顏色從深金黃色至近無色不等。外觀澄清透明,果香芬芳,優雅細膩,滋味微酸,爽口。與魚蝦、海鮮及各種禽肉配合相輔相成。

2. 根據葡萄酒中含糖量區分

(1) 幹葡萄酒 酒中的含糖量小於4克/升。

(2) 半幹葡萄酒 含糖量為4~12克/升。

(3) 半甜葡萄酒 含糖量為12~50克/升。

(4) 甜葡萄酒 含糖量大於50克/升。

3. 根據二氧化碳的含量區分

(1) 靜止葡萄酒 酒內溶解的二氧化碳含量極少,其氣壓≤0.05MPa(20℃)。

(2) 葡萄汽酒 酒中溶解了二氧化碳,其氣壓為0.05~0.25MPa(20℃)。

(二) 特殊葡萄酒

(1) 起泡葡萄酒 酒中的氣必須是發酵產生的二氧化碳,氣壓≥0.30MPa(20℃)。如香檳酒。

(2) 加氣葡萄酒 二氧化碳是人工加入的。

(3) 強化葡萄酒 在葡萄酒發酵之前或發酵中加入部分白蘭地或酒精,以提高酒度並抑制發酵,留下某種程度的自然糖分,使酒精度在15~20度的範圍內。

(4) 加香葡萄酒 在酒中加入果汁、藥草、甜味劑等。

葡萄酒的好與壞:葡萄酒是葡萄榨汁發酵釀成的酒,酒度不底於8.5%(V/V)。

紅葡萄的顏色來源是紅葡萄的果皮,即帶皮發酵後,再分離掉皮渣,得到紅葡萄的原酒。目前舉世公認的做紅葡萄酒的最好品種是赤霞珠、蛇龍珠、品麗珠,這三種葡萄統稱為“解百納”(Cabernet),這三種葡萄色澤穩定,耐貯藏,越陳釀色香味越好,如經過橡木桶數年陳釀,其口味會變得細膩、雅致而濃郁,目前國內享有盛名的為張裕牌“解百納”幹紅,曾在國際上屢獲殊榮。

白葡萄酒顧名思義,是以白葡萄為原料釀造而成,其最大特點是,必須在釀造前,先將葡萄皮和葡萄汁分開,葡萄皮廢棄不用,葡萄汁單獨進行發酵,其優點是果香較濃,口味細膩,但缺點是將葡萄中的主要養分,尤其是對人體健康有很大作用的“單寧”和“多酚”等也喪失殆盡。

酒的品評

人們運用感覺器官(視、嗅、味、觸)來評定酒的質量,區分優劣,劃分等級,判斷酒的風格特征,稱為品評,人們習慣地稱為評酒,又稱為品嘗、感官檢查、感觀嘗評等。對酒類品質優、次、劣的確定,僅根據理化分析結果制定的指標是不夠的。因為至今為止,尚未出現能夠全面正確地判斷香味的儀器,理化檢驗還不能代替感觀嘗評。酒是壹種味覺品,它們的色、香、味是否為人們所喜愛,或為某個國家、地區的人民、民族所喜愛,必須通過人們的感覺進行品評鑒定。

品評是壹門科學,也是古代留傳下來的傳統技藝。據《世說新語·術解》記載,“桓公(桓溫)有主簿善制酒,有酒輒令先嘗,好者謂‘青州從事’,惡者謂‘平原督郵’”。明代胡光岱在《酒史》中,已對“酒品”的“香、色、味”提供了較為系統的評酒術語。由此可見,對酒的芳香及其微妙的口味差別,從古到今,用感官鑒定法進行鑒別,仍具有其明顯的優越性。任何理化鑒定是代替不了的。酒好、酒壞,“味”最重要。在評酒記分時,“味”壹般占總分的50%。蘇東坡認為,評判酒的好壞,“以舌為權衡也。”確是行家至理。

1、對酒品色澤的鑒定

各種酒品都有壹定的色澤標準要求:如白酒的色澤要求是無色,清亮透明,無沈澱;白蘭地的色澤要求是淺黃色至赤金黃色,澄清透明,晶亮,無懸浮物,無沈澱;黃酒的色澤要求是橙黃色至深褐色,清亮透明,有光澤,允許有微量聚集物;葡萄酒的色澤要求是白葡萄酒應為淺黃微綠、淺黃、淡黃、禾桿黃色,紅葡萄酒就為紫紅、深紅、寶石紅、紅微帶棕色,桃紅葡萄酒應為桃紅、淡玫瑰紅、淺紅色,加香葡萄酒應為深紅、棕紅、淺黃、金黃色,澄清透明,不應有明顯的懸浮物(使用軟木塞密封的酒,允許有不時應有潔白泡沫;淡色啤酒的色澤要求是淡黃,清亮透明,沒有明顯的懸浮物,當註入潔凈的玻璃杯中時,應有泡沫升起,泡沫潔白細膩,持久掛杯。對這些色澤標準要求,必須利用肉眼來看酒的外觀、色

澤、澄清度、異物等。對酒的觀看方法是:當酒註入杯中後,將杯舉起,白紙作底,對光觀看;也可將杯上口與眼眉平視,進入觀看;若是啤酒,首先觀泡沫和氣泡的上升情況。正常的酒品,應符合上述標準要求,反之,為不合格的酒品。

2、對酒品香氣的鑒定

人的嗅覺器官是鼻腔。嗅覺是有氣味物質的氣體分子或溶液,在口腔內受體溫熱蒸發後,隨著空氣進入鼻腔的嗅覺部位而產生的。鼻腔的嗅覺部位在鼻粘膜深處的最上部,稱為嗅膜,也叫嗅覺上皮,又因有黃色色素,也叫嗅斑,大小約為2.7~5平方厘米。嗅膜上的嗅細胞呈桿狀,壹端在嗅膜表面,附有粘膜的分泌液;另壹端為嗅球與神經細胞相聯系。當有氣味的分子接觸到嗅膜後,被溶解於嗅腺分泌液中,借化學作用而刺激嗅細胞。嗅細胞因刺激而發生神經興奮,通過傳導至大腦中樞,遂發生嗅覺。

酒類含有芳香氣味成分,其氣味成分是釀造過程中由微生物發酵產生的代謝產物,如各種酶類等。酒進入口腔中時的氣味所揮發的分子進入鼻咽後,與呼出的氣體壹起通過兩個鼻孔進入鼻腔,這時,呼氣也能感到酒的氣味。而且酒經過咽喉時,下咽至食管後,便發生有力的呼氣動作,帶有酒氣味分子的空氣,便由鼻咽急速向鼻腔推進,此時,人對酒的氣味感覺會特別明顯。這是氣味與口味的復合作用。酒的氣味不但可以通過咽喉到鼻腔,而且咽下以後還會再返回來,壹般稱為回味。回味有長短,並可分辨出是否純凈(有無邪、雜氣味),有無刺激性。其酒的香氣與味道是密切相關的,人們對滋味的感覺,有相當部分要依賴於嗅覺。

人的嗅覺是極容易疲勞的,對酒的氣味嗅的時間過長,就會遲鈍不靈,這叫“有時限的嗅覺缺損”。我國古人說,“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指的就是嗅覺易於遲鈍。所以人們嗅聞酒的香氣時,不易過長;要有間歇,籍以保持嗅覺的靈敏度。

據說國外對威士忌酒的評級分類,完全靠鼻子聞香。在英國有壹個專門用鼻子檢查威士忌的機構。他們***有六個人,對鑒嘗威

士忌都有經驗。其中有五人專門用鼻評麥芽威士忌,壹個人專門評硬谷類威士忌。他們每天評威士忌樣品可以達到二百個。他們提出的意見,生產單位和勾兌單位都是作為第壹手參考意見。

3、對酒品滋味的鑒別

人的味覺器官是口腔中的舌頭。舌頭之所以能產生各種味覺,是由於舌面上的粘膜分布著眾多不同形狀的味覺乳頭,由舌尖和舌緣的蕈狀乳頭、舌邊緣的葉狀乳頭、舌面後的輪狀乳頭所組成。在味覺乳頭的四周有味蕾,味蕾是味的感受器,也是在粘膜上皮層下的神經組織。味蕾的外形很象壹個小蒜頭,裏面由味覺細胞和支持細胞組成。味覺細胞是與神經纖維相聯的,味覺神經纖維聯成小束,通入大腦味覺中樞。當有味的物質溶液由味孔進入味蕾,刺激味覺細胞使神經興奮,傳到大腦,經過味覺中樞的分析,各種味覺就產生了。

由於舌頭上味覺乳頭的分布不同,味覺乳頭的形狀不同,各部位的感受性也就各不相同。在舌頭的中央和背面,沒有味覺乳頭,就不受有味物質的刺激,沒有辨別滋味的能力,但對壓力、冷、熱、光滑、粗糙、發澀等有感覺。舌前2/3的味蕾與面神經相通,舌後1/3 的味蕾與舌咽神經相通。軟腭、咽部的味蕾與迷走神經相通。味蕾接受的刺激有酸、甜、苦、鹹四種,除此之外的味覺都是復合味覺。舌尖的味覺對甜味最為敏感。舌根的反面專司苦味。舌的中央和邊緣對酸味和鹹味敏感。澀味主要由口腔粘膜感受。辣味則是舌面及口腔粘膜受到刺激所產生的痛覺。味蕾的數量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變化。壹般十個月的嬰兒味覺神經纖維已成熟,能辨別出鹹、甜、苦、酸。味蕾數量在45歲左右增長到頂點。到75歲以後,味蕾數量大為減少。

酒類含有很多呈味成分,主要有高級醇、有機酸、羰基化合物等。這是與釀造原料、工藝方法、貯存方法等分不開的。人們對酒的呈味成分,是通過口腔中的舌頭、刺激味蕾,產生感覺,才能鑒定出酒質優劣,滋味好壞的。 等級:酒的甜度分六個等級,由最幹到最甜:

Extra Brut 極幹,最不甜 每公升剩余糖分為6克

Brut 超極幹 每公升剩余糖分為15克

Extra Dry 直譯為特幹,但實際是幹或中度幹 每公升剩余糖分為12克-20克

Sec 直譯是幹,其實是中至中甜,每公升剩余糖分為17-35克

Demi-Sec 直譯是半幹,其實是甜,每公升剩余糖分為35-50克,又稱為Rich

Doux 直譯是甜,實際是極甜,每公升剩余糖分為50克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