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疫的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發病急劇,高熱、寒戰、體溫突然上升至39-41℃,呈稽留熱。劇烈頭痛,有時出現中樞性嘔吐、呼吸促迫,心動過速,血壓下降。重癥病人早期即可出現血壓下降、意識不清、譫語等。
鼠疫的潛伏期較短,壹般在1-6天之間,多為2-3天,個別病例可達8-9天。其中,腺型和皮膚型鼠疫的潛伏期較長,約為2-8天;原發性肺鼠疫和敗血型鼠疫的潛伏期較短,約為1-3天。
壹、不同鼠疫類型的臨床表現
1、腺鼠疫
腺鼠疫是最多見的臨床類型,除具有鼠疫的全身癥狀以外,受侵部位所屬淋巴結腫大為其主要特點。壹般在發病的同時或1-2天內出現淋巴結腫大,可以發生在任何被侵犯部位的所屬淋巴結,以腹股溝、腋下、頸部等為多見。
其主要特征表現為淋巴結迅速彌漫性腫脹,大小不等,質地堅硬,疼痛劇烈,與皮下組織粘連,失去移動性,周圍組織亦充血、出血。由於疼痛劇烈,患側常呈強迫體位。
2、敗血型鼠疫
敗血型鼠疫主要表現為惡寒、高熱、劇烈頭痛、譫妄、神誌不清、脈搏細速、心律不齊、血壓下降、呼吸促迫,廣泛出血,如皮下及黏膜出血、腔道出血等,若不及時搶救常於1-3天內死亡。
3、輕型鼠疫
又稱小鼠疫,發熱輕,患者可照常工作,局部淋巴結腫大,輕度壓痛,偶見化膿。血培養可陽性。多見於流行初、末期或預防接種者。
4、其他少見類型
a、皮膚鼠疫病菌侵入局部皮膚出現痛疼性紅斑點,數小時後發展成水泡,形成膿皰,表面復有黑色痂皮,周圍有暗紅色浸潤,基底為堅硬潰瘍,頗似皮膚炭疽。偶見全身性膿皰,類似天花,有天花樣鼠疫之稱。
b、腦膜腦炎型多繼發於腺性或其它型鼠疫。在出現腦膜腦炎癥狀、體征時、腦脊液為膿性,塗片或培養可檢出鼠疫桿菌。
二、鼠疫的危害
1、肺鼠疫以往的病死率極高,近年來由於抗生素的及時應用,病死率已經得到了很好的控制,及時的發現,及時的進行隔離,就地治療。早期、聯合、足量的應用敏感抗生素,可以起到非常好的治療效果,對於肺鼠疫首選鏈黴素,同時要註意給予對癥治療。
2、肺鼠疫是危害比較大的傳染性疾病,應該重視肺鼠疫的預防,包括隔離患者,切斷傳播途徑,也就是加強國際檢疫以及嚴格的滅鼠滅蚤。再次要註意保護易感人群,包括預防性服藥以及疫苗的預防接種等。
擴展資料:
鼠疫是如何進行傳染的?
1、鼠疫的傳播途徑
人感染鼠疫的主要途徑有三種,壹是接觸患有鼠疫的動物,如剝皮、煮食等;二是被帶有鼠疫菌的跳蚤叮咬;三是肺鼠疫病人傳播。
2、鼠疫的傳染源
主要是鼠類和其它嚙齒類動物,根據調查結果,青藏高原最主要最多見的是牧區草原上數量很多的旱獺,其他還有狐貍、狗、貓、猞猁、黃羊、藏系綿羊及多種鼠類等,這些動物能把鼠疫傳染給人。人間鼠疫的重要傳染源是肺鼠疫病人。
3、易感型人群
人群對鼠疫耶爾森菌普遍易感。預防接種使易感性降低,患病後有持久免疫力。
鼠疫為多途經傳染,靠莢膜,多種毒性抗原,內毒素及毒性酶,透明質酸酶,溶纖維蛋白酶等致病。
百度百科-鼠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