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非醇
開放分類:化學,醫學,植物,中藥,中草藥
名稱:山奈酚
類別:溫裏藥。
拼音:山奈
拉丁文:山奈
別名:三萘、三來、山臘、高良姜。
原始植物: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莖是巨大的和芳香的。2-4葉貼近地面生長,近無柄,有葉鞘;葉片近圓形。幹的時候上面能看到小紅點。6-12花頂生,半藏在野鞘,花潔白芳香,唇瓣深於中部以下,基部有紫色斑點,雄蕊無花絲。連接附件是方形的。
化學成分:山奈酚的幹燥根莖。主要含有揮發油(冰片、案葉油、莰烯、對甲氧基肉桂酸乙酯、肉桂酸乙酯、3-蒈烯、對甲氧基蘇合香等。)、山奈酚、山奈酚、蛋白質、澱粉、粘液等化學成分。
藥用部分:根莖
藥材特征:本品橫截面多為圓形或近圓形,直徑1 ~ 2 cm,厚0.3 ~ 0.5 cm。外皮淺褐色或黃褐色,皺縮,有的有根痕或殘留須根;切面呈白色、粉狀,常呈隆起狀。易碎易斷。氣味獨特,味道辛辣。
產地:廣西、雲南、廣東和臺灣省。
冬季采挖。清洗,去除須根,切片,幹燥。
性味和性向:溫;辛;歸脾經
主治:溫中、消食、止痛。用於胸膈脹滿,脘腹冷痛,不用吃。
用法用量:口服:煎服,6 ~ 10g;還是進了藥丸,散了。外用:適量,研末敷用;或者搗實;或者抽動妳的鼻子。
禁忌:陰虛血虛、胃火郁結者禁用。
註:藥材加工請參照《中藥材加工通則》。
食療
[編輯此段落]
蔣莎辛溫,入胃經;
具有溫中散寒、開胃消食、理氣止痛的功效;
適合胃寒、心寒痛、腸瀉、不香、不思飲食、或停止飲食的人。
《本草綱目》:“溫中祛邪,治心寒疼痛,寒濕霍亂。”,“本草顏回”:“治食滯,諸寒證。”
中國蔣莎的故鄉——中國南盛
[編輯此段落]
姜是黍,耐旱,不耐瘠薄,怕泡。南盛大部分耕地屬於黑泥田,含碳豐富,松軟疏水,適宜高良姜生長。
南盛位於中國南方,隸屬於廣東省化州市。這裏的自然氣候和天氣正好適合種植高良姜。南生生產的高良姜質量最好。其高良姜呈褐色,略帶光澤,具有皮薄肉厚,肉脆肉嫩,味辣香甜的特點。具有化痰活血、消食開胃、健脾利水、祛濕防疫的功效。據長輩傳說,清朝光緒年間,化州及鄰近各縣瘟疫流行,南盛壹帶村民吃生姜,防止得免疫性疾病,使周邊壹片太平。此外,南盛姜水配以當地名菜“白切雞”,香而不膩,風味十足。餐館、飯店、居民家庭都以生姜為主要調料,彼此習以為常。還有當地廚師用來調味的香辛料粉,南方多配姜。菜特別好吃。
南盛種植蔣莎已有200多年的歷史,當時只有幾十畝。自此,高良姜的應用越來越廣泛。不僅可以作為調料,還可以作為治療漢病的藥物,所以種植面積不斷擴大,到清末已發展到500多畝。民國時期。謝村、汕尾、唐樂種植面積由浦山擴大到南盛,年種植生姜1000多畝。在蔣莎(幹姜片)上市季節,南盛圩的許多商家按秤收購,運往桂、滇、華中、華北等地銷售。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高度重視高良姜生產,總結交流生姜種植經驗,推廣高良姜良種。同時,商業部門設立了壹些收購點,促進了高良姜的發展。從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全公社每年種植高良姜3000畝左右,畝產2噸。後來隨著南生引水工程的修建和完善,夏季多澇田,不利於高良姜生產。再加上當時有“重糧輕錢”的傾向,使高良姜種植面積減少。1988,全區(鎮)種植生姜約200畝,總產量300多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