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知名度而言,只要卡拉什尼科夫認為自己是第二,其他步槍未必敢爭第壹。
然而,與AK槍家族配套的刺刀卻從未有過同樣突出的知名度,尤其是在這個刺刀與軍刀功能高度重合的時代——人們總是第壹時間想到美軍的M9,就連功能相對簡單的馬潤戰刀的Ka-Bar也享有無數崇拜者——卻很少有人對率先集成了求生刀功能的華月系6H4刺刀大加贊賞。
作為壹種裝在槍管上的近戰防身武器,刺刀的設計思路在很長壹段時間內都接近於刀、匕首甚至鏝刀。18世紀在發射間隔時間長,有效射程堪憂的情況下,總是要靠刺刀才能完全攻占敵方陣地。即使在二戰時代,連發和自動武器相對普遍的情況下,肉搏戰依然不可避免。
刺刀的長短和肉搏戰中的優勢不是絕對相關的,這是衛國戰爭留給蘇軍的教訓。常被後人神化的莫辛納甘三棱刺,因功能簡單,在戰爭中逐漸被官兵拋棄。
1953年,蘇軍采用可拆卸式6Kh2作為突擊步槍的標準刺刀。它的刀刃沿用了SVT-40半自動步槍的刺刀設計,有壹個槍口安裝環和壹個彈簧閂,以嫁接沒有刺刀座的AK槍家族。它的握把由兩個用螺絲固定的塑料件組成,並與刀軸形成壹個夾子狀的開口,用於進壹步固定在步槍上。
6Kh2是東方集團廣泛授權的第壹種通用刺刀,國內仿制版本命名為56式可拆卸刺刀,或俗稱“56平刺刀”,在與印度的邊境戰爭中大量出現。
1959年,對蘇聯乃至全世界產生深遠影響的6Kh3誕生了。它的原型是中校·r·托多洛夫創造的偵察兵軍刀,刀刃形狀與鮑伊刀相同。軍刀的主體是單刃的,而刀尖是雙刃的,不僅方便短距離的刺戳,也有利於使用者在陷入打鬥時采取砍殺和格擋動作保護自己。
到了1968年,蘇軍引進了6Kh4,將上壹代型號的球根握把換成了板狀握把,板狀握把帶有兩塊膠木塑料側板,末端為鋼制——雖然這種設計是為了加強與槍口的結合,但還是被很多士兵用作敲釘子的工具。另外劍鞘由鋼改為膠木,絕緣效果比以前更安全。
包括華約國家和中東國家的各種授權版本6h3和6h4,AKM的多功能刺刀和這款步槍本身壹樣,達到了其他同類產品不可逾越的高產量,參與了1960年代以後世界各地的所有局部戰爭,無論是密林密布的越南,漫天黃沙的蘇伊士運河畔,阿富汗灼熱的群山,濃煙滾滾的科威特油田,充滿血與火的格羅茲尼廢墟...他們都出現了。
然而,在整個冷戰期間,很少有主流媒體對這壹系列軍刀給予特別關註。很長壹段時間,當人們提到“軍刀”這個詞時,他們實際上想到的是《第壹滴血》中蘭博握著的吉米·李樂的求生刀(沒錯,不是軍刀)。要知道,美軍的第壹功能可以跟得上6Kh3矛M9,但是1986才裝備,領先蘇軍27年。之前用的M7刺刀甚至被士兵嘲諷為“除了殺人沒用”。
畢竟好萊塢在美國手裏,只能這麽解釋。然而,在冷戰30年後的今天,越來越多的收藏者和越野愛好者開始把目光聚焦在6H3/4上,因為比他們質量高的產品太貴了,和他們價格壹樣的產品不是質量差就是功能差。
但是,即使AKM刺刀本身的鋼材有足夠的耐操作性和防銹性,也千萬不要作為飛刀使用,因為配重和刀柄的關系很容易導致拋出的刀在碰到硬物後斷裂,再好的鋼材也經不起這種折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