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包子皮薄肉嫩多汁好吃,吃了會愛上!特別是新出爐的小籠子,潔白晶瑩,小巧玲瓏,形似寶塔。咬壹口,湯汁在舌尖縈繞,回味無窮。記住,吃小籠子要遵循四個公式,避免燙傷。輕輕擡起,慢慢移動,先開窗,再吸湯。
3.蔥油餅,對於上海人來說,蔥油餅絕對有著特別的記憶,會勾起很多美好的回憶。剛出鍋的蔥油餅,圓圓的,金黃的,瓷底圈上有點火石紅的顏色。正宗的上海蔥油餅,撒上綠油油的蔥花,拌上晶瑩剔透的豬油,洋蔥味濃郁。輕輕咬壹口,首先是滿滿的酥脆,其次是濃濃的洋蔥味,壹次就愛上了,不能自拔。
4.蟹殼黃,是上海當地的特色小吃,因其形狀與蟹殼相似而被稱為蟹殼黃。正宗的蟹殼黃是用酥脆的面團,圓餅,再撒上芝麻,放在烤箱的壁上烤。烘焙後形似蟹殼,故名。剛出鍋的蟹殼黃、脆、軟、松、香,是茶客的最愛。外國人來上海,壹定要嘗嘗。真的很好。
5.海棠糕,海棠糕創制於清代,因糕形似海棠花而得名。傳統的海棠糕是將調好的面糊放在特制的模具裏烘烤,外層是面粉皮,裏面是豆沙餡,香甜可口。不過現在上海正宗的海棠糕已經很難知道了。恐怕有些外地人或者稍微年輕壹點的本地人都不知道海棠糕是什麽。
6.梅花糕,據說梅花糕起源於清代,到了清代發展成為最具江南風味的小吃。乾隆皇帝下江南時,見其狀如梅花,色澤誘人,入口甜而不膩,勝過宮中許多糕點,遂命名為梅花糕。隨著時代的變遷,現在的梅花糕在傳統的基礎上進行了改良,口味也越來越多樣化。如果妳遇到了,妳可以嘗壹嘗。
7.上海人發明的陽春面,原名“清湯滑面”。面條沒有澆頭,唯壹的調料是醬油。當然,放點豬油也很好。據說當時乾隆下江南在街上吃了壹碗無名面。趁著濃厚的興趣,他說那是三月的春天,於是給它起了個名字叫“陽春面”。國內很多地方都可以用類似的方法做陽春面,但是上海正宗的陽春面比任何地方的都好吃。有時間妳壹定要試試!
8.蔥油面,蔥油面,簡單,卻是壹代上海人的回憶。作為上海最傳統的小吃,用蔥油拌面來形容樂惠這個上海人最合適不過了。不僅便宜,還能填飽肚子,洋蔥味很濃。無論是北京的炸醬面,陜西的油潑面,還是重慶的小面,四川的擔擔面...在正宗上海人眼裏,還不如壹碗蔥油拌面。在朝六晚九的魔都生活中,只有壹碗熱氣騰騰的蔥油面,才能治好妳躁動不安的胃。
9:滾沙圈,北方滾雪球,南方滾沙圈。沙園作為上海最傳統的小吃,在北京可以像滾雪球壹樣出名。據說卷飯團起源於晚清。在上海,有壹個叫雷的老太太開了壹家飯團店。為了方便顧客把煮好的飯團帶回家,她把煮好的飯團放在紅豆粉裏攪拌,使它們粘在豆粉上,不管是熱的還是冷的,因此取名“雷沙園”。生活在上海這樣的繁華都市,如果有幸遇到正宗的滾沙圈,壹定要停下來試試。這才是正宗的老上海味。
10:小紹興雞粥作為最正宗的上海小吃,始創於1947。因為創始人和主要經營者都是紹興人,所以取名“小紹興雞粥店”。紹興雞粥在當地人眼裏很受歡迎。煮出來的雞粥黃中帶綠,雞肉潔白光亮,賞心悅目。味道鮮香,雞肉鮮嫩爽口。越吃越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