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鯽魚所含的蛋白質質量高、全,易於消化吸收。是肝腎疾病和心腦血管疾病患者很好的蛋白質來源。經常食用可增強抗病能力,肝炎、腎炎、高血壓、心臟病、慢性支氣管炎等疾病患者可常吃;
2.鯽魚具有健脾利濕、和中開胃、活血通絡、溫中降氣的功效,對脾胃虛弱、水腫、潰瘍、氣管炎、哮喘、糖尿病有很好的滋補食療作用;產後婦女燉鯽魚湯,可補虛催乳;
3、鯽魚肉嫩味美,可用於粥、湯、烹飪、小吃。特別適合煲湯,鯽魚湯不僅味道鮮美,而且有很強的滋補作用,非常適合中老年人和病後體弱者,尤其是孕婦。
適用人群
適用於慢性腎炎水腫、肝硬化腹水、營養不良性水腫人群;適用於產後乳汁不足的孕婦;適合脾胃虛弱、飲食不快的人;適用於麻疹初期的兒童,或麻疹未快速渡過者;適用於痔瘡出血、慢性痢疾患者;感冒發燒期間不宜多吃。
需要註意的事項
鯽魚不宜與大蒜、糖、芥末、沙參、蜂蜜、豬肝、雞肉、山雞、鹿肉,以及中藥麥冬、厚樸同食。避免在吃魚前後喝茶。
劑量
1,紅燒鯽魚,幹烤,清蒸,煨湯都可以,但煨湯最常見;
2.冬天節食最好;鯽魚和豆腐燉是最好的營養;
3、如用陳皮、鯽魚煮湯,有溫中散寒、健脾開胃之功效,適用於胃寒腹痛、食欲不振、消化不良、體虛乏力等;
4.巧脫腥:將魚去鱗剖腹清洗幹凈後,在盆中放些黃酒脫腥,使魚味鮮美;鮮魚剖開洗凈,用牛奶浸泡壹會兒,既能去腥,又能增加鮮味;吃完魚,嘴裏有味道的時候,嚼三五片茶葉,口氣立馬就清新了。
食用功效
據專家介紹,在烹飪鯽魚之前,人們往往忘不了刮鱗挖腮,卻很少去除喉齒(位於腮後咽喉的齒)。這樣做出來的鯽魚,尤其是紅燒紅燒的時候,口感很差,有的泥味很重。所以,鯽魚最好在烹飪前去除喉齒。鯽魚味甘、性平,入脾、胃、大腸;具有健脾開胃、益氣利尿、通乳除濕的功效。
技巧
魚切法:魚肉細,纖維短,易斷。切魚時,魚皮要朝下,刀口要傾斜,最好順著魚刺,這樣切得更幹凈;魚的皮膚上有壹層粘液,不容易切開。如果妳在切魚的時候把手放在鹽水裏壹會兒,它就不會打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