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來看看餐具的區別:刀叉和筷子不僅帶來了飲食習慣的差異,還影響了東西方人的生活觀念。刀叉將不可避免地導致共享系統,而筷子肯定會與圍坐在桌子周圍壹起吃飯的家庭成員相匹配。從壹開始,西方就把自己分成兩部分,這導致了西方人註重獨立和他們的孩子長大後將獨立進入世界的想法和習慣。筷子帶來的用餐系統突出了老年人和年輕人坐在壹起的家庭單位,因此給東方人帶來了相對牢固的家庭觀念。
不同的顏色在不同的國家和民族中代表著完全不同的含義,對不同顏色的偏好可以從整體上反映壹個民族或國家的審美情趣和好惡。在中國的文化背景中,紅色代表幸運、財富、吉祥和慶祝,而在西方的概念中,紅色是血液的顏色,表示沖動、挑釁和動蕩。我們看到西班牙鬥牛士拿著紅布在挑戰牛,紅色會激怒鬥牛。因此,中國人喜歡在喜慶的節日穿紅色衣服,而西方人通常選擇藍色,因為他們認為藍色代表冷靜和沈著。
思維方式的不同在於中國人思維更抽象,而西方人思維更具體。
生活態度的不同在於中國人更註重精神感受,而西方人註重實用性。
在繪畫和雕塑藝術中,中國畫是寫意的,而西方油畫註重人體比例和光學原理。例如,為了表現仙女會飛,中國的人們在仙女的腳下加幾朵白雲來表現飛行的意境。西方人無法理解我們抽象的藝術表達。在西方經典的宗教繪畫中,為了表現天使在飛翔,我們不得不給那些可愛的精靈加上壹對翅膀。因為他們只認為翅膀能飛。在雕刻作品中,中國人更註重想象力和意境。例如,壹只猴子蹲在馬背上,它們的比例幾乎相同,但它們只是表現出壹種意境:立即封侯爵。然而,西方雕塑作品強調現實主義和精致,絕不會產生如此不成比例的藝術作品。
當介紹客人時,中國人喜歡用贊美的話,帶有許多主觀評論。然而,西方人認為在介紹客人時沒有必要評論,所有主觀評論都有壹種強加感。介紹主要突出被介紹人的身份、教育和職位,不應附有外貌和抽象的評論。
西方人更註重個人獨立。被照顧往往被認為是弱者。在給對方提意見或建議時,妳不能讓對方認為妳低估了他的能力,不必教別人如何做。中國人經常通過提供想法和建議來表達他們的關心。
在中國拜訪朋友、親戚和同事是很隨意的。妳不需要為別人的來訪定壹個時間,妳自己去拜訪別人也不需要嚴肅地征求別人的同意。美國人沒有串門的習慣。如果妳平時有什麽要拜訪的話,妳應該提前預約。未經對方同意,隨時隨地上門是不禮貌的。無事可做地打電話聊天也被美國人視為打擾他人私人時間和活動的行為。
中國人缺少擁抱和近親。我們不善於用肢體動作表達人與人之間的友誼和親密,這是壹大遺憾。心理學研究表明,經常被撫摸和擁抱的孩子的心理素質要比不被撫摸和擁抱的孩子健康得多。成年人也壹樣。人們需要觸摸。中國的孩子比美國的孩子更少被擁抱和親吻。當妳大約十歲的時候,很少有人擁抱和親吻妳,包括妳的父母和親戚。除了握手,我們在戀愛之前不會和對方有身體接觸。換句話說,我們通常十年或更長時間沒有密切的身體接觸。在西方文化中,父母和孩子、兄弟姐妹和朋友從小就沒有停止過擁抱和親吻。所有正常人都會有經驗,任何語言表達都不能代替身體的表達。社會學和心理學教科書中都有“肢體語言”這個術語。中國文化缺乏豐富的肢體語言來表達情感和分享。
東方人喜歡把問題復雜化,而西方人喜歡簡單,不想讓自己太累。中國很多人認為西方人單純而有點傻,或者像孩子壹樣,有很重的童心。
西方本質上是壹個道德至上的社會,是壹個契約社會,是我們追求的“和諧社會”。契約社會講究“先說後不亂”,可以是人與人之間口頭或書面的契約關系。有時,應該以法律文本的形式明確雙方的責任和權利。這是對個人權利的保護和對個人利益的尊重。
中國文化講究仁義。在西方,當孩子長大後,父母沒有義務再撫養他們,他們回家吃飯時必須清點每壹分錢。
中西方的教育理念也有很大的差異。壹個美國人在娶了中國妻子後感嘆道:“以前,我認為中國人比美國人聰明。現在我知道中國父母總是強迫他們的孩子學習。他們的職責是教育最好的孩子,甚至是孩子的暑假。美國父母的職責是讓他們的孩子真正享受他們的童年,鍛煉身體,交朋友,去遠足,做他們喜歡的事情。”
美國父母從不幫助孩子做作業。他們認為:如果父母是老師,老師在孩子的學校裏做什麽?如果孩子在作業中出錯,他們不會給他們正確的答案,這將使他們重新思考。他們認為人們怎樣才能在不犯錯的情況下提高自己?他們非常重視孩子的自信心,從不攻擊他們,不說他們有多笨,總是表揚他們。他們也不會讓他們犧牲周末的玩耍時間來學習。中國的父母總是為他們孩子的學習成績感到驕傲。美國父母不太談論孩子的學習,孩子的成績是他們自己的事情,別人無法控制。
中國的教育總是對孩子期望過高。孩子被支配和指責太多,他們會變得脆弱。他們最怕犯錯和失敗,所以為了避免犯錯,他們放棄了提問的機會和在失敗中學習的過程。當孩子長大後,他們不僅失去了創造和想象的能力,還會變得患得患失。因為被強迫後學到的知識、思維、邏輯、推理都是被動的。在當今無情而激烈的競爭世界中,只有強者才能取得成就。中國的教育制度不是為了塑造壹個真正的孩子,而是始終要把孩子變成他想要的樣子。孩子沒有被給予壹個做自己的空間,而是盲從他人所作所為的產物。興趣對大人和孩子都很重要。讓壹個人做他不想做的事只會事倍功半。尊重孩子,把他當成壹個平等的人,和妳享有平等的話語權、批評權和反抗權。聽話的孩子不壹定是好孩子,更不壹定有出息。中國壹再強調他的基礎教育有多紮實,美國孩子的數學和物理有多差。但我們看到的是,美國將永遠走在世界科技的前沿。我們中國每天使用的電腦,包括電腦芯片和運行在其中的大大小小的軟件,有多少不是美國人制造的?
跨文化說話,首先要了解對方文化觀念和中國文化的差異。如果我們用他們的文化理念與他們交流,他們會認為我們會受到關註和尊重。如果我們上升到技巧的層面,我們可以用誠實的概念或中國本土或特色的想法或方法讓對方感到舒適和新奇,對方通常會知道妳非常重視他和尊重他,這樣接下來的業務就會有壹個順利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