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膠州袂秧歌節歷史

膠州袂秧歌節歷史

膠州秧歌的文化背景

膠州秧歌又稱"地秧歌"、“跑秧歌”;民間稱“扭斷腰”、"三道彎",是山東省三大秧歌之壹。膠州秧歌有230多年的歷史,清代膠州包煙屯趙姓、馬姓兩家於1764年逃荒關東,沿途乞討賣唱,逐漸形成壹種邊舞邊唱的形式。返回故鄉後,經多年相傳,不斷改進,到1863年便基本成型,舞蹈、唱腔、伴奏均有壹定程式。演員10人分為鼓子、棒槌、翠花、扇女等5個行當,表演程式有十字梅、大擺隊、正挖心、反挖心、兩扇門等,伴奏樂器除嗩吶外,還有大鑼、堂鼓、鐃鈸、小鑔、手鑼等,唱腔曲牌有30余個。1860年後,又在膠州秧歌的基礎上,創立了秧歌小戲,有35個劇本。1957年,膠州秧歌進京演出,博得好評。嗣後,全國150個文藝團體先後來膠州市學習膠州秧歌,北京民族舞蹈學院還將膠州秧歌列為必修課程。1991年的"中國首屆秧歌大賽"中,膠州秧歌獲優秀獎。

“膠州秧歌”以其輝煌的藝術魅力蜚聲全國,並在2006年成功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膠州大秧歌是山東三大秧歌之壹,其舞蹈、音樂曲牌和情節劇在中國秧歌群體中獨樹壹幟。但膠州秧歌究竟起源於何時,至今尚無定論。

膠東秧歌的起源,急

膠州秧歌是膠東秧歌的代表。

‘膠州秧歌“發展迄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主要流傳在即墨、黃島、膠南、高密等地區。盛行的是膠縣縣城周圍五十裏方圓的地方,尤以大沽河壹帶為最盛。

關於“膠州秧歌”的起源,有壹個傳說:很早以前有李、王兩家(也有說馮、趙兩家的),他們是很要好的親戚,遇到災年,這兩對夫妻,各帶著姑娘、兒子、兒媳婦,打著花鼓,外出逃荒要飯,“膠州秧歌”就是從他們要飯時的化裝演出開始的。傳說他們的演出總是先由壹個人說幾句話就開始走場,舞蹈後,演些小戲。

直到今天“膠州秧歌”女角的舞蹈還保留著背包袱的動作。 膠州秧歌原有“地秧歌”、“跑秧歌”、“三道彎”、“扭斷腰”等名,建國後為了與其他地區的秧歌相區別,因主要活躍在膠州市郊範圍內而統稱為“膠州大秧歌”。

膠州秧歌的演員基本編制為24人,如增加人數必須是雙數遞增,秧歌隊需有壹至二人的組織領導者,負責全隊的事務,俗稱“秧歌爺”。還有壹人由秧歌隊的教練或老演員來充任,叫 “傘頭”。

傘頭必須具有眼明手快、頭腦靈活、口齒伶俐的能力,在演出前念些順口溜或說些吉祥話,語言必須風趣幽默。除此之外,秧歌隊還要有3至5人的教練,專管訓練演員並兼做演員。

秧歌的角色分為“翠花”、“扇女”、“小嫚”、“鼓子”、“棒槌”5種,壹般每種角色2人或者4人,不能單數。翠花為青年婦女和姑娘,表演時動作大方、舒展,表現婦女的潑辣開朗大方、而又溫柔嫻靜的性格。

小嫚為少女,表演動作天真、活潑、俏麗。鼓子和棒槌均為中年和青年男性,鼓子瀟灑詼諧,棒槌英武矯健。

膠州秧歌的音樂伴奏,壹般用旋律優美、音調多變、節奏明快、鄉土氣息濃郁的羽調式民間吹打樂。秧歌的音樂與舞蹈動作配合密切,音樂中用來表現秧歌舞蹈“慢做快收”動律特點的八分音符,貼切典型,樂曲根據舞蹈情緒靈活運用,兩者在力度與速度上高度和諧統壹。

當今,膠州秧歌的獨特風格更加大放異彩,許多外國人專程來膠州學習秧歌,不少當地老藝人被請出去傳授技藝。更為可喜的是膠州秧歌已被編為藝術院校的舞蹈教材,成為全國藝術院校民間舞蹈的必修課程。

膠州秧歌的文化背景

歌舞兼備 膠州秧歌又稱"地秧歌"、“跑秧歌”;民間稱“扭斷腰”、"三道彎",是山東省三大秧歌之壹。

膠州秧歌有230多年的歷史,清代膠州包煙屯趙姓、馬姓兩家於1764年逃荒關東,沿途乞討賣唱,逐漸形成壹種邊舞邊唱的形式。返回故鄉後,經多年相傳,不斷改進,到1863年便基本成型,舞蹈、唱腔、伴奏均有壹定程式。

演員10人分為鼓子、棒槌、翠花、扇女等5個行當,表演程式有十字梅、大擺隊、正挖心、反挖心、兩扇門等,伴奏樂器除嗩吶外,還有大鑼、堂鼓、鐃鈸、小鑔、手鑼等,唱腔曲牌有30余個。1860年後,又在膠州秧歌的基礎上,創立了秧歌小戲,有35個劇本。

1957年,膠州秧歌進京演出,博得好評。嗣後,全國150個文藝團體先後來膠州市學習膠州秧歌,北京民族舞蹈學院還將膠州秧歌列為必修課程。

1991年的"中國首屆秧歌大賽"中,膠州秧歌獲優秀獎。 “膠州秧歌”以其輝煌的藝術魅力蜚聲全國,並在2006年成功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膠州大秧歌是山東三大秧歌之壹,其舞蹈、音樂曲牌和情節劇在中國秧歌群體中獨樹壹幟。但膠州秧歌究竟起源於何時,至今尚無定論。

[編輯本段] 發祥探考 《青島文化誌》說膠州大秧歌的發祥地是馬店東小屯,是闖關東的產物,形成年代為清末民初,筆者曾向該誌供稿人提出過異議,後來該作者告訴我,在編寫《膠州文化誌》征集資料時發現,膠州籍鹹豐九年(1859年)進士宋觀煒十二首《秧歌詞》詩為七言絕句,分別對膠州秧歌六個行當(演員)作了全面描述,後來《膠州文化誌》遂把膠州秧歌的形成年代訂正為鹹豐三年(1853年),其確鑿年代應在1854~1858年間。 筆者生長於膠州大沽河畔的秧歌之鄉,對秧歌的喜愛促使我在近20年間對膠州大秧歌之起源、發展、形式、內容作過較詳盡的考證、研究,提出下列幾點意見,供大家商榷。

壹、單憑宋觀煒十二首詩的成詩年代為依據,沒有其它例證。 二、據乾隆版《膠州誌》載:“上元,張燈火,陳雜劇,喧鬧竟夜”。

該誌成書於1752年,經查多種資料,膠州在1752年之前無任何雜劇。誌中的“雜劇”,應該指的是膠州秧歌劇。

三、《膠州市文化誌》載東小屯“馬、趙二姓,棄家闖關東。在逃荒路上,從乞討賣唱,後改為邊舞邊唱,逐漸形成了壹些簡單的舞蹈程式和具有膠州地方色彩的小調,他們重返家鄉後,經過代代相傳,提煉加工,至清朝中期,逐漸成為定形的舞蹈秧歌,”此說忽略了關鍵問題“秧歌”壹詞的由來。

秧歌,起源於農業勞動,是南方勞動人民插秧所唱的勞動小曲。膠州所以有南方秧歌,是因為膠州在唐宋時期是北方最大的港口。

北宋時期作為北方唯壹設置市舶司的碼頭,與江南有著密切的聯系。隨著與南方商業貿易的往來,南方的文化藝術如秧歌等勞動小曲也隨之傳至北方。

膠州秧歌應該是引進江南地方曲調,吸收了北方雜劇的精華,形成的新藝術形式。 膠州秧歌從藝術形式和類別上看,是壹種戲劇,不是單純的舞蹈和歌唱。

它有劇本,有道具,有曲牌,演員有行當,是壹種形式活潑的歌舞劇。這樣壹個形式多樣、文化內涵豐富的地方劇種,不可能形成於壹個不足百戶的邊遠村莊,而應該是圍繞膠州海運文化應運而生。

從其曲牌、行當等藝術因素分析,膠州秧歌的形成是經歷了壹個比較漫長的過程,它與南宋以來的雜劇、曲牌演唱有關,筆者根據膠州秧歌的曲牌、角色、表演形式以及流傳地域文化特征等因素推斷,膠州秧歌與元雜劇有著密切的關系,其起源的時間至少應在宋末元初。 膠州秧歌劇與雜劇有關的壹個重要證據是膠州秧歌劇的表演形式。

膠州大秧歌是廣場(街頭)四方連續的可視性表演形式,演員表演面對的是叫周觀眾。據考證,這種表演形式來自於早期的戲劇。

顧學頡著《元明雜劇》:“近年在晉、陜、豫交界地區發現的宋遼金元時代的戲臺遺址,不下十來處之多。其中最早的名為‘舞亭’,是個建築在露臺上而的亭子,可供四面觀眾觀看。”

這說明中國戲劇的前身,是從民間廣場表演藝術發展而成的。膠州秧歌劇壹直保留了廣場藝術(街頭)形式至解放初,後被文藝工作者在不斷借鑒其表演藝術形式的同時,把具有完整內容性的表演部分刪去戲劇部分,最具代表性的部分就這樣被人們遺忘了,但惟壹能夠窺見其古老形式的是演出前打場子的舞蹈部分。

膠州秧歌與雜劇有關的第二個重要證據是角色行當。 “元雜劇中演員的角色(行當),可分四大類別,即末、旦、凈(包括醜)、雜,而以末、旦二色為主,每類之中又各分許多細目(顧學頡著《元明雜劇》)。”

膠州秧歌劇中演員也有角色(行當),其角色分別是:小嫚(花旦)、扇(花旦兼青衣)、翠花(青衣兼老旦)、棒槌(末,也就是現在的小生兼武生)、鼓子(老生兼醜)、膏藥客(雜)。元雜劇中演員的角色與膠州大秧歌劇中演員的角色驚人地相似,也非常符合那個時代的特征,這不是巧合,而是那個時代傳遞給我們的直接信息。

王國維在《余論》中有過壹個總括的說明:“我國戲劇,漢魏以來,與百戲合,至唐而分為歌舞戲及滑稽戲二種,宋時滑稽戲尤盛,又漸籍歌舞以緣飾故事,於是向之歌舞戲,不。

膠州市革命歷史事件

膠州事件,書名。

又名《拳匪之禍首》。民國初年若虛撰。

壹冊。作者早年曾旅居膠州壹帶,此書即其據所見所聞寫成。

較詳細地敘述了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曹州教案”(又稱“巨野教案”)的發生、德帝國主義強行出兵霸占膠州灣的具體經過及其後德軍暴行等情況,並指出:“……膠州之劫奪,乃我國開國五千年來未有之慘禍,為我國滅亡危險之起點”;而各國紛紛效尤,“我國父老子弟推源禍首,無不恨德人之取膠州”,表現出強烈的愛國情緒。另外,書中還對義和團的活動略有涉及。

對研究“曹州教案”、德占膠澳及義和團運動在山東興起的原因等情況,均有壹定的參考價值。收入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資料專刊·義和團史料》(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上冊。

膠州秧歌的介紹

膠州秧歌又稱地秧歌、跑秧歌,當地民間稱扭斷腰、三道彎,是山東省的漢族民俗舞蹈之壹,屬於三大秧歌之壹。膠州秧歌有230多年的歷史,清代膠州包煙屯趙姓、馬姓兩家於1764年逃荒關東,沿途乞討賣唱,逐漸形成壹種邊舞邊唱的形式。返回故鄉後,多年相傳改進,到1863年成型,舞蹈、唱腔、伴奏均有壹定形式。

秧歌舞的歷史發展

秧歌舞起源於古代農業勞動,漢族勞動人民在田間辛苦插秧、耕耘,耘田的勞動,以敲鑼打鼓,用來助興,其實早在宋代就有農事中唱秧歌的記載。後來人們不斷豐富發展,將農民們勞動之余自娛自樂的形式,歌舞都統稱為秧歌。現今廣義的秧歌大致有三種類型:

唱歌舞蹈小戲。 狹義的秧歌只指秧歌舞。之後扭秧歌更發展成為壹種唱腔和舞姿,但又因各地地理環境的差異,群眾感覺,而表現出不同的風格特色。例如陜北秧歌健壯明朗,自由奔放,東北秧歌生動活潑、幽默俏麗,山東秧歌豪邁粗獷、舒展大度等。

現在的秧歌舞樣式除了保留了傳統的扭、高蹺、腰鼓、花棍、旱船,又加進了現代的舞蹈、滑雪舞、扇子舞、燈舞等。秧歌的音樂由原來較為傳統的民樂,好像嗩吶、鑼鼓、鈸等,發展到電子樂,不同的高科技樂器。音樂的旋律不僅僅有原來的秧歌調,還加入了民樂合奏、搖滾樂等。

膠州秧歌節2012什麽時候舉行

妳好!第三屆中國秧歌節將於5月初在我市盛大開幕,此次秧歌節以 “龍騰盛世舞秧歌”為主題,活動時間從前兩屆的3天延長至1個月。期間,將舉辦大型主題晚會、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制作展、全國精品秧歌展演、全國中老年健身秧歌比賽等十大板塊活動。

其中,大型主題晚會將於5月25日在膠州三裏河公園舉行。屆時,擬邀請著名歌唱家譚晶演唱中國秧歌節主題曲,全國多支代表性秧歌隊伍將登臺獻藝。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制作展將在膠州少海中國秧歌城內舉辦,天津泥人張傳人、北京內畫壺藝術家、蘇州刺繡藝術家、浙江烙畫藝術家、景德鎮公孫窯傳承人等20多位民間藝術家將現場展示絕活。全國精品秧歌展演將邀請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優秀秧歌隊和我市優秀秧歌隊伍集中亮相。全國中老年健身秧歌比賽將吸引全國30個省市的代表隊參賽,並參加大型踩街巡遊表演。此外,還將舉行中國秧歌攝影展、全國書畫名家邀請展、美食文化周、頒獎典禮等活動。

我與膠州大秧歌作文

“‘營海杯’我與膠州大秧歌”有獎征文啟事 為進壹步挖掘膠州秧歌深厚的文化底蘊,擴大影響力,豐富第二屆中國秧歌節內涵,經研究,決定組織舉辦“‘營海杯’我與膠州大秧歌”有獎征文活動。

現將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壹、主辦單位 市委宣傳部、市文明辦、新聞中心、教體局、文化局、營海街道辦事處 二、征文時間 即日起至2010年5月31日止 三、征文要求 緊緊圍繞膠州秧歌積極向上的主題,突出膠州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展示膠州深厚文化底蘊和市民良好精神風貌,體裁、字數不限。

四、獎勵辦法 本次征文將評出壹、二、三等獎。其中壹等獎獎品500元,二等獎獎品300元,三等獎獎品200元,紀念獎若幹名,並頒發證書。

參賽作品統壹發送至電子郵箱(jzxcb8070@sina),作品要註明作者姓名、性別、年齡、單位、通訊地址、聯系電話、郵政編碼等,以便聯系。紙質件請郵寄至北京路1號市級機關辦公大樓449房間。

聯系人:張連業 電話:82288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