啾啾螺,是泉州獨有的壹道夏天夜市小吃,吃這道螺仔的時候,需要氣沈丹田,猛壹吸才能吃到不如鼻屎大的螺肉,吸螺肉發出“啾啾”的聲音,被形象的叫做啾啾螺。而且這種螺在菜市場買不到,大酒店吃不到,只有集中在工人文化宮及西街部分的夜市攤裏,才能找到它的身影。
啾啾螺,又叫織紋螺、黑螺,個頭也就2厘米長的大小,生長在泉州附近鹹淡水交界處的灘塗上,沒有人工養殖,所以產量不高。每到夏天的時候,黑螺才肥美有肉,全靠漁民在灘塗上壹個壹個撿來,再批發給小販,小販再定點賣給幾家專門做夜市大排檔的攤子。
泉州工人文化宮百源池旁邊的壹排大排檔,夏天的時候,全是沖著啾啾啾來的食客,三五好友聚在小桌子前,幾瓶啤酒,壹片啾啾聲此起彼伏,呼和著邊上的南音曲調,在泉州人的眼裏,確是那麽的和諧,那麽的自然而然,@優嶽7 很長壹段時間就是那裏的常客。
花費了很大的篇幅來介紹啾啾螺,制作過程三兩句話就能港清楚,就像是簡簡單單的壹盤螺子,幾瓶啤酒,又壹個簡簡單單的夜晚,壹切都很滿足。要不是考慮到朋友們在閱讀文章急切想了解制作方法,@優嶽7 能和妳聊壹個晚上的啾啾螺,因為,我的那些青春美好時光,都用在啾啾啾了。
①啾啾螺洗凈,剪去尾端尖角,鍋中註水燒開,放入螺子焯10秒左右,撈出;
②放入搪瓷牙罐裏,加入花生醬、海鮮醬油、辣椒油、蒜蓉醬、姜汁、麻油,蓋上蓋子,動作優雅的像個調酒師,上下左右的搖晃著,讓螺仔入味,即可裝盤。
夜晚、大排檔、啤酒、“啾啾螺”……在泉州,妳壹定不能錯過這樣美味可口下菜的“啾啾螺”,但是除了當地人,很多人是不懂得,這個“啾啾螺”到底是什麽?這個螺市面上有賣嗎?要怎麽做才好吃呢?
別急,接著往下看↓↓↓
其實泉州這個“啾啾螺”也就是俗稱的織紋螺,因為很多人喜歡在吃這個螺的時候,會將螺放入唇中吮吸,經常發出“啾啾”聲,因此又被稱為“啾啾螺”。
想要吃上這樣壹道地道的“啾啾螺”,妳可以試著自己做壹下哦~
首先,我們要將這個俗稱“啾啾螺”的織紋螺洗幹凈,可以多洗幾遍;然後燒水將這個螺用滾水燙過,最後,只要加入辣椒油、辣椒油、花生醬、蒜蓉醬、麻油等調料,攪拌均勻,使得這個“啾啾螺”入味即可,如果不急著享用,可以放置悶壹下會跟入味更可口哦!
當然,也有人說,這個俗稱的“啾啾螺”其實是很有毒素的,這種織紋螺吃後很容易中毒,甚至還有可能導致人死亡。當然,也不是說這個螺都不能吃,只是要提醒的是,在5月-8月期間,要特別註意!(海峽網 黃小群)
泉州市,位於福建省東南沿海。 歷史 悠久,物產豐富。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也是閩南文化的源頭。唐宋以來,泉州人利用豐富的物產,發明了數不勝數的傳統 美食 。
土筍凍看著嚇人,不過吃起來的口感卻是非常的小清新,就像是海鮮味兒的果凍。
土筍的學名叫做星蟲,是壹種生長在海邊灘塗上的蟲子。在泉州,以晉江安海出產的土筍凍最為地道。
跟所有海邊城市壹樣,泉州人最喜愛的夜宵還是海鮮。如果想要吃得休閑壹點,那麽妳壹定不要錯過廣場夜市、街邊小店裏的這種食物!
這種“啾啾螺”又叫黑螺,生長在海邊鹹淡水交界的地方。肉質鮮嫩,略帶甜味。小黑螺雖然個頭小,卻深受泉州人的喜愛。
泉州人吃這種螺的方式很奇怪,首先將螺剪掉尾巴煮熟後,然後用花生醬帶殼涼拌著吃。
吃“啾啾螺”,對於外地人來說可能沒那麽容易,但是對於泉州人來說就是小菜壹碟。隨著嘴巴裏發出的“啾啾”聲,壹口壹個。有的人甚至都不需要手的輔助。
來到了福建,必吃的還有魚丸!在泉州,吃魚丸的方式就是高湯煮壹下,然後加壹點青菜。這種食物叫做水丸湯。
泉州人喜歡吃手工魚丸,吃起來更有彈性、更鮮嫩勁道!
在泉州,還有壹種世代流傳的傳統小吃,那就是面線糊。吃面線糊的時候,糊是現成的,顧客可以自己選擇添加配料。
面線糊是出門在外的泉州人最難以割舍的家鄉味道。
面線也是泉州特產,比粉絲更細,而且它是用小麥粉做出來的。
面線到底有多細呢?《消費主張》記者找來了壹根小號的繡花針,想要試試看面線能不能從針鼻裏穿過去。結果,記者很輕松就把3根面線穿過了這個小小的繡花針。而這麽細的面線竟然全都是純手工拉出來的!
在泉州,夜市 美食 不僅僅有各式各樣的閩南大菜、傳統小吃,還有最受歡迎的甜品——石花膏。
從櫃臺上的水果、豆子等配料中任意挑選四種,然後加上蜂蜜和冰水,這壹碗甜品就可以吃了。
實際上這壹碗甜品叫做四果湯,因為裏面可以任選四種配料。不過,大部分人必選的壹種配料就是石花膏,這看起來像是果凍的石花膏,竟然是用壹種叫“海石花”的海草做出來的。
跟大部分的泉州傳統小吃壹樣,石花膏也有幾百年的 歷史 了,而這家石花膏店也已經傳承了好幾代人。
這道 美食 看著嚇人,味道卻是小清新!
土筍凍看著嚇人,不過吃起來的口感卻是非常的小清新。《消費主張》記者感覺,就像是海鮮味兒的果凍。
少霞 美食 愛好者:加上料,就不會覺得那麽恐怖了吧,加的是醬油、醋,還有蒜蓉,試壹下。
《消費主張》記者:脆脆的,很清爽,根本吃不出來是蟲子,像是甜點的感覺,但是又帶點酸味兒。
少霞 美食 愛好者:夏天吃特別開胃,這個凍狀的東西是蟲子煮完之後,它有很多膠質,相當於是膠原蛋白。
土筍的學名叫做“星蟲”,是壹種生長在海邊灘塗上的蟲子。在泉州,以晉江安海出產的土筍凍最為地道。
這家土筍凍的老板王麗華就是安海人,每天早晨,王麗華家都會有送貨員送來當天挖出來的星蟲。在沒有處理之前,星蟲的全身都是黑色的。
星蟲送來後,需要先清洗幾遍,還要將星蟲從頭部剪開,去除掉內臟。
王麗華 土筍凍店主:裏面全部是水,有兩條腸子,壹條是黃色的,壹條是黑色的,黑色的很有營養,這條黃色的就不可以吃。壹天要進貨壹百多斤,當天都能全都賣光,銷路很好。
內臟處理完之後,還需要繼續清洗很多遍,直到洗蟲子的水變清。就可以把星蟲放到鍋裏煮了。
負責煮蟲子的是王麗華的兒子肖進源,他今年剛剛30歲,幾年前辭掉了工作,回來接手了這項最重要的任務。炎熱的夏季,因為怕影響火候,廚房裏卻不開風扇也不能開空調,肖進源常常都是汗流浹背。
鍋再次燒開之後,肖進源馬上就把星蟲撈了出來。
肖進源 王麗華兒子:土筍如果下水煮太久,土筍可能會不好吃,有可能會硬。
用勺子把星蟲表面黑色的皮摩擦下來之後,還要再重新扔回柴鍋裏熬成湯,因為膠原蛋白就在這層表皮裏。而脫完皮的星蟲已經變成了白色。
把湯放涼之後就可以裝盒了,除了裝湯,每個盒子裏還要再放7到8條蟲子。
湯和蟲子分裝完畢之後,就可以放進冰櫃了。這樣,它們才能變成真正的土筍凍。
雖然很辛苦,但是王麗華的兒子、女兒還是回來繼承了這項,從他們祖輩傳了四、五代人的手藝。
肖進源 王麗華兒子:我們可以把這些比較好壹點的東西傳承下來,讓別人也可以吃到比較(正宗)的土筍凍。
前方有螺,要不要去“啾啾啾”壹下呢?
跟所有海邊城市壹樣,泉州人最喜愛的夜宵還是海鮮。如果想吃得簡單壹點,在街邊隨處都可以吃到土筍凍。如果想吃得隆重壹點,他們會開車到海邊吃吃海鮮大排檔、劃劃拳。而如果想要吃得休閑壹點,那麽妳壹定不要錯過廣場夜市、街邊小店裏的這種食物!
美食 愛好者少霞帶《消費主張》記者來的是壹家專門吃螺的店,這裏只有壹種食物,那就是各式各樣的小海螺。
這種“啾啾螺”只有半個小拇指指甲那麽大,雖然尾部已經被剪掉,但是《消費主張》記者吃起來,依然覺得沒有那麽容易。
少霞 美食 愛好者:妳的嘴唇要有爆發力,在關鍵時刻,吸壹吸。
《消費主張》記者:我吸出來了,成功了,確實不容易。我雖然吸不到肉,但是我能吸到花生醬,花生醬好好吃,甜甜酸酸的。
少霞 美食 愛好者:花生醬點擊率是最高的,80%的人都會點這樣的,而且很香,然後螺的味道又很鮮嫩,脆脆的,所以綜合起來就是又甜,又酸,又香,又嫩。
這種“啾啾螺”又叫黑螺,生長在海邊鹹淡水交界的地方。肉質鮮嫩,略帶甜味。小黑螺雖然個頭小,卻深受泉州人的喜愛。泉州人吃這種螺的方式很奇怪,首先將螺剪掉尾巴煮熟後,然後用花生醬帶殼涼拌著吃。“啾啾螺”好不好吃,主要取決於花生醬的味道。
要把螺跟花生醬拌勻,靠的不是攪,而是搖!不過,搖螺靠的不是蠻力,而是要用技巧,要讓花生醬進到每只螺的殼裏,讓螺肉充分入味。
搖“啾啾螺”時發出的“哐哐”聲和吃“啾啾螺”時發出的“啾啾”聲,是泉州夜市的壹道特殊風景。在大街小巷、廣場、大排檔,只有妳遠遠地聽到了這清脆的“哐哐哐”的聲音,妳就可以開始考慮了,前方有螺,要不要去“啾啾啾”壹下呢?
這道甜品吃上壹口,夏天不再難過!
《消費主張》記者沒有想到,吃壹碗甜品竟然還要大排長龍。而且排隊的人裏,還有很多人都是大老遠特意過來的。
消費者:排隊排到手機沒電了,有20分鐘了。
消費者:我們從晉江開車過來吃的。
排這麽長的隊伍就為了吃壹碗不到十元錢的甜品,究竟能有多好吃呢?終於排到《消費主張》記者了,從櫃臺上的水果、豆子等配料中任意挑選四種,然後加上蜂蜜和冰水,這壹碗甜品就可以吃了。
少霞 美食 愛好者:這是石花膏,冰冰涼涼,沁人心脾。像布丁,像果凍,非常解暑,清涼解毒。
實際上這壹碗甜品叫做四果湯,因為裏面可以任選四種配料。不過,大部分人必選的壹種配料就是石花膏。
令《消費主張》記者驚訝的是,這看起來像是果凍的石花膏,竟然是用壹種海草做出來的。
海石花,生長在海邊的礁石上,跟貝殼生長在壹起。所以海石花在使用之前,必須先把裏面的貝殼揀出來。挑完貝殼之後,還需要將海石花清洗幹凈。
海石花要沖洗很多遍才能徹底洗凈,然後就要放進鍋裏用清水熬煮上五、六個小時,把海石花裏的膠質熬出來。然後將熬完的液體過濾出來,放在通風的地方靜置七、八個小時,就會凝結成凍狀。最後用工具刮成絲狀,就可以靜候食客了。
在泉州,還有壹種世代流傳的傳統小吃,那就是面線糊。
吃面線糊的時候,糊是現成的,顧客可以自己選擇添加配料。這家面線糊有包括海鮮、肉類、蔬菜等二十多種配料可供選擇,壹般選三種就把碗加滿了。最後再撒壹點白胡椒粉、滴壹滴當歸酒。壹碗熱氣騰騰的面線糊就可以吃了。
少霞 美食 愛好者:湯頭好,大骨湯下去熬的。
《消費主張》記者:我現在可以理解為什麽叫面線了,真的就像縫衣服的線壹樣,特別細。
當地人說,吃面線糊壹定要搭配油條,其實最早的時候,面線糊裏就只有油條壹種配料。
這家面線糊的老板叫謝錫國,當地人稱他為“國仔”,他年輕的時候,是踩著三輪車到街上賣面線糊的。
面線糊是出門在外的泉州人,最難以割舍的家鄉味道。謝錫國說,泉州有數不清的面線糊店,每家的味道都不壹樣。這是因為每家的湯底都是按照自己的喜好,用自己的配方煮出來的,可以說是壹家壹味。
他家的面線糊湯底中除了高湯,還加了蝦肉、蟹肉、魚肉蓉等等。湯鍋煮開後,就該加主角——面線了。
面線非常纖細,需要邊加邊攪,防止黏連成坨。加完面線後,還需要再加入澱粉芡汁,使湯汁更加濃稠,這也就是它被稱為“糊”的原因。面線也是泉州特產,比粉絲更細,而且它是用小麥粉做出來的。
面線到底有多細呢?《消費主張》記者找來了壹根小號的繡花針,結果,記者很輕松就把面線穿過了繡花針。然後記者又試了第二根,第三根。這個小小的繡花針的針鼻裏,竟然穿過了三根面線。而謝錫國卻告訴《消費主張》記者,這麽細的面線竟然全都是純手工拉出來的!
泉州市的永春縣蓬壺鎮以制作手工面線聞名,這裏就是壹家專門制作手工面線的工廠。
林煥文 拉面線師傅:力道最關鍵,要巧勁,抻、拉、甩都要巧勁。
面線拉好之後,要在太陽底下進行晾曬,這樣面線會變得更細,而且更利於保存。
織紋螺 運氣不好 吃這種螺搞不好就成最後壹餐了 對於有風險性的食物 不碰為好 !
不是說這種螺有毒不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