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臘風腌,蓄以禦冬”。小雪壹到,氣溫急劇下降,天氣變得十分幹燥,正是加工臘肉的好時機。所以,不少農家開始動手做香腸、臘肉,等到春節前後,剛好是壹餐美味。
2、吃糍粑
在南方的某些地方,還有農歷十月吃糍粑的習俗。糍粑是用糯米蒸熟搗爛後所制成的壹種食品,是中國南方壹些地區流行的美食,也是南方地區傳統的節日祭品,最早,農民用來祭祀牛神。
3、吃刨湯
小雪前後,土家族群眾又開始瞭壹年壹度的“殺年豬,迎新年”民俗活動,給寒冷的冬天增添瞭熱烈的氣氛。吃“刨湯”,是土家族的風俗習慣。在“殺年豬,迎新年”民俗活動中,用熱氣尚存的上等新鮮豬肉,精心烹飪而成的美食稱為“刨湯”。
4、曬魚幹
小雪時臺灣中南部海邊的漁民們會開始曬魚幹、儲存幹糧。烏魚群會在小雪前後來到臺灣海峽,另外還有旗魚、沙魚等。臺灣俗諺:十月豆,肥到不見頭,是指在嘉義縣布袋壹帶,到瞭農歷十月可以捕到“豆仔魚”。
5、腌菜、儲備冬菜
小雪時節,大部分地方的天氣已經比較寒冷了,要知道春夏秋三季可以有新鮮蔬菜吃,冬季天寒地冷,不能種植蔬菜了,就只好提前儲藏好,諸如土豆、大白菜、蘿蔔、洋蔥等耐儲蔬菜,就成了冬日餐桌上的主菜了。除此之外,人們還會腌制各種鹹菜等,以備冬天食用。
6、做手工
在農村,由於天氣原因,外面大規模的農事活動已經結束。人們會在屋裏做壹些簡單的手工勞動,做竹編,紡織等。
7、收集雪水
在有些地方,如果小雪節氣這天下雪了,會收集雪水,裝在壹個瓷器裏,認為雪水可以治療火瘡、熱毒。當然,這只是民間的壹種傳說。
小雪節氣的農事活動1、黃河中下遊
小雪節氣期間,北方各地最低氣溫多在零下,應該做好牲畜的防寒保暖工作。黃河中下遊的華
北地區正值初雪期,在降水較少的時期,小雪的到來意義非同小可。
河北:“小雪雪滿天,來年必豐年。”這是農民朋友對小雪節氣時下雪的贊揚,此時的雪水能抗旱防寒。
山東:“小雪收蔥,不收就空。蘿蔔白菜,收藏窖中。小麥冬灌,保墑防凍。植樹造林,采集樹種。改造澇窪,治水治嶺。水利配套,修渠打井。”
河南:“立冬小雪,抓緊冬耕。結合復播,增加收成。土地深翻,加厚土層。壓砂換土,凍死害蟲。”
2、長江中下遊
小雪期間,長江中下遊開始進入冬季,部分地區可見初霜。但初雪來得遲,壹般在12月中下旬。這壹地區在小雪節氣期間開始了小麥、油菜的田間管理,並開始積肥。
江蘇:“立冬下麥遲,小雪搞積肥。”
上海、浙江:“立冬小雪北風寒,棉糧油料快收完。油菜定植麥續播,貯足飼料莫遲延。”
3、華南
福建、廣東:小雪期間地裏仍有莊稼,有諺語可查。福建當地有:“小雪點青稻”的說法,青稻指的是晚稻。廣東則有:“小雪滿田紅”,大雪滿田空“,這裏所謂的紅,不是指紅顏色,而是指農活多,此時開始收獲晚稻,播種小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