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天泉山深處的文化古縣

天泉山深處的文化古縣

妳可能不知道天全縣,但妳壹定聽說過二郎山。20世紀50年代初,人民解放軍進軍西藏,以不可戰勝的英雄氣概,在二郎山陡峭的巖壁上開辟了壹條通衢大道。以此為背景的歌曲《唱響二郎山》傳遍了全國。

天全縣位於四川盆地西緣,二郎山東麓,面積2400平方公裏,人口1.5萬。東與成都相連,西與康定相連,國道365,438+0.8貫穿全境,是西藏的咽喉。

古代移民的長期感受

根據專家研究和歷史文獻,早在新石器時代,天泉就有人類居住,這是古代邊強人居住的地方。大約公元前16世紀,人建立了壹個移民國家,並以移民陽(今石羊鎮)為首都。移民國家物產豐富,疆域遼闊,除了今天的天泉境界外,還包括滎經、寶興、廬山和雨城區的部分地區。移民國家發展迅速,繁榮了人民。歷經夏、商、周、秦四個朝代,成為中國西南地區的大國。公元前202年,漢高祖劉邦平定巴蜀,統壹全國,但古代移民國家仍然對舊制度進行攻擊。公元前135年(漢建元六年),漢武帝開發疆土,派司馬相如為使,向西南稱臣,邛崍、汝、讓、遷等國君主歸附漢朝,請為內臣。至此,移民國家的歷史宣告結束。

田泉舉杯解惑

土司制度又稱“地方官制度”,是統治者為了實現“以夷治夷”的目標而推行的壹種封建領主制度。冊封的土司在政治上依靠封建王朝,冊封世襲,將新疆劃分為不同的部分,在軍事上實行兵制。通過種植官田和服兵役的方式,農奴被組織成地方官員的武裝力量,維護他們的統治並接受朝廷的命令。地方官員不僅是當地的最高政治統治者,也是當地的大領主,他們掌握著軍政財權,有權“殺掠”農奴。在經濟上,地方官員是所轄土地的最高所有者,他們實行勞動地租和實物地租等經濟剝削。文化教育只允許當地官員的子女學習武術,而當地人的後代則世代為奴,不允許受教或升官。土司統治的地區地域偏遠,幅員遼闊,交通不便,經濟文化十分落後,有些地方還保留著奴隸社會的特征。

公元880年,唐僖宗被黃巢起義軍擊敗,逃往成都,並建立了逃亡政府。此時,雅安地區發生了叛亂。經過壹段時間的喘息和力量聚集,唐僖宗的逃亡政府鞏固了其政權,並派遣江南臨江府的高步西和太原人楊端率領西征並進入天全平息叛亂。叛亂平息後,高楊和他的妻子留了下來,並被朝廷授予土司稱號。高楊二土司以石羊、新昌、程響、老廠為根據地,不斷壯大勢力,逐步控制了今天雅安境內的天全全境和寶興、蘆山、滎經部分地區,後擴張到今天的瀘定、康定,形成了割據局面。高步西和楊端死後,他的兒子和孫子繼續掌管高和楊的部隊,並在天全發展。直到清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清朝實行大規模“還鄉”,統治天全790多年的土司制度才壽終正寢。

與其他地方相比,天全的土司文化有其特殊的標誌,即漢人充當土司,土司制度比其他地方更早。天全縣大坪鄉坡林村幸存的石頭寨遺址,鐫刻著790多年來天全縣土司制度的興衰變遷。此外,還有具有藏漢文化特色的土司牌坊、土司墓葬和民居,這些都見證了天全的土司文化。

茶馬古道遐想

在天全的群山中,隱藏著壹條神秘的古道。這條古道全長180公裏,穿越溝壑、吊橋、盤山公路和森林,蜿蜒至通往藏區的原野叢林。這條神秘的古道是繼南方“絲綢之路”之外,連接漢藏民族經濟文化的又壹條重要紐帶——茶馬古道。

與藏區毗鄰的天全縣從唐代開始種植茶葉,規模不斷擴大。其生產的粗茶和散茶暢銷市場,並逐漸傳入康藏地區。

在藏漢民族以茶換馬的貿易中,由於路途遙遠,騾馬出行困難,加上運費過高,制茶主要靠人力。仁北夫人被稱為“北戈爾”,而“北戈爾”通常在農閑時以十人或八人壹組前往茶館收集茶包,隨身攜帶玉米包子和鹽,手持T形拐杖,開始艱難的運茶之旅。久而久之,“背二哥”的血肉之軀踏上了壹條如歌般的傳奇古道。至今,在這條古道上,兩寸多深的拐子窩還歷歷在目;在道路旁的石墻上,有各種雕像、佛像和宗教箴言;在樹下,在巨石旁,在洞穴裏,妳仍然可以找到丈夫們過去睡覺的地方。

藏漢佛教文化的融合與發展

天全縣地處藏漢民族走廊地帶。由於經濟文化活動頻繁,藏傳佛教也從藏區傳到了天全。天全境內寺廟眾多,其中以紅嶺山最為著名。

據相關文史資料記載,紅嶺山寺廟的修建始於唐代開元年間,自宋代以來,藏民陸續前來朝拜。元朝時,當時的藏王贊普金撥銀修建了成宗皇帝廟,占地1.80平方米,現址尚存。清朝和民國時期,紅嶺山的香火非常旺盛,有65,438+028個亭子和千余個亭子。光緒年間,十二世達賴喇嘛曾在紅陵山成宗殿講經數月。民國初年,九世班禪還曾前往成宗皇後廟念佛講經20多天。1935年,許將軍去紅嶺留宿。20世紀40年代初,西康省省長劉邀請各界知名人士考察西康。張大千、葉、雅圖等名人曾在紅嶺寫生、作詩。由此可見紅陵山在藏傳佛教和漢傳佛教中的重要地位。

紅色家鄉革命老區

在中國工農紅軍波瀾壯闊的二萬五千裏長征中,中央主力紅軍第壹軍曾在天全渡過天全河,在三姑屯激戰,為實現壹、四方面軍會師勝利奠定了堅實基礎。毛澤東、周恩來、朱德、薄谷開來、張聞天等中央領導人曾在天全縣停留,紅軍曾在天全縣休整。然後,他們經過廬山和寶興,越過金笳山脈向北進軍,粉碎了蔣介石“在川南徹底消滅紅軍”的陰謀。

10月初,張率紅四方面軍南下,在10攻占天全城後,在天全駐紮了108天。紅四方面軍在仁義鄉建立了紅軍總政治部,在老廠鄉建立了“紅軍大學”和紅軍總醫院。大崗山戰役出奇制勝,興業鄉擊退國民黨追兵,峽口壩浴血奮戰突破重圍。最後退出新昌董家山,北上抗日。

紅軍第壹、四方面軍先後在天全建立蘇維埃政權,發展地方武裝,扶貧打土豪分田地,播撒革命火種,喚起了天全人民的革命鬥爭意識。

紅軍壹、四方面軍長征經過天全時,時間跨度長,活動範圍廣,發生了許多重大事件,留下了許多珍貴的革命遺跡、戰鬥遺址和史料,成為天全人民寶貴的精神財富。特別是紅四方面軍在張拒絕執行中央抗日指示的情況下進入天全,使以朱德為代表的廣大紅軍指戰員在突破國民黨封鎖和包圍的同時,不得不與張在黨內展開鬥爭。北上抗日的想法最終能從天全實現,不僅體現了全黨全軍的精誠團結,也證明了即使在危險復雜的歷史背景下,紅四方面軍的黨心、軍心始終向著黨中央。

天全縣保存完好的紅四方面軍遺址不僅能真實反映紅四方面軍在天全縣的英勇歷史遺跡,還能再現張建立偽中央政府分裂紅軍、分裂黨的真實歷史。了解紅軍、二萬五千裏長征和中國革命,使天全成為不可或缺的歷史陳列館。

當今世界,文化實力已成為壹個國家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重要標誌,文化產業成為方興未艾的新興產業。黨的十六大提出了發展先進文化的歷史任務。天全縣除了遷都文化、土司文化、茶馬文化、佛教文化、紅軍文化外,天全縣的北府文化、二郎山文化也源遠流長。

據天全縣縣委書記、縣人大主任向慧麗介紹,天全縣自公元前65438年建縣以來,已有21115年的歷史,文化底蘊極其豐厚。為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精神,充分發揮文化生產力作用,以文化旅遊優勢推動當地縣域經濟跨越式發展,今年以來,天全縣黨委、政府提出了文化強縣戰略,成立了紅軍文化、土司文化、藏漢佛教文化、移民首都文化等五大文化工作室。通過對縣域內現有人文旅遊資源的挖掘整理,全面提升天全文化品位,打響天全高品位文化品牌,促進天全文化旅遊產業持續協調健康發展。

目前,天全縣5個文化工作室通過實地采訪和調查,編寫了壹套三部約40萬字的地方文化叢書,收集了6543.8萬余張圖片,錄制了6543.8萬余分鐘的視聽資料。擬恢復茶馬古道、土司文化遺址,建設紅軍廣場、紅軍圖書館,開發655438+08國道。我相信,到那時,天全這顆鑲嵌在二郎山腳下的璀璨明珠將作為祖國西部的文化強縣大放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