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泉州、漳州、龍巖、南平。
三明
地處福建西北部,位於武夷山與戴雲山脈之間的閩西北山區,是福建省新興的工業城市和重點的“綠三角”旅遊區。獨特的歷史和地理環境,使得三明市(寧化石壁)成為中國歷史上由北向南客家大遷徙的中轉站,被譽為“客家的搖籃”。三明歷史悠久,名勝頗多,這裏有被譽為“天下第壹湖山”的泰寧金湖,有被著名地理學家徐霞客稱作“此處最奇”的永安桃源洞“壹線天”,還有猶如“神仙洞府”的將樂玉華洞、寧化天鵝洞群、沙縣七仙洞、明溪玉虛洞等。
還有許多明代建築群、石雕群等古跡。三明素有“綠色寶庫”之譽,全市森林覆蓋率73.8%,將樂境內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龍棲山樹種達610種,被譽為罕見的林木“大觀園”;三明市郊的格氏栲省級自然保護區,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格氏栲天然林,被中外學者嘆為觀止;省級自然保護區沙縣蘿蔔巖楠木林和永安天寶巖分別被專家譽為“福建的西雙版納”和“天然的生物種質基因庫”。碧藍如洗的蒼穹,綠樹成蔭的街道,也讓三明成為中國著名的文明城市和衛生城市。
2.泉州
地處福建省東南部,北承省會福州、莆田,南接廈門,東望臺灣寶島,西毗漳州、龍巖、三明,是福建三大中心城市之壹,也是著名僑鄉和港澳臺同胞的主要祖籍地。
泉州市依山面海,境內山巒起伏,丘陵、河谷、盆地錯落其間,海拔千米以上大山有455座。戴雲山脈從東北部向西南延伸,有“閩中屋脊”之稱。這裏歷史文化積澱豐厚,名勝古跡星羅棋布,文物瑰寶舉世矚目。擁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14處,省級40處。其中極負盛名的有中國現存最早的伊斯蘭教清真寺、世界惟壹的摩尼光佛像石刻、中國最大的老君石刻造像、葬有唐代到泉州傳教的穆罕默德門徒三賢四賢的靈山聖墓、千年古剎開元寺及東西塔、關帝廟、記載古代海上交通和貿易的九日山祈風崖刻、廣受臺胞和海外僑胞信眾膜拜的天後宮媽祖、民族英雄鄭成功史跡與陵墓、宋代蔡襄修建的洛陽橋、號稱“天下無橋長此橋”的安平橋,以及與惠東民俗、海濱風光、石雕藝術融為壹體的崇武古城等。
3.漳州
地處福建省最南端,與臺灣島、廈門隔海相望,西南與廣東的汕頭毗鄰,漳州平原是福建第壹大平原。這塊美麗的土地是水仙的故鄉,它西北多山,綠色蔥郁,被譽為福建的“西雙版納”。
漳州歷史悠久,漳州城有1312年的歷史,是著名的歷史文化古城。相傳遠古時代便有太武夫人在此拓土而居,從市郊蓮花池山發現的舊石器看,早在4至8萬年之前就有先民在這裏生息。漳州戰國屬越。秦統壹中國後,公元前214年征服百越,建立了桂林、象郡、南海和閩中郡。今漳州地區分屬閩中郡和南海郡。唐垂拱二年(686)正式建州置郡,因州治臨漳江而稱漳州。自唐代以後,漳州地區逐步得到開發和發展。從五代至兩宋,中原戰亂,北方人民大量往南入閩,帶來了中原地區先進的生產技術,興修了許多水利工程,擴大了耕地面積,優良稻種廣泛種植,甘蔗、柑桔成為主要農作物。龍溪、漳浦是福建重要產鹽區。漳州與泉州、福州、興化並稱為福建四大造船地,能制造遠航海船。
4.龍巖
東與福建省泉州、漳州兩市接壤,西與江西省贛州市交界,南與廣東省梅州市毗鄰,北與福建省三明市相接。龍巖是距離廈門最近的內陸鄰海城市,也是海峽西岸經濟區延伸兩翼、對接兩洲、拓展腹地的交通樞紐與重要通道。
龍巖是著名的旅遊區。龍巖市旅遊資源十分豐富,目前已初步形成“紅色之旅”、“客家之旅”和 “生態之旅”等壹批特色旅遊產品。區域內有3個國家4A級旅遊區(永定土樓、冠豸山、龍硿洞)、1個國家重點名勝區(冠豸山)、1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長汀)、3個國家森林公園(龍巖國家森林公園、上杭西普陀國家森林公園、漳平天臺山國家森林公園)、2個國家自然保護區(梅花山、梁野山)、12個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福建旅遊八大品牌中,龍巖就占2個(以永定土樓為代表的閩西客家文化、以古田會議會址群為代表的閩西紅土地文化)。
5.南平市
福建省轄地級市,地處福建省北部,武夷山脈北段東南側,位於 閩、浙、贛三省交界處,俗稱“閩北”,東北與浙江省相鄰,西北與江西省接壤,東南與寧德市交界,西南與三明市毗連,介於北緯26°15’—28°19’,東經117°00’—119°17’之間,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性氣候。全市總面積2.63萬平方公裏,轄2個市轄區、3個縣級市、5個縣。
南平市境內河流眾多,流域面積在50平方千米以上的溪河有176條,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溪河有70條,構成溪河眾多、徑流量大、流域面廣的自然水系。主要河流有“壹江八溪”,即閩江、建溪、富屯溪、崇陽溪、南浦溪、松溪、麻溪、沙溪和金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