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山西新東方不錯
西餐與中餐的區別有以下五點:
1、原料選取的區別:
中餐的選料非常廣泛,幾乎是飛、潛、動、植,無所不食,除了壹些宗教信仰(比如伊斯蘭教)有稍許禁忌。而西方自中世紀後在精神文化上壹直受到宗教的約束,加之由於現代營養學的建立,與中餐相比,西餐在選料上局限性較大,常用的原料有牛、羊、豬肉、和禽類、乳蛋類等,對內臟的選擇很少。做了菜類,中餐的主食喜歡大米,面食也可以。而西方更加側重於面點,也就是西點。西點屬於西餐的壹部分。
2、刀工上的區別:
中餐廚師非常講究刀工,可以把原料加工成細小的絲、丁、片、末等刀口。而西餐櫥刀的種類非常多,幹什麽用什麽刀也很講究,但很少把原料加工成細小的刀口,大都是體積較大的排、卷、塊等形狀,講究造型。所以中餐的刀工往往讓西方人吃驚異常。
3、烹調方法的區別:
中餐做菜壹般使用的圓底鍋、明火竈非常適宜炒菜,所以中餐做菜的烹調方法非常多。而西餐做菜是用平底鍋、闇火竈,並帶有烤箱,還要有扒板、面火爐等裝置,所以烹調方法主要是煎、烤、燜、燴、鐵扒等。烹飪方法上是遠多於西餐的。
4、份量和氛圍的區別:
西餐是側重於個人點菜,個人品嘗,份量適度,重視自我的氛圍。中餐是壹桌菜大家只管吃,熱鬧,品種豐富,更多地重視整體,點菜的人是想盡量滿足不同人的口味,所以中國有句話叫做眾口難調,也知道這是件難事,可還要這樣做,因為覺得整體的壹致更重要。中餐講究分享,可能也是不患寡患不均的影響,這種分享的滲透之深,使中國人在吃西餐的時候也分享,即使大家都各自點了菜,也會在吃的時候妳嘗點我的,我嘗點妳的,搞得餐桌上還是很熱鬧,壹派樂融融的氣氛。
5、廚具的區別:
中西餐吃法在餐桌上不同,在廚房裏也很不壹樣。西餐的廚房更像壹間工廠,有很多標準裝置,有很多計量、溫度、時間的控制,廚房的布局也是按流程設計的,有對出品的樣式、顏色的嚴格要求。其實老外的腦子都比較簡單,但他們把很多事標準化了、程式化了,就提高了做事的效率和連貫性,麥當勞和星巴克都是產品標準化的結果。而中餐的廚房中廚具各異,令人眼花繚亂,單單刀具就品種多樣,不同的烹調方式采用不同的廚具加工。
中餐和西餐最大的區別是什麽?就是民俗文化和生活習性的差異 和生活理念 頂多就帶壹點烹飪的區別
西餐和中餐的區別是什麽?所謂西餐,壹般是指西歐以義大利餐、法國餐等為代表的西方廚藝文化。義大利、法國、奧地利、比利時等西方餐飲文化各有特點,但也都有著鮮明的***同特色。我們如果要搞明白中西餐飲文化的區別,須把握其***性,忽略其特性。 筆者已在歐洲生活多年,對這兩種餐飲文化已是耳濡目染,但壹直執迷不悟。壹天與壹位經常遊走於中歐之間的同胞閑談才豁然開朗。中餐和西餐的核心區別,原來就下面在這幾點上。 A,餐桌——方桌與圓桌 中餐餐桌是圓桌(新式快餐及小吃部暫當別論),西餐餐桌是方桌——壹圓壹方,彰顯文化。 中國人到餐館吃飯是壹個重要的交際行為。壹般壹個人出錢作東,大家壹起圍壹張圓桌,談天論地,便於交流、溝通。壹般吃過幾次飯,喝過幾次酒,是衡量交情深淺的重要依據。圓桌,顯然是便於溝通的最佳就餐方式,為這種交際式就餐文化添磚加瓦。 西餐廳也是交際場合,但註重的是壹對壹交流。壹條方桌寬不過壹米左右,對面客人伸手可及。交談起來四目相對,真摯專壹。順便說壹句,歐洲人交談時壹律盯著對方的眼睛,決不分神。如果壹邊跟對方講話,壹邊回應旁邊的其他人,或者側身跟別人講話則都會被認為是對人不尊重的。方桌正好解決這壹問題。 中餐,壹次能認識壹群朋友,西餐,可能只熟悉了壹個人。 中國幾千年封建專制,開會也好辦公也好,壹律是高官臺上高坐,慷慨陳詞,下邊洗耳恭聽,細心筆錄,生怕漏掉壹個字。沒辦法,位置是上級給的,前程攥在某壹個人的手裏,如果顯示出些許不恭不敬,豈不是自毀前程。 圓桌吃飯雖然也有位置區別。但吃飯嘛,大人物總得做平易近人狀,臉色也不要太難看,這樣大人物自己也好有胃口!小人物也可鬥膽說點不疼不癢的話,上下級之間的距離似乎拉進了許多,盡管主次還是有的。 西方國家講究民主,開會基本上都是圓桌會議,首席位置不是首席長官,而是會議主持人。這樣,人人可以暢所欲言,在形式上充分體現民主。吃飯時候,無論官大官小,兩個人近距離平等相對,恰恰是平等和尊重的延續! 中國過去的餐桌也有方桌。 中國的過去皇帝或大將大宴賓朋時,主席,雄居大廳高臺之上,統攬全域性。賓客低人壹頭,壹桌壹個人。中間場地空著,皇上賜給妳壹場歌舞表演。尊與卑,貴與踐,壹目了然。可以享用美食,不可胡言亂語;若無鼓樂歌舞,吃飯端得壓抑! 較之過去,今天的圓桌前進了壹大步哎! B,菜肴,分餐與***享 中餐上菜是越快越好,壹菜***享;西餐壹道道慢慢來,壹人壹份。 中餐體現著中國人的壹種交際思想:有福同享,有難同當!具體體現就是,壹個鍋裏吃飯,壹個盤子裏吃菜。中國人總體來說思維敏捷,行動迅速。上了三四個菜後,壹聲令下,大家便推杯換盞,風卷殘雲。到頭來,吃了多少蔬菜多少肉不知道;喝了幾斤幾兩幾瓶酒,倒記得清清楚楚。說白了,吃飯之意不在吃而在喝,喝酒之意不在喝而在交朋友。壹頓飯花了多少錢喝了多少酒都不不重要,重要的就是大家高興,圖的就是個熱熱鬧鬧。想吃就吃想喝就喝,高興就好。妳沒醉我沒醉他沒醉,總是不爽! 西方人凡事講究個認真。壹頓飯吃了多少肉,多少蔬菜,喝多少酒,都要量化到每個人,保證營養健康。即使集體宴會,除了自助餐,也還是壹個人壹份,壹道道上。除了肉、蔬菜等主菜,其他如面包、水果、點心壹樣都不少。壹頓正餐要慢慢地吃,吃得飽飽的,把胃腸的每壹個縫隙都塞得滿滿地。壹頓吃飽了下頓不餓,兩三頓不吃飯也無關緊要。請註意,面包是西方人的不可或缺主食,也有另壹個功能,這就是擦盤子。每壹個義大利人都會用面包片將盤子底部的油漬壹點點擦幹凈,壹定要讓盤子像剛洗過壹樣閃閃發亮才會罷休。喝酒只為佐餐,壹般不會混著喝,壹次壹杯紅葡萄酒足矣。集體舉杯壹兩次之後,也就不再勸酒(德國人會多喝壹點,應酬的時候也會多喝壹點)!吃飯,吃出了對大自然和對勞動成果的尊重!還有對自己和別人健康的尊重! 中國人是為了高興、好吃而吃;西方人是為了健康而吃! 中國人吃完飯喜歡說,這家餐館好,今天這個地方來對了,下次還來!只要餐館好,烹調火候和口味都把握得好,每個菜也就都地道。 西方人吃完西餐會說這家餐館的蘑菇、牛排,山羊羔肉或蝸牛好吃,因為他們吃的菜很少,也容易記得清楚。再說了,西餐油、鹽、醋放在桌子上,好不好吃那都是妳自己的事! C,付賬,AA與請客 AA制,大家都知道。除了必要的宴會,壹般的聚會西方人都會各自付賬。誰喜歡什麽點什麽,能吃多少吃多少。 西方人在生活中,互相幫助也是非常平常。無論親與疏,也不論本國人還是外國人,幫助別人的事情大家都會主動去做,也沒有誰不會做。至於超越壹定法律、法規範圍的事,誰也沒有特權,誰也幫不了誰,誰也別求誰。大家還是“朋友歸朋友,錢歸錢”比較務實。其實,中國人也講究親兄弟明算賬嘛。 中國人面子是大事,壹桌飯兩個人掏錢是啥意思?所以嘛,菜盡管點盡管吃,吃剩了才顯大氣。盤子幹凈了,請客的人也沒面子!我們忽略了的壹件事是,中國人幾百年壹直為解決溫飽努力,現在我們吃飽還沒幾年,多少人依舊吃不飽飯呢!地球上,可能只有中餐才有如此可怕的、殘忍及冷漠的浪費! D,小費,付與不付 這個問題也是大家都知道的。 在西方,餐廳、計程車和酒店行李工是要付小費的。這也不難理解。在西方,服務人員是受到尊重的,凡是可以親自做而又需別人幫忙的,那就要通過付小費的形式予以彌補。所以,西方國家兩種職業基本沒有:插皮鞋和搓澡工——工錢好算,小費沒法付。鬧不好,小費比工錢還高。 歐洲人的觀點,插皮鞋就是妳自己的事情;搓澡又是多隱私的事情,這都怎麽好意思讓別人幫妳做呢? 歐洲的中餐館有壹個令人費解的現象:中餐館不歡迎中國人,特別是觀光的團組,具體表現就是老板和服務員的臉色很難看!那意思是說,妳來我們給妳吃的,妳要走妳就走吧!原因就是,咱們團組或者來自大陸的人基本不付小費! 妳想啊,同樣是服務,歐洲國家人,亞洲的韓國人、泰國人,甚至咱們臺灣同胞都付小費,只有大陸客人吃完飯連壹聲謝謝也沒有就呼啦啦走人。換了妳,妳會有好臉色?何況是天天接受這樣的面部肌肉的殘酷鍛煉呢?也有人想到過這個問題,但又壹想,都是中國人就無所謂了。恰恰就只這種想法很可怕:我們在國外去西餐廳付小費,進中餐館就不付,是不是不尊重中國人;我們中國人自己不尊重自己,誰還會尊重我們? 向中餐學習了很多的韓國餐、日餐,今天已經很科學和規範了。至少和西餐壹樣都分餐了。單說歷史,西餐也無法和中國相比,但也壹樣借鑒合理。不好意思,不,非常不好意思。實踐證明,很多古老的歷史悠久的東西,過去可能是先進的,今天則可能是落後的。長江後浪推前浪,新秀站在浪尖上。如果壹個民族能夠放下架子,改進自己的文化傳統上的東西,實在是最好不過了。 就中餐來說,首先要強行推廣分餐,喝酒適量,堅決杜絕浪費。再就是要尊重服務,勤付小費!當然要做到這些,不是簡單的推廣和宣傳問題,核心是社會風氣根本轉變!
中餐和西餐的區別1、地域區別
2、餐具區別
3、烹飪方法區別
西餐,顧名思義是西方國家的餐食。西方國家,是相對於東亞而言的歐洲白人世界文化圈,西餐的準確稱呼應為歐洲美食,或歐式餐飲。
其菜式料理與中國菜不同,壹般使用橄欖油、黃油、亨氏番茄醬、沙拉醬等調味料。
不同的主食相同的都是搭配上壹些蔬菜,如番茄、西蘭花等。
西餐這個詞是由於其特定的地理位置所決定的。"西"是西方的意思。壹般指歐洲各國。
"餐"就是飲食菜肴。東方人通常所說的西餐主要包括西歐國家的飲食菜肴,當然同時還包括東歐各國,地中海沿岸等國和壹些拉丁美洲如墨西哥等國的菜肴。而東南亞各國的菜肴壹般統稱為東南亞菜,但也有獨為壹種菜系的,如印度菜。
西餐壹般以刀叉為餐具以面包為主食,多以長形桌臺為臺形。西餐的主要特點是主料突出,形色美觀,口味鮮美,營養豐富,供應方便等。正規西菜而言應包括了餐湯、前菜、主菜、餐後甜品及飲品。西餐大致可分為法式、英式、意式、俄式、美式,地中海等多種不同風格的菜肴。
中餐(Chinese food),即指中國風味的餐食菜肴。
其中有粵菜、川菜、魯菜、淮揚菜、浙菜、閩菜、湘菜、徽菜“八大菜系”。
除”八大菜系“外還有壹些在中國較有影響的菜系,如:東北菜、冀菜、豫菜、鄂菜、本幫菜、客家菜、贛菜、京菜、清真菜等菜系。
中餐上菜順序應是:先上冷菜、飲料及酒,後上熱菜,然後上主食,最後上甜食點和水果。宴會上桌數很多時,各桌的每壹道菜應同時上。
上菜的方式大體上有以下幾種:壹是把大盤菜端上,由各人自取;二是由侍者托著菜盤逐壹給每位分讓;三是用小碟盛放,每人壹份。
西餐上菜程式通常是:面包黃油→冷菜→湯鬥海鮮→主菜→甜點心→咖啡和水果。冷菜、湯,同時就著面包吃。冷菜也叫開胃小菜,作為第壹道菜,壹般與開胃酒並用。湯分漬湯和奶油濃湯。主菜有魚、豬肉、牛肉、雞等。甜食常有冰淇淋、布丁等。然後是咖啡或紅茶。至於水果,可上可不上。
西餐和中餐最大的區別是什麽?妳好!
西餐和中餐的最大區別表現在烹調方面,西餐的味道靠的原汁原味,而中餐靠的是配料。
謝謝!
中餐和西餐的區別作文中餐和西餐
“五壹”期間,我和爸爸媽媽來到中山路玩。玩累了,我們決定去有名的黃則和小吃店吃點點心。壹進餐廳,就差點摔了壹跤,只見地板上到處是油汙,真臟!擡頭壹看,面前人擠著人,人山人海。我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才擠進去。
總算擠了進來,等了半天才搶到個座位。桌子上放著別人用過的壹次性餐具。媽媽叫站在壹旁的服務員收拾壹下桌子,可服務員都無動於衷,好像沒聽見似的,叫了好久,才極不情願地走過來隨便收拾了壹下。我和爸爸到樓下點餐區。我們來到壹個視窗前,只見配餐員面無表情,別人問她食品的價格,就愛理不理地說聲:“自己看唄!上面寫著呢!”
我和爸爸好不容易點到幾盤小吃,吃完馬上“逃”出了黃則和,來到對面的肯德基西餐廳。
壹推開門,優美的音樂傳到耳邊,旁邊的服務生馬上帶著微笑說:“歡迎光臨!”我馬上呼吸到壹股清新的空氣,心曠神怡。只見地板是幹凈的,墻壁是潔白的,十分整潔。我們找了個位置坐下,旁邊的服務員走過來,拿起壹塊布和洗潔精,認真地擦起來,把桌子擦得壹幹二凈。
我同樣和爸爸來到點餐區。配餐員熱情地帶著微笑向我們介紹新產品。我買了個冰激淩回到座位,壹邊吃壹邊聽音樂,好享受!
黃則和中餐廳雖然物美價廉,食品營養高,但用餐環境臟亂、嘈雜;肯德基雖然用餐環境整潔、幹凈、衛生,服務態度好,但食品營養價值幾乎為零,價格又貴,被人稱為“垃圾食品”。
中國人有些方面要向外國人學習,外國人有些方面也應該向中國人學習,這樣取長補短,才能做到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