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盒馬打出了“車間裏的半成品菜5分鐘就能吃出餐館的味道”的招牌,預制菜有100多種,其中包括10種油炸預制菜,如油炸牛肉、脆筍炒五花肉和竹筍煮鴨子。記者看到,每個預制菜產品都用統壹的餐盒包裝,通常以肉類為主料,輔以辣椒圈、大蒜、洋蔥、調味料和油包等輔料。主料和輔料采用真空包裝,烹飪時間為3-10分鐘,保質期為4天左右。除了配有烹飪方法的文字外,還附有壹個二維碼,可以觀看烹飪視頻。
在永旺,有燉豬耳朵、黑胡椒牛肉、麻辣小龍蝦等。其中,燉預制菜受到顧客的歡迎,許多顧客停留在貨架區查看產品包裝。
尚超的貨架上有各種各樣的預制菜肴。
南都記者觀察到,停留在預制菜貨架前並願意購買預制菜的人大多是年輕的上班族。顧客陳先生說,他平時愛買紅燒豬耳朵,疫情期間,他在家熏了不少紅燒肉。“買回來不需要加熱,直接切著吃就行了。”顧客黃小姐買了壹包真空包裝的去皮栗子。“妳不必自己剝它們,這樣就省事了。“
相比之下,老年人普遍對預制菜不“感冒”。自稱從不購買預制菜的市民陳女士認為,預制菜價格高,自己更習慣在菜市場購買,吃起來更放心。壹些市民還擔心準備好的菜肴的食品安全。壹些準備好的菜肴在冰箱-18的條件下至少可以保存12個月。市民馮先生擔心這會導致營養流失和食品安全問題。
壹些尚超銷售人員承認,水煮牛肉和酸湯肥牛等預制菜的主要消費者是大學生和上班族,大家庭很少購買。她拿出壹袋水煮魚片算了筆賬:這道350克的備菜價格接近30元,性價比不高。“20塊錢去菜市場買壹條兩斤重的魚,放點辣椒煮壹下,又鮮又重。”這款預制菜的包裝外看不到食材,但外包裝上的圖片熱辣誘人,“適合想吃但不會做飯的人。”
在線上平臺上,預制菜的銷售更加火爆。盒馬工場廣州區域負責人克林表示,以廣東為例,目前盒馬預制菜的單價分布在幾元到幾百元不等,消費者以小家庭為主。預制蔬菜的網上銷售比線下好。“總體來看,線上占60%,疫情防控期間需求更高。”日常炒預制菜很受歡迎,清炒牛肉和胡蘿蔔竹蔗湯包最受廣州和深圳消費者的歡迎。
普普將方便菜分為12類,如清淡沙拉、紅燒涼拌菜和方便火鍋。壹道預制菜水煮牛肉大受歡迎,評論多達13000條,好評率高達99.82%。網友們也很有創意,根據個人喜好在預煮的菜肴中添加配料。“加入魚片做成雙份拼盤,再加入粉絲、土豆和黃瓜等他們喜歡的配菜。”...太完美了!”
上桌的預制菜肴。
盡管壹些預制菜的好評率很高,但仍有許多買家和網友批評預制菜的生產不穩定。“攸縣香幹沒有以前好吃了,剁椒和蒜末少了壹半。”“這次的肉片太厚了。““明天是保質期的最後壹天”...
市民林小姐過去常做小白。後來,她嘗試在網上購買準備好的菜肴,並制作了壹只大蒜小龍蝦。服役後,她的家人贊不絕口。之後,只要她沒有時間做飯或家裏有客人,林小姐就會買預制菜做飯。作為預制菜的“粉絲”,她也註意到預制菜生產不穩定的痛點。據她介紹,以小炒牛肉為例,某電商剛推出時,用的是固體菜籽油、鮮嫩牛肉、細嫩芹菜,“真香”。後來隨著消費群體的增加,經常出現斷貨的情況。現在做出來的菜質量明顯不如以前了——菜籽油不純,牛肉老柴,芹菜粗...但是外包裝沒有變化,價格增加了近10元。
預制菜持續火爆,同時催化了行業的發展。據天眼查數據顯示,相關預制菜企業數量明顯增加。截至目前,全國約有6.77萬家企業的企業名稱或經營範圍包含預制菜,其中2020年新增企業最多,增速為20.81%。在過去的五年中,年註冊增長率平均為19.3%,呈穩步增長態勢。其中,2021年新註冊企業3921家,增速為6.2%。根據艾媒咨詢數據,預計未來我國預制菜市場將保持20%左右的高速增長,2023年預制菜市場規模將達到51650億。未來6至7年,中國預制菜行業有望實現超過3萬億元的規模,成為“下壹個萬億餐飲市場”。
這塊“大蛋糕”吸引了許多公司前來瓜分。艾媒咨詢發布的《2022上半年中國預煮蔬菜品牌100強》顯示,上海上榜品牌數量排名第壹,共有18個品牌上榜,這意味著企業公平優雅;其次是廣東省,共有10個品牌上榜,代表企業有國聯水產、廣州酒家等。
除了資本的湧入,各地政府也相繼出臺政策引導裝配式蔬菜產業健康發展。今年6月5438+10月以來,廣東高要、湛江、肇慶、山東壽光和山東諸城、濰坊都公開表示要打造“熟食之都”。廣東將預煮蔬菜提升為省級重點發展產業,出臺了促進預煮蔬菜產業發展的十條措施。3月24日,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加快推進廣東預制菜產業高質量發展十條措施》(簡稱“預制菜十條”),力爭在5年內培育壹批具有全國乃至全球影響力的龍頭企業和單項冠軍企業。
有業內人士認為,將地方特色帶到全國各地也是預制菜的發展方向。過去,大多數本地化商品、本地小吃和餐飲炒菜由於生產條件和供應鏈的限制,只能留在當地,成為當地人傳承的美味。“隨著食品工業和物流運輸的發展,通過中央廚房生產和冷鏈物流運輸將地方特色帶到全國各地是預制菜的壹個發展方向。”盒馬工場廣州地區負責人克林認為,“要為消費者生產預制食品,就必須滿足消費者的需求。然後,根據這些需求和商品,我們可以匹配合適的技術和選擇更好的原材料。這個過程是裝配式菜市場良性發展的關鍵。”
尚超的貨架上有各種各樣的預制菜肴。
在快速發展的同時,尚處於粗糙階段的預制菜也因缺乏行業標準而存在諸多痛點。2022年4月1日,中國烹飪協會公告,由廣東湛江國聯水產發展有限公司牽頭制定的《預制蔬菜制品規範》團體標準符合立項要求,批準立項並進入公示階段。國聯水產表示,本次申報的《預制蔬菜產品規範》對原料、加工工藝、包裝、標簽、貯存、冷鏈運輸、微生物指標、添加劑指標、農藥殘留指標等作出了統壹規定。,引導企業進入科學管理和規範化的軌道。
中國預制蔬菜產業聯盟宣傳部部長歐說:“預制蔬菜並不是壹個新事物。多年來,它們在餐廳和食堂等B端渠道廣受歡迎。目前,隨著消費者需求的多樣化和疫情的催化,他們正在逐步進入消費市場”。從前景來看,我國預制菜的市場滲透率還很低,有報告顯示約為15%,距離成熟市場還有較大差距。隨著市場滲透率的不斷擴大,未來前景廣闊。
他指出,“中國預制菜行業仍處於萌芽發展的早期階段,雖有蓬勃發展的良好預期,但市場尚未形成成熟業態”,其行業痛點可概括為進入門檻低、標準不完善、質量參差不齊;食品研發、供應鏈、工業化預制能力和商業化能力沒有高效匹配,同質化嚴重;同品類產品價格差異大,差異來源不明;冷鮮物流配送成本高,時效性在不同地區存在不確定性。
另壹方面,消費者對預制菜的購買訴求主要體現在五點:安全、精致、實惠、方便、豐富。然而,消費者缺乏對市場上同名同質化產品的區分,缺乏對產品場景應用標準的判斷,缺乏對產品是否具有營養價值、是否符合國民膳食需求的了解。因此,消費者往往不知道在哪裏可以買到質優價廉的預煮蔬菜,也無法做出客觀合理的評價。
他表示,“針對產銷兩端的問題,聯盟及聯盟研究院將結合現階段預制菜行業特點,建立科學、權威、專業、便捷的預制菜消費者評價指標體系”,旨在通過數字化、透明化、清晰化的評價指標,建立消費者從源頭到消費的信任體系,從產品的原料端到加工端再到消費者體驗端,推動全鏈路可追溯,環節可量化、指標可分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