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二:請問《聊齋誌異》裏“羅剎海市”講的是什麽故事? 《羅剎海市》是蒲松齡寫的《聊齋誌異》中的壹篇,講主人公馬驥航海到羅剎國的奇遇故事。因為當地百姓自稱叫羅剎國。海市是指海市蜃樓,這裏指他到的那個仙境。所以篇名就叫《羅剎海市》。
問題三:聊齋誌異2之羅剎海市簡介和結局 結局龍女和馬驥在壹起,兩個人無憂無慮的
問題四:羅剎海市的註釋 [1]梨園子弟:戲曲藝人。《新唐書?禮樂誌》,謂唐玄宗曾選樂工及宮女數百人,親授樂曲於梨園。後因稱演戲的場所為”梨園”,稱戲曲藝人為“梨園子弟”。[2]權子母:指經商。權,權衡。子母,原指貨幣的大小、輕重,後來指利息與本錢。[3]浮海:泛海,航海。此指到海外經商。[4]自陳所自:自己陳述來歷。所自,從哪裏來。[5]望望然而去:掉頭不顧而去。《孟子?公孫醜》上:“望望然去之,若將浼焉。”[6]率:全,都。詭異:怪異。[7]耳食:指不加審察,輕信傳聞。《史記?六國年表序》:“學者牽於所聞,見秦在帝位日淺,不察終始,舉而笑之,不敢道。此與以耳食無異。”《索隱》:“言俗以淺識,舉而笑秦,此猶耳食,不能知味也。”[8]上卿:周官制,最尊貴的諸侯臣稱上卿。《公羊傳?襄公十壹年》:“古者上卿下卿,上士下士,”[9]任民社:古稱直接理民的地方官為“職任民社”。民社,人民和社稷。[10]邀:獲取。[11]鼎烹:美食,貴人所享。此指貴人賜與的“殘杯冷炙”。鼎,古代炊器,三足兩耳。[12]羅剎:梵語音譯,意思是惡鬼。這裏作為國名。《文獻通考》謂羅剎國朱發黑面,獸牙鷹爪,作市以夜,晝則掩面。[13]興:起床。[14]相國:宰相。[15]大夫:古諸侯國中,國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級。這裏指位次於相國的高級官員。[16]猙獰(zhēng níng):兇惡。指性情、行為或狀貌十分可怕 [17]殺:煞;減。[18]百口解說:極力解說。百,多。口,代指語言。[19]執戟郎:古代警衛宮門的官員。《史記?淮陰侯列傳》:“臣事項王,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戟。”秦漢郎宮中有中郎、侍郎、郎中等,負責執戟宿衛殿門,故稱執戟郎。[20]揖;拱手為禮。這裏是尊奉的意思。[21]須卷(quán 拳)如猬:胡須密集象刺猬。卷,彎曲。[22]貌類夜叉:此據鑄雪齋抄本,原作“貌類如夜叉”。[23]腔拍恢詭:腔調和節奏都很特別。恢詭,離奇。[24]扼腕:緊握己腕,表示惋惜。[25]易面目圖榮顯:改換面貌來謀取榮華顯貴:指迎合世俗所好,換取功名利祿。易,改變。[26]當路者:居於要職的人,指掌握政權的官員。《孟子?公孫醜》:“夫子當路於齊。”[27]婆娑:形容舞姿;此指起舞。弋陽曲:南曲腔調的壹種,明清時代流行於江西弋陽,故名。《顧曲麈談》謂弋陽腔是“俗腔”,昆山腔是“雅樂”。馬驥唱俗腔,羅剎國王卻認為是“雅樂”;這說明羅剎國雅俗顛倒。[28]傾倒:佩服。[29]交章:紛紛上奏章。[30]召以旌節:派人持旌節去召見他。古禮,君有所命,召喚大夫用旌、旃。旌節,以竹為竿,上綴以旄牛尾和五彩鳥羽,古代出使者持之,以為憑證。[31]治安之道:治國安邦的法則。[32]委曲:原原本本地。[33]離宮:別宮。古時帝王於正式宮殿之外,別築官室,供隨時遊處,稱“離宮”。[34]靡靡之音: *** 的樂曲;本指俗腔,而羅剎國好之,視為雅樂。[35]拜:授官。下大夫:古官名,周王室及諸侯各國,卿以下有大夫,大夫分上中下三等。[36]時與私宴:經常參加皇帝的家宴。與,參與。[37]百執事:猶言百官。《書?盤庚》:“邦伯師長,百執事之人,尚皆隱哉。”執事,指各部門專職人員。[38](xiàn)然:不安的樣子。[39]乞休致:請求辭宮家居。清制,自陳衰老而批準休致的,稱“自請休致”;非自己所請,諭旨令其休致的,稱“勒令付致”。[40]休沐:休息沐浴;指短期休假。漢制,吏五日壹休沐;唐代十日壹體沐。[41]乘傳:乘驛站的傳車。傳,傳車,古代驛站的公用車輛。馬驥付沐,得用傳乘,可見深得國王恩寵。[42]鮫人:神話傳說,謂南海有鮫人,善紡織,所織......>>
問題五:羅剎海市(節選)這篇短文的主要內容是 全文***12節,分為兩個清晰的層次:1-2節寫出夏天走進樹林,看到溫柔得像少女般可愛的溪水及她水勢舒緩地在林間流動的情形;3-12節寫出了秋天水勢浩蕩、順流而下的情形。這壹部分是全文的重要段落,層次分明地刻畫了“溪水惡作劇”和“水石相鬥”的兩個片斷,情趣無限,耐人回味、咀嚼。《溪水》是壹篇清新活潑的寫景散文。作者把溪水比作少女,用擬人化的手法,把溪水的美,溪水的靈性,溪水的神采,通過少女的溫柔、憂傷、活潑、憤怒表達出來,神形畢肖地寫活了溪水。學習《溪水》,就是感知美、欣賞美、體驗美的過程。不僅體會文章的語言美,欣賞溪水的自然美,還要感受作者的情感美。“壹切景語皆情語”,在“溪水”這壹藝術形象裏,除了自然之美以外,還包含著作者豐富的情感之美,作者感受自然景物而來的啟迪、聯想、思想感情在“少女”這壹形象中得到升華。理解了這壹點,自然也就理解了作者為什麽有雅興參觀水石的爭執。作者熱愛生活,摯愛自然,所以通過專心致誌地觀察與思考,從而對大自然的特殊意義和沒產生了獨特感悟。所以主要表現了作者對生活的熱愛,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