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陽縣第二實驗幼兒園 王曉虹
家長作為幼兒園教育的參與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在幼兒園的發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上小學是孩子成長中的壹件大事,也是每個家庭都關心的要事。孩子們要不要提前學習拼音、漢字、算術,如果不學,別人的孩子學習了,自己的孩子能否銜接上小學課程,要不要報個培訓班,上個學前班等等,不僅是每個家庭很關心的問題,幼兒園、小學、國家也都非常重視。那麽,到底該如何科學地做好幼小銜接,下面就《如何基於兒童視角科學做好幼小銜接》和家長朋友們進行交流。
壹、幼小銜接的誤區和危害
我們很多家長認為幼小銜接更多是學習小學的知識,超前學習,會讓孩子在壹年級時,由於學習過這些知識而在成績上比別的孩子優秀。但會造成孩子因已經學會了而導致缺乏 探索 求知的欲望,養成上課不專心的不良習慣。等上了二年級,孩子的“老本”吃完了,加上學習欲望不強,學習習慣不好,學習會越來越吃力。那麽,沒有進行小學知識教育的孩子,最大的好處是,因為他不懂,所以他很認真聽講,很認真做作業,通過自己的努力,考試的分數壹次比壹次高,他嘗到了認真聽講的好處,認真做作業的好處,更發現,原來通過自己的努力,很難的東西可以變得很容易。我們收獲的是 健康 的學習習慣。
由此可見, 在幼兒階段就讓孩子過早學習小學內容, 並不能促進孩子身心的發展,反而會導致孩子造成指關節、脊柱變形,近視的幾率加大,進入小學後喪失對知識的新鮮感,產生厭學情緒,直接影響孩子壹生的學習興趣。小學教學內容如果教錯改起來會更難(這些知識畢竟不是幼兒園老師的特長),更可怕的是,據相關部門統計幼兒階段過早進行知識教育的孩子,到初高中,出現消極、厭學,以及心理問題等,都比其他孩子幾率高。希望《傷仲永》這樣的事例不要再上演。童年是壹場旅程,而非壹次競賽,壹定不要本末倒置。人生這場馬拉松,贏在起點不重要,重要的是贏在終點。
我們只有家庭、幼兒園、小學***同協作形成合力,促進幼兒學習與發展,幫助幼兒做好入學準備,為幼兒壹生的發展打下基礎。
二、科學做好“幼小銜接”
幼兒園的教育內容分別從 健康 、語言、科學、藝術、 社會 五大領域,通過孩子在園的壹日生活,潛移默化的使幼兒在德智體美各方面得到均衡發展,為入小學做準備,進行生活能力,學習品質, 社會 交往,身心發展等方面的銜接而非知識銜接。
(壹)通過區域環境的創設,體現兒童的主體性。
在新年環創活動中,孩子們通過作品了解新年習俗、新年 美食 等,在潛移默化中了解了我們的傳統節日。
創設區域環境,根據孩子年齡特點創設美工區、生活區、益智區、種植區,圖書區、娃娃家、表演區等不同的區域,讓孩子通過自主 遊戲 ,滿足幼兒活動和 遊戲 的需求,達到對現實生活的體驗和感悟,消除緊張,滿足好奇心,把學習滲透到幼兒的 遊戲 之中,使幼兒在輕松、愉快、自願的狀態下養成良好的習慣,給幼兒壹份受用終身的禮物。
(二) 遊戲 化的銜接課程,促進兒童的發展。
通過壹系列的 遊戲 活動,使不同年齡段的孩子都得到發展。
小班開始逐步培養幼兒穩定的情緒、良好的生活習慣、自理能力,對幼兒園生活好奇,喜歡上幼兒園。中班結合生活情境,引導幼兒比較連貫地講述,培養幼兒的規則意識,積極主動、不怕困難等學習品質,將小班建立的良好行為延續。大班圍繞 社會 交往、自我調控、專註堅持的學習品質,做好書寫準備,培養小學所需的關鍵素養。
開展“談話活動”“走進小學”“畫壹畫妳心目中的小學”等活動,激發幼兒入小學的願望。以 遊戲 為基本活動,把入學準備、教育目標和內容要求融入 遊戲 活動和壹日生活中,在 遊戲 活動中培養幼兒認知、 情感 、態度、習慣等多種能力。
遊戲 點亮夢想,快樂滋養童年。秉承在生活中學習,在 遊戲 中成長的理念,在 遊戲 和日常生活中,培養孩子良好習慣和生活能力,構建生活即教育的課程體系。讓二十四節氣、傳統節日主題活動及我們汝陽的恐龍文化、杜鵑文化、杜康文化都在園本課程中呈現,從小培養孩子們愛祖國、愛家鄉的 情感 。
家長朋友們不僅要註重在家庭中培養幼兒良好的習慣與積極樂觀的性格,對孩子進行時間管理、勞動自理、閱讀思考、傾聽能力等的培養,還要註重構建優質的親子關系,可通過親子閱讀、親子交流、親子 遊戲 等多種形式,要做到高質量的陪伴,比如我們的親子閱讀,不是扔給孩子壹本書,自己玩手機。
讓我們放慢腳步、仔細聆聽、蹲下身子、靜心觀察、帶著愛與喜悅,***同感受兒童的成長。在幼小銜接的實踐道路上,攜手並肩、努力前行,讓我們的孩子 健康 快樂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