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食育》讀後感|食育的意義,是讓我們成為可以照顧好自己的人

《食育》讀後感|食育的意義,是讓我們成為可以照顧好自己的人

2019年秋,由於個人工作環境的變動,我開始接觸到與食品有關的領域。壹些我以前從來不曾註意到的名詞不斷跳入我的視野。

營養學、有機、食安、添加劑、綠色……當然,其中也包括 食育 。

和很多朋友壹樣,我第壹次聽到這兩個字時,腦子裏是蒙圈的。

食育?食物教育?食品安全教育?自然科學?營養學?

有人說,食育的核心其實是教人要如何正確的吃飯。

啥?我泱泱大國,上下五千年,美食文化源遠流長,吃飯這事還用教?

1

為了把這件事情搞清楚壹些,我最近在網上查閱了壹些資料。

結果,還真有點讓人意想不到。

2010年壹項針對國民食育情況的調查顯示:

有 75 % ?的國民對飲食安全知識是 壹般了解 ; 25 % ?的國民對飲食安全知識是 不了解 ;對 飲食安全知識非常了解的國民是零。

75 % 的國民在購買食品時 不會關註食品添加劑 ;僅有占 25 % 的居民 會關註食品添加劑 的使用情況。

壹項針對2.8萬余人的“中國城市居民鹽相關知信行調查”顯示, 72.7% 的學生 每周至少吃壹次加工食品 ,只有 1%的人能分辨出哪些是高鹽食品 ,約有 1/4的成人沒聽說過低鈉鹽 等。(數據來自《食育從兒童抓起》)

根據2017年國家衛計委發布的數據顯示, 中國人肥胖率達12% 。部分地區 中小學肥胖率已經超過20% ,這就意味著校園裏每 5個孩子 裏就可能有壹個小胖墩,青少年超重現象已經非常嚴重。

2019年11月21日,由公眾號壹席發布的壹篇關於 《吃壹包辣條,這壹天的鹽攝入就超標了》 的演講中,喬治全球健康研究院(中國)副所長張普洪教授還公示了壹份數據 中國慢性病數據調查。

數據顯示,隨著醫療水平的發展與不斷提高,因傳染病與感染類疾病而致死的疾病在逐漸降低,因 個人生活習慣、飲食 等問題引發的慢性病成為了中國近年來致死的主要原因。

他表明:在我們沒有辦法改造基因的時候,有很多危險因素是可以控制的。

2

那麽,為什麽會出現這種現象?

在《食育》壹書中,作者藤森平司為這壹系列現象做出了解釋:孩子或者成人之所以 出現各種與吃有關問題 ,其根源在於小時候 把本該主動完成的事變為被動了。

作家劉墉說:“ 每壹個孩子與生俱來就有壹種力量,是從出生的那壹刻就走向外面的世界 。”

在我們的生活中,人們往往認為,小孩子就是小孩子,他們什麽都不知道,所以必須需要成人教給他們。

然而,這僅僅是對知識而言。

“生存能力”是孩子本來就具備的能力,很好地引發、提高這些能力,才是教育。

而作為成年人的我們,卻因為自己在生活中的各種“為妳好”,在無意間扼殺了孩子的這種“生存能力”。

為了滿足孩子的口感,我們為孩子購買各種零食;為了給孩子擠出時間學習時間,我們帶孩子頻繁地吃外賣,甚至不讓他們參與生活中的壹切小事。

2019年9月,貴州貴陽的鄭老師發現回收的學生早餐盒沈甸甸的,打開壹看,餐盒裏的雞蛋根本沒吃。

全班45個學生,只有6個學生吃了雞蛋。

學校的配餐,是由送餐公司統壹配送的,餐盒裏剩余的食物,都將被當作垃圾處理。

當問及孩子為什麽不吃雞蛋的時候,得到的回答卻是:不會剝。

雞蛋,很冤。

我們的孩子,更冤。

下面我們再來參照生活場景對比壹下:

生活: 改用奶瓶喝奶和水之後,家長壹定會讓孩子在規定的時間喝完我們認可的量。

生活: 這個東西有營養,對妳的身體特別好,妳倒是趕緊吃呀。

生活: 這個菜還有壹點,妳把它都吃了,別剩,剩了就浪費了。

生活:孩子還這麽小,他能幹的了什麽?別添亂了,壹邊玩去吧。

看,我們總是這樣,壹方面責怪孩子總不好好吃飯,壹方面又在用自己的行為“助紂為虐”。

這不是他們的錯,是我們的問題。

3

每壹個人從呱呱落地的那壹刻起就知道吃東西,這是我們的生存本能。

但吃什麽,如何吃,怎麽吃卻是可以通過後天進行培養與引導的。

在《食育》壹書中,倡導壹種觀點:除了告訴孩子食物的種類與營養,還要對孩子從小進行食育的行為教育。這種 教育並不是來自書本,而是在生活與生產中學到的。

讓孩子參與買東西的過程,在巷子裏、菜市場此起彼伏的叫賣聲中,在超市琳瑯滿目的貨架前,讓孩子學會甄別區分食材的不同與好壞,學會與商販買東西討價還價,學會辨識加工食品包裝上的各種標簽。

讓孩子參與制作食品的過程,在幼兒園或者家裏,為孩子開辟學習做飯的空間。年紀小壹些的孩子,參與擇菜分餐,年紀大壹些的孩子,可以教給他們簡單的烹飪。

讓吃飯這件事具有儀式感,告訴孩子要飯前洗手,並和孩子壹起在桌子上擺放美麗的桌布,用精美的食器裝盛食物。

最重要的壹點是, 壹定要讓孩子有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吃飯這件事的流程體驗。

4

《食育》的作者藤森平司在書中壹直重復用到壹個詞: 守護 。

我覺得這個詞用得太好了。

相對於強勢的保護,守護雖然有些消極,但卻真正解釋了什麽才是對孩子真正的愛。

從每壹餐開始,不再強迫,把吃的主動權還給孩子。

我們只需要告訴孩子什麽才是食物,教他們認真對待食物的方式、方法。

我們應該相信,壹個能認真對待食物的人,壹定會是壹個認真生活的人;而壹個認真生活的人,也壹定是壹個會照顧好自己的人。

而這才是我們真正想要孩子們學會的事情,才是食育的終極意義。

參考引用文獻:

1、長江日報,《“食育”是重要的家庭教育》

2、懷麗華 ,《我國國民食育狀況調查與提高的研究》

3、上海社科院,宋媛《食育從兒童抓起》

4、《“食育”是重要的家庭教育》

5、多多黛,《初壹的孩子不會剝雞蛋,誰之過?》

6、壹席,張普紅,《吃壹包辣條,這壹天的鹽攝入就超標了》

如果妳也恰巧讀過這本書

記得告訴我妳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