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
水步鎮在重陽時節吃牛肉的風俗起源於水步山口圩,至今已有超過100年的歷史。村裏相傳,早年間後山上有壹座北帝廟。清光緒二十壹年(1895年),橫水舉人劉維甲見原來北帝廟年久失修,便從風水角度考慮,將原址西移壹箭之地重建北帝廟。
重陽節這天,鄉族父老在山口宰牛為施工工人加菜,剩下的牛肉則便宜賣給工人。當中有壹位江鄉沙浦蔡姓工匠,是位孝子,其母當時正患病臥床,多日粒米未進,危在旦夕。蔡姓工匠收入並不寬裕,但想起老母親很久沒有吃過肉食了,就傾囊買下了二斤牛肉,掛在在建的北帝廟的工棚上,待收工後帶回家煮給母親食用。回家後,他苦思冥想怎樣烹煮牛肉,無奈家徒四壁,實在沒有其他的佐料。只得在屋後的菜地裏挖幾塊姜和摘幾根蔥,洗凈去皮做清燉牛肉。
沒過多久,牛肉香氣四溢,老母親聞到覺得很是精神,呼喊兒子要吃牛肉。當時牛肉還沒燉到火候,但蔡姓工匠不想逆母親意,撈出幾塊牛肉剁碎後讓母親連湯服下。
意想不到的是,老母親吃後病情減輕,不久就痊愈了。事情傳開之後,民間都稱贊蔡姓工匠的孝心感動了北帝聖君,後又相傳凡吃過在山口宰殺,在北帝廟煮食或帶入北帝廟的牛肉的人都能祛病除痛。於是每年重陽節,橫水族人就宰牛賣肉,眾人紛紛購買,從此成為當地的風俗。
詳情:
臺山橫水同鄉會秘書長劉庭誌老先生分析,由於水步牛肉節的所有牛肉都是現場宰殺,確保了牛肉的新鮮,絕對不是註水牛肉,“水步牛肉讓人放心。”此外,美味牛骨湯、姜蔥炒牛肉片、牛腩蘿蔔煲、炆牛仔骨等最傳統的做法也保證了牛肉的原汁原味,讓人流連忘返。
此外,水步牛肉美味好吃的另壹個原因,就是全部都是放養的公牛。“公牛的肉更結實,吃起來更有勁,更香。”最焦點
15分鐘“庖丁解牛”牛肉節上有得睇
宰牛的都是熟練的師傅,壹般15分鐘就可以宰殺分解壹頭牛,將庖丁解牛真實再現。
“先要將牛固定在壹個架子上,讓其不能動彈,然後用壹把尖刀插入其兩個角之間後方的軟處,切斷其神經,然後再進行放血、剝皮、拆解,整個過程15分鐘搞定。”據劉長襟老人介紹,隨著牛肉節宰牛量的不斷增加,如今已經從以前的個人宰牛發展成團隊作戰,壹個宰牛團隊裏面的多個成員分工合作,大大提高了宰殺的效率。如果妳想看到現實版的庖丁解牛,就來水步牛肉美食文化節看看吧。壹連8天,每天除了有宰牛吃牛肉、購物等經典活動之外,還引進了其他臺山美食進場,可以壹站式享受全部臺山特色美食。
*****************************
希望妳喜歡我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