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家就在美麗的東平湖畔,小時候經常去湖裏戲水玩耍,遊泳的本領也是從湖裏學會的(不建議野浴)。在我們家的北邊,有壹座山叫做司裏山,司裏山原名“棘梁山”,位於東平湖西岸戴廟鎮境內。因此山遍生荊棘,故名“棘梁山”,又名“立良山”。至宋代後,在此設巡檢司“以安其境”,更名“司裏山”。司裏山頂有兩塊巨石稱“千佛崖”,山雖不大,但它自南北朝以來,就成為我國北方壹帶最早“三教合壹”的宗教名山。又因北宋著名的農民起義《 水滸傳》中,梁山好漢宋江,晃蓋、吳用、劉唐、公孫勝、阮氏三兄等人“智取生辰綱”之後聚於此。據傳說是當年梁山好漢的糧倉所在地,山頂上偶爾還真能挖著燒糊的糧食粒,(也有可能是現在的人為了傳說的神秘性而故意為之)每年逢農歷四月初八的時候,就會有廟會的活動,距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說是為了紀念梁山好漢替天行道的故事。
趕廟會大多是親朋好友、左鄰右舍的人成幫結夥地前往。鄉下的農民也大多放下手中的農活去趕廟會,四鄉八鎮聚集來的人,要吃、要住、要買東西、要看熱鬧,就為廟會提供了廣闊的商機。有賣鞋帽布匹的、抽簽算卦的、賣丸散膏丹的、打把式賣藝的、賣日用雜貨的、唱大鼓拉洋片的、賣民間工藝品的等等各類生意人、手藝人、江湖人都從四面八方趕來。在為期7天的古廟會上,遊客能欣賞到馬戲團、鬥羊、鬥雞、歌舞、捏泥人以及民間戲法表演。最主要的是還有很多經營各種飲食小吃的,有酸爽好吃的涼粉,有兩面香香的煎包,還有咬壹口就滴油的肉盒子,好多好多,都是我們那個時候做夢都想吃的美食,攥著從母親那給的零花錢,在擁擠的人群中等待著排隊購買。
吃完各種美食之後,最喜歡的就是看馬戲團表演了,那時票價也算太貴,好像是才五毛錢壹張票吧,有很多驚心動魄的節目,有鐵籠飛車啊,口吐火焰啦,虎口探頭什麽的,還可以看到很多在那時很稀罕的動物表演,因為農村沒有動物園,所以滿滿的好奇心,想不出哪些看似很可怕的動物為什麽能聽得懂人類的語言,做出那麽復雜的動作。
? 總之,小時候去趕廟會,就像是盼望過新年壹樣,因為只有那種時候,家裏人才會放下手中的活計,帶著我們開心的去看滿山的熱鬧,玩平時不能玩的戲景,像過狂歡節似的。轉眼間二十多年沒回老家了,也二十多年沒去趕廟會了,聽說現在的廟會依然那麽熱鬧,依然有那麽多人和過節似的去聚會,我想有壹部分人是去追逐兒時的快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