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香港為什麽又叫維多利亞港?

香港為什麽又叫維多利亞港?

(香港)就叫做(香港)跟(維多利亞港)就叫做(維多利亞港)是分開兩種叫法的,只是有人說(香港)有壹個(維多利亞港),而不是(香港)又叫(維多利亞港)的,請不要弄錯.

維多利亞港:

維多利亞港(簡稱維港,英語:Victoria Harbour)是香港的香港島和九龍半島之間的海港。由於港闊水深,為天然良港,香港亦因而有「東方之珠」和「世界三大夜景」之美譽。

早年,維多利亞港已被英國人看中有成為東亞地區的優良港口的潛力,不惜藉戰爭從滿清政府手上奪得香港,發展其遠東的海上貿易事業。香港的殖民地史隨即展開。事實上,維多利亞港的確壹直影響香港的歷史和文化,亦主導香港的經濟和旅遊業發展,是香港成為國際大城市的關鍵之壹。

根據2004年的資料,維多利亞港面積為41.88平方公裏,深度大約為30米至40米。範圍東至鯉魚門,西至汲水門,北至青衣南部海域。海港內包括青洲、小青洲、昂船洲及九龍石等島嶼。

昔日在維多利亞港上往來頻繁的帆船,是香港的象徵之壹,香港旅遊發展局亦以此為標誌。

歷史:

1841年,英國占領香港。清政府與英國簽署《北京條約》後,1861年1月英軍占領九龍半島,4月將香港島與九龍半島之間的海港,以當時在位的維多利亞女王命名為維多利亞港。類似的情況還有維多利亞公園、維多利亞城(今西環至灣仔壹帶)和維多利亞山(Victoria Peak,今太平山)等。

香港可供發展的平地很少,因此自1841年開埠以來,政府多次集中在維多利亞港進行填海工程。1842年,皇後大道及雲鹹街的興建造成大量沙石,為免搬運至其他地區存放,於是直接把沙石推進海港,擴大香港的發展面積。政府1852年展開的文鹹填海計劃,是香港首次的正式填海工程,位置在今日上環文鹹東街壹帶,目的是將上環的發展面積進壹步增加,以興建政府部門及港口設施,發展維多利亞城。

後來,填海工程由原來的港島西面,進壹步擴展至整個港島北部及九龍,以利香港的發展。中環德輔道、灣仔北、銅鑼灣、尖沙咀東、啟德機場跑道、港澳碼頭、紅磡灣、觀塘工業區和西九龍等重要發展地方,全都是填海造地得來。

香港因是亞洲重要港口,在20世紀初至1970年代,造船業亦十分發達。當時,香港擁有亞洲其中兩個最大規模的船塢,分別是位於鰂魚湧,由太古洋行開設的太古船塢,以及位於紅磡的黃埔船塢。船塢雇用的工人數以千計,造船技術和出產船只的排水量皆與日本齊名。然而,自1970年代起,香港的航運業開始衰退,地產業則開始起飛。兩所船塢分別在1970年代及1980年代拆卸,其後在青衣合作開設香港聯合船塢,原址改建成住宅及商場,即今日的太古城與黃埔花園。

香港開埠以後,英國皇家海軍在中環設立海軍基地,其後命名為添馬艦,現時該地段將有意發展成新政府總部。1990年代中期,海軍基地遷往昂船洲。香港由於是自由補給港,又位於東南亞與遠東航道的中心點,所以在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前,維多利亞港常有英國或美國軍艦停泊,1997年後亦有不少美國軍艦來港補給。艦上官兵留港期間,多到灣仔等地消遣。

貿易:

維多利亞港是國際上重要的港口之壹,據政府紀錄,每年遠洋船只的抵港數字超過二十二萬艘,達35,900航次,海上運輸相當發達。早期,維多利亞港已被視為重要商港,直至後來海港西部的葵湧貨櫃碼頭的興建,香港海運才逐漸離開維多利亞港中心地帶,轉而以旅遊和交通為主。現時,維多利亞港仍有不少貨船往來,中流作業仍然十分頻繁。

維多利亞港是天然的深水港,港口水域廣闊,平均水深達12米,海底泥層亦沒有淤泥阻塞,可同時容納上五十艘萬噸級的大型遠洋輪船。另外,港口東面的鯉魚門和西面的汲水門較窄,加上受九龍半島和香港島的群山所包圍,形成港口四面環山,強風因而為山勢所阻。港內又設有多個天然及人工的港灣與避風塘,足以讓船只在平日甚至臺風來臨時,免受風浪侵襲。此外,由於香港氣候暖和,港口終年不結冰,船只可自由進出。基於各項優秀條件,香港因而成為優良轉口港。

葵湧貨櫃碼頭位於香港葵青區醉酒灣,是香港最主要的貨櫃物流處理中心,目前是世界第二大吞吐量的貨櫃港口(世界最大吞吐量的貨櫃港口是新加坡)。1992年至2004年,香港均是全球最繁忙的貨櫃港口。

葵湧貨櫃碼頭占地龐大,由葵湧、青衣伸延至昂船洲壹帶,***有九個貨櫃碼頭,廿四個泊位,可停泊最大型的貨櫃船。碼頭的全年總處理能力,超過壹千八百萬個標準貨櫃單位。2004年,葵湧貨櫃碼頭處理的貨物總量約為1342萬5千個貨櫃單位。

葵湧貨櫃碼頭處理的貨物,來自香港及珠江三角洲壹帶,對整個華南地區極為重要。

觀光:

在香港觀賞維多利亞港,以從太平山山頂俯瞰為佳。遊客也可從尖沙咀海旁眺望,或搭乘渡海小輪或其他海上觀光船只,置身海港中欣賞兩岸景色。

維多利亞港兩岸的夜景是世界上著名的觀光點之壹。由於香港島和九龍半島高樓大廈滿布,入夜後萬家燈火,相互輝映,香港的夜景因而與日本函館和義大利那不勒斯並列為「世界三大夜景」。為慶祝特別節日及吸引遊客,每年維港上都會舉行數次煙花表演。2004年起香港旅遊發展局在每晚8時均舉辦幻彩詠香江的雷射表演,2005年11月21日,匯演獲列入《金氏世界紀錄大全》,成為全球「最大型燈光音樂匯演」

交通:

由於維多利亞港分隔香港島和九龍半島,維多利亞港的交通對香港發展尤其重要。1890年代起,早已有渡海小輪往返維多利亞港兩岸。隨著香港經濟發展,維多利亞港的交通設施由原來渡海小輪發展至海底隧道,地下鐵路等現代化設施。

跨海設施:

維多利亞港上雖沒有橋梁橫過,但它的底下現時有三條過海行車隧道,分別是1972年通車的香港海底隧道(紅磡海底隧道)、1989年通車的東區海底隧道,以及1997年通車的西區海底隧道。政府正考慮規劃香港第四條海底隧道。

早在1894年,香港正興建電車系統之時,香港殖民地政府便已經有興建跨海大橋的打算,以連接港島及九龍兩岸。大橋上更包括電車系統,希望跨海大橋能成為香港的標誌性建築物。由於當年興建跨海大橋成本高昂,及影響維多利亞港船只運行,故計劃擱置。

二次大戰過後,政府曾考慮天星小輪負荷問題,在1950年代重新研究跨海大橋計劃。當時建議中跨海大橋亦包括海底隧道方案,但因破壞景觀而被擱置。後來政府更於1955年研究興建海底隧道可行性。直到1960年代,殖民地政府決定興建紅磡海底隧道,連接紅磡與銅鑼灣。1972年8月,紅磡海底隧道通車。

1976年,因紅磡海底隧道擠塞情況未有改善,政府曾再度研究在鯉魚門興建大橋,連接香港島及九龍東面,但其後因影響船只航道及啟德機場飛機升降再度擱置,後來由東區海底隧道取代。

過海鐵路隧道:

現時有3條地鐵路線亦會穿過維多利亞港,包括:

第壹條過海鐵路隧道:荃灣線(接駁港島金鐘站及九龍尖沙咀站壹段)

第二條過海鐵路隧道:將軍澳線(接駁港島鰂魚湧站及九龍茶果嶺壹段,與上述東區海底隧道壹同興建)

第三條過海鐵路隧道:東湧線和機場快線(兩路線使用同壹隧道,接駁港島香港站及九龍的九龍站壹段,與上述西區海底隧道壹同興建)

渡輪服務:

在未有過海隧道和過海地鐵前,渡海小輪是往來維港兩岸的唯壹辦法,香港的渡輪事業亦曾壹時興盛。最早的渡輪公司是約在1888年成立的「九龍渡海小輪公司」,由壹位波斯拜火教教徒Dorabujee Naorojee Mithaiwala創辦,來往尖沙咀與中環。1898年,九龍倉收購「九龍渡海小輪公司」,並把「九龍渡海小輪公司」,改名為「天星小輪公司」。

香港的發展壹直側於香港島壹邊,但隨著九龍的發展,市民對於港九之間的渡輪需求日漸殷切,20世紀初葉,分別由16間小輪公司承辦來往由中環至油麻地,旺角及深水埗等地的航線,可是由於太多公司承辦,易生混亂,故港府在1919年起,批出專營權予「四約街坊輪船公司」,營辦港九之間的渡輪服務。及至1924年1月1日「四約街坊輪船公司」專營權期限屆滿,由香港油蔴地小輪船有限公司接辦服務。

此後,有壹段長時間大部份航線由油麻地小輪提供服務,主要路線有北角至觀塘、九龍城及紅磡,中環至佐敦道碼頭、大角咀及深水埗。1980年代初期,港島東區至中環的交通十分擠塞,油麻地小輪曾開辦由太古城至中環的非過海渡輪服務,1985年,地鐵港島線通車後服務便取消。渡海小輪的服務時間至午夜止,停航後市民只能等待第2天早上過海,又或者乘搭收費較昂貴且危險的「嘩啦嘩啦」電船。

1990年代起,由於陸上交通事業的發達,香港政府對渡輪事業沒有大力支持,壹些碼頭像佐敦道碼頭及大角咀碼頭壹類往昔較繁忙的大型碼頭,在西九龍填海後並沒有重建。今天,除了尖沙咀和觀塘外,九龍區就只剩九龍城碼頭和紅磡碼頭這些沒有鐵路連接的區份設有渡輪服務。

過去油麻地小輪還有汽車渡輪服務,駕駛人士如需過海,便需把汽車駛至汽車渡輪碼頭,駛進特制的汽車渡輪過海,沿途可在車上欣賞兩岸風景。1980年代末東區海底隧道通車後,汽車渡輪服務因使用需求大跌,加上營運成本昂貴而終止。近日,由於兩條海底隧道的加價,促使紅磡海底隧道所面臨的交通壓力漸增,有人曾倡議恢復停辦多年的汽車渡輪服務。

維多利亞港內亦設有壹些公眾碼頭,主要供小型駁船、遊艇、觀光船等作上落客服務。亦有小量的補給和貨物轉運。

避風塘:

香港每年夏季時均不時會遭受臺風侵襲,因此,維多利亞港內設有多個避風塘供船只躲避風雨及停泊,亦有不少經營遊覽維港以及香港壹些離島的船艇,部份更提供娛樂設施和餐飲服務。銅鑼灣避風塘除了是遊艇的停泊點外,也以避風塘菜聞名,以富辛辣及味濃特色的海鮮料理為主,當中的避風塘炒蟹更是香港著名的地道美食之壹,昔日的不少食店已「上岸」移到北角至銅鑼灣壹帶經營。

郵輪碼頭:

位於九龍尖沙咀的海運大廈是香港目前唯壹的郵輪碼頭。海運大廈於1966年落成,除碼頭外亦設有寫字樓及商場。不少著名郵輪曾在海運大廈停泊,包括曾經是世界最大郵輪的伊利沙伯號。

近年政府建議在前啟德機場所在的東南九龍興建壹座新的郵輪碼頭,惟現時公眾仍未就該前啟德機場用地的填海面積達成***識。而壹些商業機構亦曾建議其他地點,如港島北角區興建郵輪碼頭,但遭反對而被擱置。

維多利亞灣:

維多利亞灣或維多利亞港灣是維多利亞港在中國的壹個誤稱,據知是由於維多利亞港的英文為「Victoria Harbour」,而在中國「Port」壹般譯作「港(口)」,「Harbour」壹字則因此被錯譯為「灣」或「港灣」,所以有了這錯誤的名稱。

「維多利亞灣」亦是有「北方香港」之稱的大連市其中壹個大型發展計劃,該市打算將市內的東港區進行改造。此計劃吸引了香港招商局、和記黃埔、新世界發展等多間香港公司考慮註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