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傳統餐飲文化歷史悠久,由於氣候、地形、歷史、物產及飲食風俗的不同,經過漫長歷史演變而形成八大菜系,因各地烹飪方法不同,形成了不同的菜肴特色,這其中也包含著各種的小吃,壹個菜系的形成和它的悠久歷史與獨到的烹飪特色分不開的。同時受到這個地區的自然地理、氣候條件、資源特產、飲食習慣等影響,這些美食小吃中就出現壹些稀奇古怪的另類菜名,下面就來看看我國十大另類美食,聞其名恐怖至極,讓人浮想聯翩,實則普通無奇。
1、白蛇燒餅
白蛇燒餅是浙江省傳統小吃,疏松味香,回味濃郁。清光緒末年,溫州城區府頭門鐘樓右側,有壹家張氏開設的燒餅店。其所制"蔥油重酥燒餅",每50公斤面粉加8.5公斤豬油揉成酥面;餡心用鹽漬豬肥膘肉丁、酒浸蝦米、甜醬瓜粒、京冬菜絲、蔥花,拌以麻油。成形後用火炭烘制。出爐的燒餅呈淡黃色,食之酥脆。女店主是壹個寡婦,但因為喜穿白色衣衫,而且受人們喜愛,眾以《白蛇傳》中"白娘娘"稱之,所制燒餅亦隨之得名。
2、夫妻肺片
想必聽到這個名字的時候應該覺得非常恐怖吧,夫妻肺片,是壹道四川成都名菜,通常以牛頭皮、牛心、牛舌、牛肚、牛肉為主料,進行鹵制,而後切片。再配以辣椒油、花椒面等輔料制成紅油澆在上面。其制作精細,色澤美觀,質嫩味鮮,麻辣濃香,非常適口。相傳,清朝末年,成都街頭巷尾有許多挑擔、提籃叫賣涼拌肺片的小販。用成本低廉的牛雜碎邊角料,經清洗、鹵煮後切片,佐以醬油、紅油、辣椒、花椒面、芝麻面等拌食,風味別致,價廉物美,特別受到拉黃包車、腳夫和窮苦學生們的喜食。
3、油炸鬼
油炸鬼,現在大部分地方叫油條、炸面,果子,在粵語及閩南語等地區仍叫油炸鬼。油條的傳統制法是:用面粉加入明礬、食堿、鹽等調制成礬堿面團,再拉條經油炸而成。憤怒出詩人,憤怒也出油條。民間傳說公元1142年,嶽飛被秦檜和他的妻子王氏施計陷害於風波亭。京城臨安(今杭州市)百姓聞訊之後,人人義憤填膺,惡向膽邊生,風波亭附近某油炸食品專賣店的老板遂抓起壹塊面團捏成壹男壹女兩個小人,將它們背靠背粘在壹起,丟進油鍋,連聲高呼:"都來吃油炸秦檜啦!"壹時間,臨安全城紛起效尤,以大嚼"油炸秦檜"泄憤。
4、老鼠(粄)
老鼠(粄)是客家特色小吃之壹,源於廣東梅州大埔壹帶和江西贛州尋烏壹帶,因為兩端尖,形似老鼠,客家人慣稱米粉制品為(粄),原稱"老鼠屎(粄)",後因不雅改稱為老鼠(粄)。後來傳至臺灣,當地客家人稱為米篩目,是指制造時把粉團經過篩子般的擦板,從洞眼(目)中搓出粉條由於於"篩"的閩南語近似"苔",所以俗寫為米苔目。後來於馬來西亞又有人寫成米臺目。
5、牛糞火鍋
牛糞火鍋是貴州省黔東南和廣西西南地區的苗族、侗族美食,也叫牛癟火鍋,為貴州黔東南地區待客上品,有健胃助消化的功效。火鍋底料在未煮之前,聞著有股淡淡的腐草味,隨後將牛肉牛雜倒入火鍋中,就像重慶人吃湯鍋壹樣,但是在煮的時候有壹點牛糞味。吃起有壹股藥味還有壹點苦。雖然可以自己調制蘸碟,但還是壓不住那個味,湯底裏加入了石菖蒲和藿香川芎等香料,會越吃越香。
6、蒼蠅頭
想必聽到這個名字的時候,就感覺是很多的蒼蠅做的吧,蒼蠅頭, 原材料主要是蒜苗,牛肉末,豆豉,幹紅椒,做法是首先把蒜苗切成粒,牛肉切末,幹紅椒煎成小段,然後經翻炒,加入豆豉,雞精,炒均出鍋。這道美食屬於魯菜,如今川菜中也能吃到。
7、(鬼)雞
(鬼)雞是壹道菜品,以烏雞為主材,是景頗族的傳統美食。景頗族有用雞祭鬼神的習慣,祭完鬼神後,取雞肉撕碎,加小米辣、芫荽、檸檬等壹起在野外拌食,自然的檸檬香和芫荽之清新融入雞肉,酸香醒胃,加上姜蒜與辣椒釋放出的復合辣味。為了能常常吃到這道美味,聰明的景頗族人將"(鬼)雞"端上了飯桌,並作為款待客人的上好佳肴。
8、棺材板
棺材板,是臺灣壹道非常有名的小吃。前身是用西式酥盒加上雞肝等中式配料做成的。壹開始不稱棺材板,而為雞肝板。它的發明者是臺灣壹位姓許的師傅,名叫許六壹。這個小吃最早出現在臺南,後來,在臺灣各個地區都很受歡迎。
9、撒尿牛丸
撒尿牛丸是有著悠久歷史的傳統名菜,起源於清朝順治年間的江南古鎮松江,由王氏家族經過特殊工藝和配方精心研制而成,後因王家後人輾轉到香港,逐漸成為港島名吃。流傳至今近二百年,風靡港臺東南亞,傾倒無數食客。鴉片戰爭時期,港式牛丸流傳到國外,當年周星馳在《食神》裏用牛丸當乒乓球打的場面正是描述它的特點。甚至英國維多利亞女王竟將該美食禦封為"貢丸"。
10、煲仔飯仔是壹個漢字,本意是指兒子,也指有某些特征或從事某種職業的年輕人。煲仔飯這道美食名字讓人浮想聯翩,越想越滲人。其實煲仔飯是源於廣東廣州地區的特色美食,屬於粵菜系。種類主要有臘味煲仔飯、香菇滑雞、豆豉排骨煲仔飯、豬肝、燒鴨、白切雞等。煲仔飯的用料靈活多樣,可因時、因地而異,要把煲仔飯制作得好,要講究火候,因為米的產地不同,新舊程度不壹樣,吸水量也有別。各種肉類的受熱預熱程度不壹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