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火熱奔放的心,在烈日撩撥下,愈發焦灼難耐。所幸,公路兩邊是大片的青草地,綠意盎然,頓感舒暢。驚喜之余,發現這裏還有壹個很動聽的名字:美麗洲公園。
? 壹座考究的石板橋橫跨於人工湖中,連接公園與良渚博物院。湖水中盛開的荷花,驕陽下爭奇鬥艷,絢麗無比;微風下翩翩起舞的荷葉,嫵媚多姿,清新自然。醉人的美景為前來參觀博物院的遊客送來涼爽綠意。
? 博物院,由英國設計師操刀設計,黃洞石砌成,其間穿插著三個天井式的露天庭院,似壹把玉錐散落地面,粗獷、大氣、厚重、簡潔,呈現了良渚文化遺址的玉文化特色,落於濕地湖畔,體現了藝術與自然、歷史與現代的完美融和。
? 它占地面積4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萬平方米,展覽面積4000多平方米,內設“水鄉澤國”“文明聖地”“玉魂國魄”三個常規展廳及1個臨展廳,全面、立體、真實的展示了良渚遺址和良渚文化的考古成果和遺產價值,體現了良渚文明在中華文明“多元壹體”歷史發展進程中的重要地位和獨特貢獻。
? 五千年前,良渚先民用他們的智慧與汗水,營造了宏偉都城,建立了早期國家,開創了輝煌的早期文明。五千年後,幾代考古學家為我們重建了良渚文化的歷史,各級政府為保護良渚遺址做出了積極努力,萬千民眾為傳承良渚遺產做出了獨特的貢獻。以考古帶研究,以研究帶保護,以保護帶弘揚,以弘揚帶傳承,今天的良渚人開創了五位壹體的良渚遺址保護模式。
? 展廳以“良渚遺址是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為傳播主題,展現從1936年發現良渚遺址,1959年命名良渚文化,2007年確立良渚文明,到如今八十多年來,經歷了從單體壹直考古到遺址群考古再到都邑考古的三個發展階段。現在壹個結構完整、功能多樣的良渚古城逐漸展現在我們面前,為五千年文明史提供了實物見證。
? 良渚文化,距今5300-4300年,這壹文化已出現發達的稻作農業、復雜的社會分工、明顯的階層分化和統壹的精神信仰。良渚文化的核心是良渚古城,由宮殿區、內城和外城組成,外圍建有大型水利系統。
? 良渚古城是目前已發現的中國乃至世界上,距今五千年同時擁有城墻和水利系統的規模最大的都邑遺址。良渚古城是良渚文化的權力和信仰中心,良渚文化已經進入成熟文明和早期國家階段。
? 良渚遺址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壹面幾人高的墻寫著:神王之國,統壹信仰,原始文字,早期國家、玉器文明、稻作文明、城市文明……與良渚遺址有關的詞匯躍然墻面,等著妳的探索發現。
? 第壹展廳,***分為四個單元: 人地相依、千年時空、文明基石、國之中心,講述了壹個建立在濕地上王國的崛起與發展。
? 在中國長江下遊,有壹個古稱震澤的太湖,距今五千年前後的良渚遺址位於環太湖的西南部。這裏氣候溫潤,水網密布、資源豐富,適合人居,為良渚先民提供了創造文明和早期國家的歷史舞臺。
? 1936年,施昕更發現良渚遺址。1939年,著名考古學家梁思永指出以良渚遺址為代表的遠古文化具有獨特個性。1959年著名考古學家夏鼐正式提出良渚文化的命名。
? 良渚文化是環太湖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發展的頂峰,商城馬家浜文化和松澤文化,下接前山漾文化和廣富林文化,是極為重要的歷史發展方向。
? 良渚文化時期,先民們開辟田野、種植水稻、養殖家畜,稻米成為最重要的糧食,家豬是最主要的肉食來源。制陶、紡織、制骨、冶石、髹漆、琢玉等手工業生產更加專門化和體系化。此外還出現了壹套被視為原始文字的刻畫符號系統。高度發達的農業和手工業為良渚文明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雄厚的經濟基礎。
? 良渚文化時期,環太湖地區已發現600多處遺址,聚落分化明顯。良渚古城作為都邑,由從屬性的區域中心,良渚古城與這些區域中心的關系是單方向、向外輻射的。這種單方向的政治格局,使良渚古城成為良渚文化唯壹的也是最高等級的政治中心,顯示早期國家的管理層級與控制秩序。
? 第二展廳,分為幾個單元:發現古城、 都城格局、水利文明、早期城市等,展現的是活靈活現的良渚先民勞作場景、實地截取得良渚古城墻剖面、反映莫角山營建的大型油畫(油畫高6.6米,長35米,面積達200多平方米),運用聲、光、電等現代高科技手段,全景式復原和再現良渚人的生產、生活方式,展示五千年前良渚古國的燦爛與輝煌。
? 2007年發現的良渚古城遺址,實證了中華五千年文明史,被譽為中華第壹城。入選200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2013年度首屆世界考古上海論壇重大田野考古發現,顯示出良渚古城的規劃營建和結構布局具有東亞早期城市文明的典範。
? 良渚古城作為良渚文化的權利與信仰中心,規劃合理、營建考究、結構完備、工程浩大。他與周圍的山體、孤丘、河網、濕地融為壹體,***同構成了山-丘-水-城的整體格局,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堪稱早期城市文明的傑出範例。
? 良渚古城西北區的水利系統由谷口高壩、平原低壩和山前長堤組成,是中國最早的科學規劃的水資源管理系統,也是我國乃至世界城市建設史上的傑作。
? 良渚古城由宮殿區、內城、外城構成三重向心式結構。宮殿區的中心地理位置與復雜的土建及建築基址,內城的王陵、作坊區、縱橫水路及臨水而居的江南生活模式,外城眾星拱月,圍合的人工營建臺地上居住著村民。遠郊有大型村落、祭壇墓地、環壕聚落、大規模的水稻田等。
? 距今五千年前後,作為人類文明起源的幾個重要區域,兩河流域、尼羅河流域、印度河流域、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先後出現了壹系列早期城市,它們是區域內的人口中心、文化中心、經濟中心,也是政治中心、宗教中心和軍事中心,是人類社會進入文明時代的標誌。
? 良渚時期的農業生產已有明確的組織,管理和規劃。浙江余杭茅山遺址發現了最大的良渚文化稻田,由灌溉水渠和田埂分割成長條形田塊,面積1000-2000平方米不等,總面積達55000平方米(折合80余畝)。
? 良渚文明的重要特征——玉器文明。玉器是良渚時期權力、禮制、信仰的物質載體,用以標識身份、區分等級。良渚時期,以神徽像作為***同信仰的神,用玉禮制反映了良渚社會是具有政教合壹特征的國家形態。
? 在玉琮、玉鉞、玉璧、玉牌飾、玉三叉形器、珠串、玉匕形器等大量良渚時期的精品玉器中,蘊藏著神權、軍權、王權的高度壹致的信仰與集權,是良渚文化的成熟文明與早期國家的實物見證,充分彰顯良渚文明在中國和世界同時期或同類文明中的重要地位與影響。
? 這些藏品的外觀可能算不上搶眼,但它數量多而且種類齊全,可以對良渚文化,或者玉器的禮制有個大致的了解。除了欣賞玉器上細致繁復的花紋,也能知道不同形制的玉器的意義和地位。
博物院通過出土的大量文物、大型油畫、沙盤模型、考古小知識圖解、影院視頻和壹些互動遊戲,全方位直觀的讓妳了解這座“良渚古國”,妳能更深刻的感受良渚人農業、制陶、制玉等各種細節。良渚文化的高級物質形態和制造工藝與中原地區禮制和意識形態相互融合,才創造出了燦爛的中華文明。
? 這裏,有太多的感觸和震撼。
? 國家為了降低G104國道過境交通對莫角山宮殿遺址的影響,1997年投資了2.4億元重新規劃了新的國道,避開了遺址區,保護了良渚古城的完整性,2016年,國家更是永久性封閉原104國道。
? 莫角山宮殿區南部的池中寺發現了大量談話稻谷堆積,面積近1000平方米,推測稻谷藏量約36萬余斤。這裏應該是良渚古城城內的糧食倉儲區。
? 反山王陵12號墓,出土的玉器,達到647件(不包括玉片和玉粒),包含良渚文化中最碩大的琮王和鉞王,上面微刻有神人獸面像,顯示王者唯我獨尊的身份,此墓應是良渚國王。
? 博物院通過科技手段,復原了壹具來自余杭卞家山遺址49號墓出土的真實完整的土人骨,證實是5000年前的死於疾病的25歲左右良渚先民。
博物院用蠟像再現了當年考古工作者發現良渚的場景,可以感知到良渚文化逐漸為人所知的過程.……
? 除了傳統觀展,觀眾還可前往遊客中心。這裏有獨具良渚特色的文創產品:有模仿玉琮方圓之間的榻榻米、小茶幾、玉箸、神徽像圖形的衣服等,遊客喜歡也可以壹起買回家。
? 博物院建築內三個天井式的露天庭院,以良渚文化的代表元素玉璧為造型的裝飾在水中顯得很有詩意,四周的美人靠可供小憩。穿梭在這個建築空間內已然是壹種享受。博物院外的美麗洲公園,綠草茵茵,常有遊人搭起帳篷野餐,時間充足的話,還可以到附近的良渚文化村逛逛,再到良渚美食街吃壹頓美味飯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