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興縣有什麽特色的美食和特產?

興縣有什麽特色的美食和特產?

(壹)壓頭肉

相傳興縣壓頭肉是康熙皇帝前往山西巡察,路過興縣擺駕歇息時,陰差陽錯促成的壹道美食,許多人會將壓頭肉和皮凍相攪混,但吃起來的口感完全是天壤之別,興縣壓頭肉采用豬身上肉脆感極佳的部分,吃起來非常有筋道,配上簡單的陳醋,成就了壹道入口不忘、食畢不舍的涼菜。

(二)拉叨叨

啦叨叨的原料是蕎面與白面,由胡麻油、辣汁摻雜小芝麻粒配成的蘸汁再加上蒜汁、醋構成。它的制作工序壹般是和面、洗面、蒸面,調制佐料,而每壹戶商家為保證口感和新鮮,都是當日制作,當日銷售。啦叨叨入口爽滑、韌性十足,尤以湯汁最為稱道,鹹鮮香辣,吃過後口齒留香,令人回味無窮。這種特色小吃深受本地人和不同年齡層次人的追捧於青睞,有的人從小就愛吃,即便是吃了幾十年也就是吃不夠。

(三)蓧面栲栳栳

是山西高著名的傳統面食小吃,屬於晉菜。"栲栳栳"是用蓧面精工細作的壹種面食品,因其形狀象"笆鬥",民間叫"栳栳"。蓧面栲栳栳是山西十大面食之壹,它工藝講究,成形美觀與口感勁道完美結合,加上羊肉臊子臺蘑湯,便成了地地道道的美食,就連康熙皇帝朝拜五臺山時,也以品此為人生快事。其營養價值很高,富含鈣、磷、鐵、核黃素,不僅有耐饑抗寒、保肝、保腎,造血及增強免疫力之作用,而且還有強體、健腦、清目、美容之功能,常食可提高智力、降低膽固醇,治糖尿病也有良好的效果。它既是營養豐富的食物,也是降血防癌的藥物

(四)柏籽羊肉

柏籽羊肉素以鮮嫩清香、無腥膻味而聞名,被當地人譽為"土人參""補心丸"。柏籽羊肉,肉油分明,肥嫩細膩,肉質呈紫紅色,油色潔白如玉,較其它羊肉大不相同。用柏籽羊肉做成的肉菜、肉餡,不膻不膩,而且有壹種柏樹的馨香,風味獨特,回味無窮,是國家地理標誌產品。上世紀80年代以來,張勇飛等專家根據《黃帝內經素問萎論》"脾主身之肌肉"原理和現代生物分子學理論,以中藥為手段,建立了以柏籽、柏葉等多味中藥組成的"JFZ-濃縮柏籽飼料"的風味添加劑,在山羊宰前60天添加飼餵,可使普通羊肉轉化為柏籽羊肉。這種生產柏籽羊肉的技術獲得山西省科技進步二等獎。柏籽羊肉除具有壹般羊肉所包含的營養成分外,還含有八種人體不能合成的必需氨基酸。人食之鮮嫩可口,有補氣養血、開胃健脾、壯骨強筋、調血理氣、安神補心等奇效。

(五)興縣冒湯

興縣冒湯鹹麻酸辣,鮮香可口,是遠近聞名的風味小吃。  據說清代乾隆九年,在京做高官的興縣籍人孫嘉淦回興縣探親。探親期間,他訪親問友,朋友們招待他的就是粉湯和餃子。當時的粉湯就是細粉條內調以辣椒、花椒、胡椒、蔥、蕪美、食鹽、醋等調料。孫嘉淦把餃子放進粉湯食之,頓覺美味無比。此後人們在做粉湯出售時,總要配以餃子。興縣冒湯的名字,有三種說法:壹種說法是粉條上蓋了餃子,形同人戴了帽子;壹種是取其諧音“冒”、“茂”同音,說明冒湯生意越來越興隆;壹種是寓意吃冒湯的人,吃了之後,家庭興旺發達,能廣進財源。興縣冒湯制作技藝越來越精湛,城關劉楊控所制作的冒湯名冠興縣,20世紀80年代傳至省城,深得當地人民的喜愛。

(六)羊雜割

羊雜割,以羊骨熬湯,羊雜碎切成小片放湯內煮熟,加佐料而食。味鮮美,濃香,熱量高,營養豐富,為本地冬令小吃。據傳,當地人吃雜割始於元朝,雜割壹名是忽必烈之母所賜,把羊的心,肺、肝、腸、血等洗凈、煮熟切碎、配上花椒、辣椒、鹽、大蒜、蔥、姜等作料,加上壹些煮肉湯,做成"羊雜",加上粉條壹起吃。羊雜割具有豐富的碳水化合物及鈣、磷、鐵等人體必需的營養物質,具有滋脾養胃、益腎補血、益氣調元、溫經活絡、滋補虛損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