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15軍45師(軍長秦基偉)的攝影記者,老師是崔。當時,每個部門都有專職攝影師。當時沒有記者被叫去。上甘嶺戰役時我也在坑道裏。在總共43天的戰鬥中,我有近20天在最前線。隧道被炸了,泥土壹直在往下掉。沒有光,空氣混濁。毒氣、凝固汽油彈、火焰噴射器、炸藥……敵人使用了各種武器。坑道裏的大小便不能及時處理,烈士遺體不能及時安葬。隧道裏彌漫著煙霧、硫磺、血液和糞便的味道,讓人窒息。坑道裏最缺的就是水,幹糧——壓縮餅幹根本無法下咽。有時我甚至不得不喝尿,但沒有水喝,尿也很少...
接下來,讓我們再聽壹遍上甘嶺的故事。
壹本關於秦基偉將軍的回憶錄是這樣描述上甘嶺戰役的:在1952的朝鮮戰場上,中朝軍隊接連獲勝,但美軍不想在談判桌上丟面子,想在戰場上贏得更多的談判籌碼,於是形成了有說有打有談的局面。5438年6月+10月,美軍擅自單方面中止談判,美方首席談判代表哈裏森叫囂:“讓槍炮說話!”然後開始了他們的“黃金攻勢”。在當時,武勝山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它是朝鮮東海岸到西海岸的連接點,控制著金華、鐵原和平康的三角地帶,是朝鮮中部平原的天然屏障。如果誌願軍擁有它,他們可以俯瞰敵人的縱深,直接威脅“聯合國軍”的黃金防線,並在“三八線”上穩定前線;如果“聯合國軍”攻占了五聖山,就等於從中部突破了誌願軍的防線,從而危及整個朝鮮戰線。不到3.7平方公裏的上甘嶺是控制武勝山生命線的高地。所謂“黃金攻勢”的要點是拿下上甘嶺,突破武勝山防線。
當時中朝軍隊已經在上甘嶺地區轉入戰略防禦並構築工事近壹年。美軍第八集團軍總司令範弗裏特原計劃僅用兩個營、傷亡200人在5天內拿下上甘嶺。
1952 65438+10月14淩晨3時30分,美國第八集團軍司令範弗裏特通過美聯社駐首爾記者向全世界宣布:“黃金攻勢開始了!”半小時後,美第8集團軍第7師和所屬韓軍第2師第16炮兵營的300門大炮、40架飛機和120輛坦克向上甘嶺597.9和537.7高地發射了30多萬發炮彈,投擲了500枚炸彈。我軍幾乎所有的地面工程都被摧毀了。這壹天,第45師135團殲敵1900余人,擊毀坦克3輛,繳獲坦克1輛,傷亡500余人。
高回憶說:
我也和軍隊壹起去了前線。雖然我是壹名攝影師,但在這樣的條件下很難拍出好照片。大多數戰鬥都是在夜間進行的,我只有在白天反擊時才能開槍。我現在看到的照片是在壹次白天的反擊中拍攝的,我只拍了壹張然後就回到了坑道裏。我甚至不認識照片中的士兵,因為傷亡太大了。為了保住部隊的番號,我不斷補充人員,連隊也在不斷重組,只知道隸屬於45師。
高地被收復了,它被收復了。最終由於敵強我弱,彈藥供應不上,誌願軍被迫轉向坑道堅持鬥爭。地道戰比陣地戰更難。敵人利用有利地形封鎖15軍用坑道,用石塊和泥土堵住坑道,轟炸爆破、斷水、放毒、冒煙,企圖消滅坑道內的誌願軍。
地道戰很難。很多隧道每天只能吃半塊餅幹,很多人壹滴水都喝不到,只能互相喝尿來緩解難以忍受的口渴。官兵們還戲稱它為“光榮茶”。士兵們可以通過把餅幹放進嘴裏來割破舌頭,但丹不能在嘴裏融化餅幹。由於醫療條件差,許多傷員死在隧道裏。有壹條隧道,10多名士兵餓死了,他們還拿著沖鋒槍守在隧道入口處。
“誰能把蘋果送進隧道,誰就榮立二等功!”這是上甘嶺戰役堅持地道戰階段的立功標準。兩個高地的隧道距離武勝山主峰最近處500米,最遠處只有1000多米,卻要經過10的封鎖線。即使在隧道口,也很難進入,每壹步都可能導致流血和犧牲。派去的壹個班,只有三分之壹的人活著進入了坑道,甚至付出了幾條生命去送壹壺水。
在如此困難的情況下,15軍後勤部采取“爬行運輸”“接力運輸”等方式,將3萬發迫擊炮彈和大量糧食、物資送入坑道。上甘嶺戰役中運輸人員傷亡1700余人,占我軍總傷亡人數的14%。秦基偉曾對遊繼先說:“我們去幹陵吧,為後勤做點貢獻。”
隧道裏擠滿了戰鬥人員、傷員和烈士的屍體。煙和血混合在壹起。食物沒了,水沒了,藥物沒了...雙方都很難堅持住,所以就看誰能沈住氣了。為了掌握情況,誌願軍決定帶走俘虜。通過審問犯人,秦基偉心裏有數了。他在日記中寫道:“敵人兩個師已有壹半以上傷亡。按美(各)師為65438+80萬人,偽軍(南朝鮮)為65438+20萬人,合計3萬人。目前,能參加戰鬥的人數不到1萬人。在爭奪我們兩個連的陣地的戰鬥中,敵人傷亡了20000人,但陣地仍然無法奪取。我想,敵人是不願意這樣打消耗戰的。美軍缺的不是鋼鐵,而是人力……”基於此,他決定開始為反擊做準備。
165438+10月11日15時45分,誌願軍的榴彈炮、火箭炮、迫擊炮、山炮、野炮以排山倒海之勢傾瀉在敵人身上。秦基偉指導炮兵熟練運用炮兵力量:在15: 45第壹次突然襲擊後,炮兵停了5分鐘,然後突然襲擊了5分鐘,然後錯誤地示意步兵進攻,但沒有沖鋒。在將敵人引誘到前沿工事後,這裏布滿了火箭彈,數十門榴彈炮也壹起轟擊。在這些快速射擊中,超過65,438+0,000發炮彈落在敵人陣地上,537.7高地北山陷入火海,碉堡飛向天空,鐵絲網被炸斷,敵人的屍體到處飛舞。
戰鬥持續了43天,雙方投入了超過654.38+萬兵力。這原本是壹場局部規模的戰鬥,後來發展成了壹場著名的戰役。戰鬥中,“聯合國軍”向上甘嶺的兩個小山頭共投擲了654.38+0.9萬發炮彈和5000枚炸彈。每天多達30萬發炮彈,平均每秒6發炮彈,每平方米土地上有76枚炸彈爆炸。上甘嶺上空幾乎每天都彌漫著煙霧,像壹朵雲。抓壹把沙子,壹半是鐵屑和彈殼。在整個上甘嶺戰役中,誌願軍共擊退敵人900次進攻。“聯合國軍”傷亡25498人,傷亡率超過40%。與此同時,300架飛機被擊落並受傷;40輛坦克和61門大口徑火炮被摧毀。誌願軍傷亡11529人,傷亡率超過20%。這個傷亡率和平均每天的傷亡人數對美國人來說是極其可怕的數字,因為美國認為硫磺島戰役在太平洋戰爭中的傷亡率最高只有32.6%。就這樣,敵人所謂的“壹年來最強大的攻勢”以徹底失敗而告終。
消息傳到北京時,舉國沸騰。毛澤東就朝鮮戰爭的形勢和特點發表了講話,並高度評價了上甘嶺戰役。65438+2月18日,《人民日報》發表社論《慶祝我軍在上甘嶺前線取得偉大勝利》,將慶祝上甘嶺的活動推向高潮。
談到拍攝,高對說:
上甘嶺是朝鮮的壹個小村莊,只是兩座小山。我有壹部解放戰爭期間繳獲的萊卡3相機和壹部Akfa黑白電影——那是我們的士兵在國內戰場上繳獲的兩部電影之壹。另壹組士兵不知道這是什麽,所以他們打開它,它都暴露了。整場戰鬥我拿了100多張底片。那時候我還沒意識到要多拍點什麽的。當我上戰場時,我還有壹把手槍和壹架照相機。我是個“雙重槍手”我和隧道裏的另壹位攝影師共用壹個炮彈箱,我們可以蹲在上面——隧道裏的空間很小,有時擠得像節假日的火車車廂。我不充電的時候,就在隧道裏開槍。當時隧道裏壹片漆黑,沒有閃光燈,只有鎂粉。有帶火柴的“跳”,還有白煙,很嗆。即便如此,士兵們還是願意拍照。他們說,拍張照片,掐壹下。起初,我使用B門,打開攝像頭,然後點燃鎂粉。鎂粉不多了,我們就撿美國人扔的沒有爆炸的照明彈,把鎂粉倒出來,用軍用電池連接到相機上,相機上連接著鎂粉。按下這裏的快門,鎂粉就會在那裏著火。這個土辦法挺好的。
有壹次我和攝影師壹起去。在路上,攝影師說我們需要上廁所,所以我們找了壹個隱蔽的地方。方便的時候,敵人的炮彈剛剛轟炸了我們的道路,我們很高興我們很幸運。
我在朝鮮受過兩次傷,壹次是被炮彈擊中眼睛附近,壹次是腿部。另壹個宣傳隊的副隊長喬松庭也和我壹樣被擊中了眼睛,他死了。拍完後,我把底片給了記者,記者把底片給了軍隊,他們負責沖洗後出版。我在上甘嶺戰鬥時才19歲,很多戰友都英年早逝。士兵們經常在坑道裏說:“活到20歲就夠了!”可見傷亡有多大!就像黃繼光的公司壹樣,只剩下五個人。炮彈壹來,幾個連壹下子就消失了。我很幸運還活著。幸存的老同誌仍然保持著聯系,戰場上的感情是最真摯可靠的。我們的老師今年去世了,他最後被提升為中將。
壹共用了20多張上甘嶺的照片,不知道是哪裏發的。反正發了很多照片。有壹次我收到了700多元的稿費,而當時我的工資只有21元!後來,我不知道這些底片到底在哪裏。其中壹些可能在軍事博物館,壹些可能在人民解放軍畫報。朝鮮戰爭結束後,我們出版了壹本相冊,裏面也用了我的很多照片。
今天看來,現場應該能拍出很多好照片。有壹個叫王士友的士兵,他和另外兩個士兵壹直在隧道和戰壕裏戰鬥,消滅了數百個敵人!當我回來的時候,我渾身是泥土和鮮血,我什麽也聽不見——我的耳朵已經聾了!這張照片多麽感人。不幸的是,我不記得帶它。我只拍了壹張他在隧道裏給祖國人民寫信的照片。如果我有現在的技術和觀念,我肯定會拍很多照片。這是我最大的遺憾,是壹個“時代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