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懷念故鄉的油煎粑粑

懷念故鄉的油煎粑粑

懷念故鄉的油煎粑粑

羅幫義文

進入三月,又到了家鄉掃墓祭祖的時間,每到這個季節,讓漂泊異鄉的我想起用核桃油煎的粑粑。

家鄉的油煎粑粑是遊子思鄉時,難免在舌尖味道中第壹的思念。油煎粑粑,顧名思義就是用油把用面做成的粑粑煎出金黃色來食用。家鄉海拔較高,這裏盛產蕎麥和玉米,玉米是家鄉的主要種植品種。

我所說的粑粑就是用糯玉米加工而成,每年的冬季,家鄉人就開始忙碌準備三月清明掃墓和祭祀用的做粑粑的面粉,挑選好本地品種的糯玉米粒,(這種玉米生長周期都在180天左右)用水浸泡,待玉米粒吸足水分後,用農村每家必備的石磨把玉米粒破碎成粗沙大小般顆粒,用粗篩把玉米粒和玉米皮分開,然後把除去皮的玉米粒繼續浸泡2至3天後再用石磨磨,玉米粒和水在石磨的擠壓下,玉米粒變成了糊狀順磨槽流下,在盛玉米糊的稍基(壹種農村用竹子編制的容器)上鋪上沙網,玉米糊裏的水會自然隨瀝網瀝下,等水分去得差不多,糊狀的玉米澱粉就相互擠壓成了塊狀,用刀把劃成塊狀拿到太陽下暴曬待水分全部幹掉,就要用手將塊狀的玉米糊捏碎用羅篩(網孔很密的篩網)把玉米粉篩到簸箕裏繼續在太陽下暴曬,等玉米粉裏沒有壹點水分就收在幹燥通風的地方保存。

加工完糯玉米澱粉就到加工核桃油,核桃是村裏人上千年油料的來源,在家鄉加工核桃油的是沒經過嫁接的原生核桃樹結出的核桃果,這種果十分堅硬,家鄉人稱鐵核桃。每戶家鄉人都有加工鐵核桃的石錘和石板,每次把2至3個核桃放在石板上用石錘用力砸下,核桃就成了碎片,這個活計是比較費時費力,砸100斤左右又的核桃需要用時3小時左右,等砸好後,用網孔比較大的篩子(老家人稱粗篩),除去大的核桃殼,漏在網下的都是砸碎的核桃殼和核桃米。把核桃米和細的核桃殼放入石臼或木制的臼裏(家鄉人都喊廚臼)用力舂,等核桃米和核桃殼成餅狀,加點熱水,溫度越高越好,繼續用力舂,等看到有核桃油滲出,就把鍋裏的水燒沸,裝入舂好的核桃油餅,然後大夥煮制,等鍋裏飄滿了油花後,開始用勺子輕輕地打去飄浮的油花,放到另壹口鍋裏熬制,等含水的油被火的作用下,水分散去,核桃油就大功告成,放涼後裝入土壇裏密封保存,土壇是裝核桃油最好的容器,可以保存壹年,由於核桃油保質期短,不像菜油壹樣可以很長時間的保存,村裏人在長期實踐中都會選擇土壇來保存核桃油。村裏人加工核桃油都是不定時加工,確保壹年四季都有好的核桃油可食用。

核桃油和糯玉米加工的澱粉做成的粑粑是家鄉油炸食品中的絕配。油煎粑粑是老家人在清明掃墓和祭祀必須有的餐前小吃,在清明掃墓和祭祀這天,壹個家族大家走到壹起,所拿的夥食中首先必須得有核桃油和糯玉米澱粉,其次才是雞和肉。加工糯玉米澱粉很有講究,揉面的水很有技巧,溫度高也不行溫度低也不行,這就考驗加工人的經驗,把糯玉米澱粉揉成面團,用手隨意撕下適合面團捏成圓形的粑粑,把核桃油燒至合適的溫度,放入捏好的粑粑煎到兩面金黃,撈出放到鋪墊好松針的容器裏,壹層粑粑壹層松針,如果不用松針,糯玉米粑粑就會粘連在壹起無法分開,雖然不影響口感,但會沒有形狀。

油煎粑粑讓玉米的香味和核桃油的香及松針的清香高度融合,讓人吃壹口等半天都覺得口齒留香,這種美味讓人欲罷不能,都是壹吃就停不下來,只到吃撐。故鄉人都會拌點壹種叫樹毛的涼菜(樹上的苔蘚,經過加工)這和油煎粑粑壹起吃能解油膩,當然也就少不了。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家鄉人所保留的糯玉米被雜交玉米取代,人們也不喜歡種老品種的糯玉米,糯玉米粉也被糯米面頂替,核桃油深受城市人喜愛,家鄉人流行吃起菜籽油。每年清明掃墓和祭祀糯玉米粑粑被糯米粉取代,沒有了當年那種味道。村裏的石磨、油錘,廚臼成了古董,漸漸消失在鄉村。

今年2月,早早看到家族在群裏發通知說今年清明要組織掃墓和祭祀,所有家族的人都要求回老家,我忍不住冒昧地問“有沒有準備糯玉米粑粑”群裏都說早就準備好了,我想今年又可吃到讓我滿足的味覺中鄉愁的味道,連續好多個夜晚都從夢裏笑醒。壹個地方的美食對於遠在他鄉的遊子,不管妳風光與落寞,妳對家鄉的味道永遠不會忘記,這也許就是妳壹輩子的鄉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