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有意思的瑪黑區,在文藝氣息中尋找猶太文化

有意思的瑪黑區,在文藝氣息中尋找猶太文化

瑪黑區是巴黎著名的猶太人聚居區,至今仍保留著17世紀的歷史遺跡。窄巷的鵝卵石路面高低不平,靜幽神秘。相信瑪黑區是很多小夥伴都很喜歡的巴黎壹角。古老、文化、文藝、神秘、同誌、雅痞……可以賦予她太多的詞匯。當時身為法國人妻的張曼玉最喜歡的地方也是瑪黑區, 它不會驚天動地,卻總會會帶來不期而遇的驚喜。

被她吸引,就是因為這裏集中的猶太文化。

說之前,先讓享法妹簡單介紹壹下瑪黑區的歷史吧。

瑪黑(Le Marais)以前是壹篇沼澤荒蕪之地(Marais這個詞在法語中就有“沼澤”的含義呦)。直到12世紀聖僧兵團將沼澤的水抽幹,瑪黑開始有了生機,隔了兩百年後猶太人在此落腳。16世紀亨利四世仔孚日廣場壹帶興建皇宮,此後豪門貴族才跟隨皇室移入瑪黑區,紛紛在此建造豪門宅邸。但隨著法國國王路易十四的遷宮以及後來的法國大革命,瑪黑壹下子從如日中天跌倒了谷底,壹度成為廢墟之地。直到19世紀因為工匠與猶太人的搬遷進駐,才起死回生漸入佳境。可以看出,瑪黑區的歷史與猶太人息息相關,毫不誇張的說正是猶太人創造了今天的瑪黑區。

而現如今的瑪黑區,因過去歷史淵源以及各種迥異的人文交匯,形成了壹個獨特魅力,很有意思的區域。她跟左岸壹樣擁有藝術人文氣息,但卻沒有左岸文謅謅的優雅作態,反而多了壹點藝術家放浪形骸的狂野;她跟右岸壹樣擁有領導時尚潮流的特質,但卻沒有像右岸處處精品的同質性,反而因為小設計師不斷出現,又了更豐富的設計感。因此,在瑪黑區逛街絕對是壹種享受,因為妳永遠想象不到下壹個小店會充滿怎樣的驚喜。

如果妳看過《巴黎,我愛妳》這部電影,或許妳也曾對瑪黑區留下壹些印象,片中年輕男子對在畫室裏工作的另壹名男子壹見鐘情……而這樣的戲碼或許天天都在瑪黑區上演,同誌文化正是瑪黑區的另壹大特色。妳會發現,妳愛上瑪黑區的理由正是因為他多元而又充滿包容,妳在這裏不會覺得格格不入,而離開的時候,妳會遺憾沒能多待壹會。

關於瑪黑區,要說的有太多,這壹次我想給大家介紹的是這裏的猶太文化,也許有的會沈重,承載著壹段歷史記憶;但更多的是多元文化本身獨有的魅力,她會生生不息。而巴黎,瑪黑區,則是感受文化多樣性的不二之選。

猶太藝術與歷史博物館Musée d'Art et d'Histoire du Juda?sme

這是壹個以猶太藝術與歷史為展覽主題的博物館,博物館的歷史可追溯到1986年,在1998年正式開館。博物館不僅僅敘述了猶太人在法國的歷史,還包含了在歐洲其它國家和北非猶太人的歷史。我們可以看到大量12世紀以來保留下來的藏品,還有很多儀式性的器物,比如安息日套裝,光明節用具等等。

展館二樓有相當大的區域是關於德雷福斯事件的文獻,壹***有2700份之多!除了文字和圖片展覽之外,還有當事人的音頻,對遊客關於此事件采訪的紀錄片等等,資料超級翔實。享法妹在這裏足足待了壹下午,回顧了整個事件的歷史。

猶太大屠殺紀念館 Mémorial de la Shoah

2005年1月27號是波蘭奧斯威辛納粹集中營解放60周年紀念日。作為紀念活動的壹部分,巴黎“猶太大屠殺紀念館”也在那壹天正式開放。巴黎納粹大屠殺紀念館是為紀念二戰期間遭德國納粹迫害的法國猶太人而修建的。享法妹在南京待了五年都沒下定決心去大屠殺紀念館看壹看,這壹次在巴黎去大屠殺紀念館,也是心情極其低落。

展館外面是壹個不大的紀念廣場,旁邊則是幾面刻有76000名遇難者的姓名的墻,按照年份將每壹名遇難者的姓名刻在墻上。展館的內部有祭奠遇難者的地下室,還有圖片、視頻以及很多音頻資料。享法妹當時去的時候,正好有壹個影像資料的展覽,是二戰期間,蘇軍攝影師在東線戰場拍攝的關於納粹大屠殺的影像資料。

這裏要提醒大家,可能是出於安全原因,在這兩個博物館門前常年都有警察駐紮,進館的安檢也是尤其嚴格。無形中就給人壹種緊張的感覺。

———————————————————————————————————

好了,這兩個博物館應該說比較沈重。禦寒也是壹直很關心大家吃的好不好,就給大家介紹壹些與猶太人和猶太文化相關的美食。首先給大家帶推薦Rue des Rosiers(薔薇街)這條街,簡直就是小吃壹條街。

Mi-Va-Mi

這家小店的名字是希伯來文,類似於法語Qui est qui?的意思,他家是以傳統中東以色列菜為主打。像法拉費猶太口袋餅(Fallafels),皮塔餅(Pitas)以及沙威瑪阿拉伯烤肉(Shawarma)是絕對不可錯過的。Fallafel是用中東盛產的“鷹嘴豆”泡水之後磨碎炸成小丸子,再加上洋蔥、蔬菜等配料,最後淋上老板以12種調味料特制的醬汁,用餅皮(pita)裹食。

除了這家店,同壹條街還有另外三家店Falafel也相當出名。

Chez Marianne

有沒有被他家的裝飾驚艷到?這滿墻的爬山虎真讓人歡喜。

他家1970年就開始在這裏紮根了,主要以來自東歐、北非和中東的猶太人美食為主,還有地中海菜系等等,可謂是歷史悠久。他的裝飾也是傳統的中東歐特色,有時間不妨去體驗壹下吧。

Miznon

這家店是2013年在巴黎瑪萊區(Marais)開的壹家風味小店,店內提供茶點還有特色的碎肉腸,可選勃艮第牛肉、烤肉排和雞肉生菜,且可以小塊試吃。

他家最出名的就是皮塔餅,勃艮第牛肉Pizza和火烤花椰菜,都是壹頂壹的精品,他家最出名的就是勃艮第牛肉pizza了,勃艮第牛肉的肉量簡直恐怖,壹個口袋大的肉夾饃裏,被壹塊整的牛肉撐得滿滿當當。這個牛肉是紅酒燉的,紅酒有壹股特別的甜味附著在牛肉上,但是更奇妙的是壹種似醬又不是醬的鹹味,長時間的燉煮把紅酒的味道都濃縮成了肉汁,去除了酒精的苦澀只留下了葡萄的香醇,巨好吃。

咖啡館

喝咖啡則要去那些門臉看起來陳舊落魄的老咖啡館,和聖日爾曼大街上的花神、雙猴相比,它們算不上有名氣,但是花神之流已經被熱鬧鼓噪的觀光客填滿,再尋不回昔日文化人雲集的盛景。而在瑪黑那些幽幽的小咖啡館裏,常常有神色憂郁,面容清臒的文藝青年握著壹杯喝冷了的咖啡在發呆,或者趴在咖啡桌上不停手地寫字,他們或許就是明日的海明威、薩特。

我來給大家推薦壹家比較典型的。

這家咖啡館是由壹個叫OSE(L’?uvre de secours des enfants)de 猶太組織成員經營的,這個組織是壹個兒童救助組織。

咖啡館保留了猶太文化的氛圍,也是大家平常聚集聊天的地方。它提供壹元咖啡哦,有時間下午過來曬個太陽喝杯咖啡享受壹下慢生活吧。他家的開放時間也是比較傲嬌的,每周壹到周四14h-18h,周五14h-16h,周六關門,周日11h-19h。

面包店

還有讓大家流連忘返的面包店,絕對是經典中的經典。

這家面包店有著溫馨的歷史,自從1930年代店主Sacha Finkelsztajn的爺爺從波蘭移民過來之後,在這條街上開了這家面包店,後來1970年初傳給了店主的爸媽,至今已經有將近九十年的歷史。

連面包店的裝潢,都很有家庭式的風格。外墻是很亮眼的黃色,這就是大家都親切的稱它為“小黃店”的原因啦。馬上還有壹家小藍店。

店裏除了面包和甜品之外,還有猶太人特有的風味小吃,種類之多足以讓妳瞠目結舌。

Hale(或者Halle、Challah)

辮子面包是猶太人在安息日及其他慶典節日要吃的面包,大家先禱告後壹起分食面包。壹般情況下辮子面包是三股辮編成的,這三股面團分別象征著真理、和平和正義。除了原味的辮子面包,通常還會在面包表面放上罌粟籽或者芝麻,象征當年摩西和族人離開埃及後天賜的食物。在制作面團時要在裏面加入適量的雞蛋和蜂蜜,,使得做好的面包由裏到外都有淡淡的黃色,吃起來有濃濃的蛋奶香。

Bagel貝果

在Ruedes Rosiers街上的所有猶太面包坊裏壹定能找到辮子面包的身影,除此以外還有現在深受大家喜愛的貝果Bagel面包,以及連麥當勞都有的Bagel三明治都是猶太人的美食。它最初是在奧地利出現的,制作這種捏成中空圓環、充滿嚼勁的面包,當時是為了方便攜帶,由於這種形狀很像馬鐙,而奧地利德語中馬鐙是“beugel”經過簡化後名字就變成了如今的貝果“bagel”。瑪黑區的bagel除了有原味的,還有芝麻籽和罌粟籽的等等,口感極佳、香氣迷人。

Borek

想要嘗嘗鮮的,也可以試試Borek,因為它是由面皮裹著餡料做成三角形,像是中國餃子的放大版,並且是下鍋油炸而成的,所以就叫它油炸餃子吧。壹般這種猶太的油炸餃子中的餡料是菠菜和羊奶酪,所以如果是喜歡羊奶酪的人就不要錯過這個特色美食啦。

Boutique Bleue de Florence Kahn 小藍店

Rue des Rosiers上猶太人的蛋糕房琳瑯滿目,而以Florence Kahn的藍房子最具有文藝氣息。這家面包店位於Rosiers和?couffes兩條街的拐角處,要知道他家的外墻作為1932年的古董,已經被列為歷史遺跡保護起來了。小夥伴們去的時候要小心觀看啊,人家可是文物。

壹進店就會被他家琳瑯滿目的食物迷住的,他家主要提供中東歐甜鹹猶太食品,像罌粟泥卷,芝士蛋糕,油漬鯡魚,熏牛肉,香料茄子泥等等。

———————————————————————————————————

既然瑪黑區以猶太文化為主,那肯定不僅僅是博物館和餐館,作為猶太群體,最重要的還是要有自己的信仰。當然,在這裏長期定居的猶太人,還形成了與自己宗教文化有關的猶太教堂,小禮拜堂等朝拜場所。感興趣的小夥伴不妨去教堂裏感受壹下猶太文化,享法妹覺得確實與其它教堂是有所不同的。瑪黑區應該是猶太教堂最集中的地方了。

Synagogue Agoudas Hakehilos

Synagogue這個詞專門指的是猶太教堂。

這個教堂在Pavée這條路上,因此也被稱為Synagogue de la rue Pavée,教堂建於1913年,由俄羅斯哈西德猶太教社群興建的,建築師是著名的新藝術風格領導者吉馬赫(Hector Guimard)。

這個猶太教堂在1941年的反猶太主義運動中曾經被破壞,二戰之後重新修復。

Oratoire Roger Fleischman

Oratoire這個詞指的是小禮拜堂。

Armand Fleischman是法國猶太民族基金會第壹任主席,這個小禮拜堂是1931年Armand Fleischman為了紀念他19歲便去世的兒子Roger Fleischman而修建的,是壹個用於祈禱和教育的地方。

Synagogue de la rue des Tournelles

這座教堂建於1876年,位於瑪黑區中心位置,是法國第二大猶太教堂(第壹大猶太教堂是位於九區的大教堂)。教堂的外墻有壹個超大的薔薇花窗,還有代表法表的雕塑。1963年,在阿爾及利亞猶太人到達法國之後,巴黎長老會(Consistoires)決定將這座教堂用於阿爾及利亞猶太人的宗教儀式,取代了當時由壹小部分德系猶太群體參加的阿爾薩斯式的宗教儀式,這部分德系猶太人在大屠殺中被大量殺害。後來德系猶太人的儀式改在下面這個Synagogue Charles Liché教堂舉行了。

Synagogue Charles Liché

這個教堂在孚日廣場上,原先只是上述Tournelles教堂用於唱詩和學習的地方,後來1963年之後改成了德系猶太人宗教儀式的地方。

說到孚日廣場,享法妹不禁要多說幾句了,孚日廣場可謂是瑪黑區的地標性建築了,可以稱得上是巴黎市內最古老的廣場,這裏的每壹幢房子幾乎都和壹個顯赫的名字相連,2號是著名的文學沙龍夫人蘇維妮侯爵夫人出生地,莫裏哀的成名劇本就是在這裏被首次朗誦,由此揭開了法國喜劇的新篇;11號是壹代名妓Marion Delorme的居所,21號住過黎胥留紅衣大主教;6號雨果故居,如今成為雨果博物館,壹樓常常舉辦壹些主題展,我們遇到的是“羅丹面對雨果”的雕塑展,二樓則保留了雨果的書房、中式起居室、中世紀風格的餐廳和臥室,風格樸素堅韌,壹如他文字中的悲天憫人。藝術愛好者壹定不要錯過廣場騎樓下的那些畫廊,其實不光是畫廊,就騎樓本身就已經足夠美了。

Synagogue Nazareth

這座教堂建於1822年,是巴黎最古老的猶太教堂,1852年部分重新建造,它采用了長方形廊柱式的布局,外墻采用了新摩爾式建築風格,在19世紀前三分之二的時間裏都是最主要的教堂,可以容乃1200多人。只是後來隨著其它教堂的興起,它的重要性才慢慢降低。

晴天也好,雨天也好,到瑪黑區轉壹轉吧。